拿破仑三世想靠铁甲战舰称霸,但这场军备竞赛最终还是英国获胜
文化
历史
2024-12-08 19:26
湖南
1853年10月,俄罗斯、土耳其互换宣战布告,后世所谓的克里米亚战争开打。在同年11月的锡诺普海战中,俄罗斯舰队的明轮船将三层炮甲板、120门舰炮的战列舰拖近土耳其舰队狂轰六小时,将对手的七艘小型护卫舰、三艘轻型护卫舰尽数击沉;土耳其伤亡近3000,而俄舰队的六艘战列舰、两艘护卫舰一艘未沉,人员损失还不到300。这场海战还不入海军发展最前沿的列强法眼,英、法在1850年代初便已纷纷赶造螺桨战列舰、改造风帆舰,俄、土交战双方却连一艘螺旋桨推进的舰船也没有;但俄军使用的36门培克松(Paixhans)新式火炮发射的开花弹倒十分引人注目。至少刚刚称帝的法皇拿破仑三世从此怀疑木壳战舰在新式重炮之前的存活率。培克松开花弹是否真是决定锡诺普海战胜负的关键,现在争议很大;毕竟土耳其完全没有战列舰参战,而战斗又整整经过了六小时,即使俄军没有新式火炮只用实心弹,结果可能没多大区别。后世史家尽有时间争吵锡诺普海战的胜败关键,但对当时的列强来说,摆在面前的是东南欧与近东势力范围大洗牌的变局,失去舰队保护的土耳其可能让俄罗斯一口气直逼伊斯坦布尔城下。过去25年来,英国与奥斯曼帝国间的贸易增长了八倍,英国特别不希望现状被打破,尤其是对近东野心勃勃的法国。早在1850年,还没称帝的路易・拿破仑为了取悦国内的保守派天主教徒,就已经把脑筋动到基督教圣地的保护上,近东基督徒的保护者却向来是俄罗斯的专利。俄国的胜利促使英、法两国搁置争议,共同对付起更迫切的威胁。英法联合舰队先是在1854年1月开进黑海,两个月后便联袂向俄罗斯宣战。对俄国人来说这场变局也有些出乎意料。自1690年代以来,俄、土双方大战已不下七次,到了这第8回合英、法却站在土耳其一边。欧洲列强为了土耳其对俄宣战,这还是头一遭。吃下定心丸的土耳其则十分惬意让英、法舰队带头打前锋。其实土耳其这时还保有5艘战列舰,纸面实力并不如何落下风。但既然英国一口气就带了10艘、法国带了九艘战列舰移师伊斯坦布尔,那海上就没有土耳其苏丹什么事。
确实,一旦面对世界数一数二的海军联手,俄罗斯舰队当初暴打土耳其的气焰便收敛许多,龟缩在塞凡堡高挂免战牌。不仅仅是海军避战,没有意愿同英法交手的俄罗斯还把进攻巴尔干、高加索的俄军全撤回,老实巴交地以为这样就算回复原状。英、法当局却不这么想,有一就有二,要打消俄国侵略土耳其的可能性,最好是拔掉俄国在黑海的舰队基地。于是战争的焦点聚集在了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塞凡堡。1854年9月,英法联军89艘大小战舰护送着百余艘运兵船,将55000名联军士兵送上克里米亚半岛,将塞凡堡团团包围,但始终留给俄军北方一线通路没完全切断。登陆行动持续了14天,此时船团极易遭受攻击,然而俄军完全没动作——俄国舰队的人员火炮都已卸下增防塞凡堡,五艘战列舰则自沉于港道堵截入口。换句话说,这以后俄军完全没有海上决战的能力。这并不是说舳舻相接浩浩荡荡的英法舰队就失去了较量的对手,战列舰队上千火炮弹倾泻的目标,也可以是塞凡堡阵地本身。1854年10月,30来艘大小舰艇、包括五艘螺旋桨战列舰、八艘风帆战列舰的舰队对俄军岸防炮台实行岸轰。双方实力悬殊,舰队载炮1100门以上,俄军堡垒中的岸炮则不过区区73门。但在连续六小时的炮战中,英、法联军遭到俄军烧红了的炮弹痛击,连同旗舰在内四艘战列舰、一艘巡防舰中弹失火,一艘战列舰还因此搁浅,不得不由拖船拖离战团。英、法联军伤亡520人,而俄军才损失50人,效果之差可见一斑。这任务实在不该由战列舰承担,即便承担得起岸防炮阵地带来的伤亡。不过对英法联军来说更不幸的是,11月间刮起的一阵风暴将联军26艘船舰刮沉,带来的战损比战争中任何一次战斗都来得大。这之后联军舰队的活动转移到亚速海,靠着炮艇队逼降了俄军在刻赤的守军。而在塞凡堡,得到40000土耳其部队、15500新参战的撒丁王国生力军的支持,联军终于在1855年9月经由陆路拿下塞凡堡。同年(1855)10月,联军舰队向西航行,这次的目标是扼守聂伯河口的金伯尔尼(Kinburn)要塞。虽然英、法各有四艘战列舰参与岸轰,真正起作用的则是各种炮艇、臼炮艇,有浅水明轮船也有螺桨船。其中最受瞩目的,则是拿破仑三世亲自下令建造的三艘浮动炮台——有鉴于锡诺普海战中木壳帆船不经打,这些排水量1575吨的平底船木壳外加装了4英寸(10公分)厚的锻铁甲片。当这些浮动炮台下锚在目标1000码(914米)外开火时,俄军岸炮的炮弹、开花弹纷纷从装甲上弹开,尽管这种笨重的浮炮台很容易成为目标——各船被击中的次数在29至55次之间。虽然有着船的外表还加装了蒸汽轮机,但实际上他们的航行能力很差,四节的航速只能勉强维持舵效,实际上是拖船一路从法国拖进黑海的,也不能驾以风帆。话虽如此,这些装甲浮动炮台正是随后诞生的铁甲舰(ironclad)最直接的前身,他们的威力十分具有说服力——每艘炮台上装配了16门50磅滑膛炮,三艘船共倾泻了3000多发炮弹,在正午之前便将俄军阵地圯平。观战英军忙不迭向国内要求不列颠也得要有不下于法国人的浮动炮台,不但同款还得同数量,而英国人确实早在1854年便已开始建造类似的装甲浮炮台。当今史学家对这些铁甲舰原型的威力多所质疑。俄军的岸炮阵地建得并不好,只装备了弹重24磅的火炮,位置过于突出,很容易遭到侧击。在浮动炮台加入攻击之前,其他各式炮艇、臼炮艇的火力就已经压制住了俄军。铁甲的作用也不宜夸大。比浮动炮台位置更接近敌炮的战列舰也是损失轻微,这距离24磅炮依然打不穿木壳船,炮战中英军的皇家公主号(Princess Royal)号在650码(594米)开外才负伤两员,而毁灭号(Dévastation)反而阵亡两员(因为一发“幸运弹”不偏不倚射进舷侧炮门)。实际上,英国在1854年对四英寸铁甲的试射结果就已说明300码外的32磅炮对铁甲无效,但对上68磅炮防护效果就不令人满意了。再说,金伯尔尼炮战前两个月,英法联军在波罗的海针对瑞典堡(Sveaborg)的岸轰作战中就已经显示出各式炮艇、臼炮艇、明轮船的威力。这些小艇不仅比战列舰不起眼,也比战列舰难瞄准,整个炮战期间就只损失了一条小艇,阵亡一人、伤15人,却给俄军造成不成比例的损失——俄军大约伤亡2000人,港内停泊的船只当中还被打沉了六艘战列舰外加17艘小型战舰。这个战果与浮动炮台就没什么关系,但无疑是后来金伯尔尼炮战致胜所仰赖的前车之鉴。1856年3月,俄罗斯认栽,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但老想打破现状的法兰西雄心勃勃,已准备好下一场同不列颠的较量。虽然有后世的种种质疑,但对自诩为炮术专家的拿破仑三世而言,锡诺普的海战、塞凡堡的舰炮对岸炮都说明了木质船壳的不牢靠,而金伯尔尼则提供了另一次海军建设赶超英国的契机——在1850年代初螺旋桨推进器的安装大赛中,法国已经确定失败了。虽然1850年代中叶双方的蒸汽螺桨舰数量恰恰相等,都是27艘(都是新造六艘、改造21艘),但英国建造中的(八艘)、改造中的(八艘)蒸汽螺桨舰还足足有16艘,法国却只剩三艘在建、四艘改造,更别提英国人造的战列舰比起法国都是既大且贵。不过现在这些都不要紧了,由于金伯尔尼的教训,拿破仑三世确信,未来将是铁甲舰的天下。1857年11月,过去为法国设计第一艘全新螺旋桨战列舰——拿破仑号(Napoléon)——的设计师德洛梅宝刀未老,10年后又亲手操刀铁甲舰光荣号(Gloire)的设计。排水量5630吨的光荣号木质船壳,外装11.4公分厚的锻铁装甲,配备了36门弹重68磅的前膛线膛炮,火炮如以往的风帆舰一般罗列左右。虽然吃水不少,满载后光荣号的炮门距离海面仅有六英尺(1.8米),但照往常的惯例,这等尺寸与舰载炮数量只够一层炮甲板的,只能算是小型护卫舰。话虽如此,法国人并不真拿他当护卫舰看待。炮门离水面近意味着适航性差,而光荣号的燃煤搭载量仅有700吨,可没办法满足护卫舰巡回海外的任务需求。光荣号实际上就是奔着舰队决战设计的。1859年11月,光荣号下水,次年8月完成舣装。而在光荣号完成之前,拿破仑三世迫不及待,又下了另外五艘同级舰的订单;这些船到1862年才服役,但下一批10艘船的订单1860年拿破仑三世又已经发出去了,尽管第二批铁甲舰服役要等到1865年以后。然而相对于法国人的大胆激进,英国人的态度却是很保守的,毕竟不列颠海军早已是世界第一,现状是应该保持而不是打破。为英国一手打造蒸汽舰队的海军总监沃克(Baldwin Walker)对铁甲舰半信半疑,小规模试造之外还伴随大量拿火炮试射铁甲的试验。他一直认为锻铁装甲板挡不住最新式的线膛炮。但法国人激进改革的步伐之快吓着了英国人,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压力下,首相在议会上为此事专设委员会质询沃克。而沃克尽管是既不相信装甲的好处、也还想不明白安上装甲的战舰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直到最新式的阿姆斯特朗炮穿甲实验失败后他才拥抱铁甲舰),却也认为法国有什么英国就有什么,准没错,而且刻不容缓,还要比法国人的高大上。1859年5月,在光荣号开工后14个月,英国版本的铁甲舰战士号(Warrior)也放下了龙骨开始建造。战士号确实展现了英国人天下第一的底气——安上装甲后他的排水量达到了9140吨,比光荣号整整多出60%;个子大不妨碍速度快,战士号装设了当时最好的轮机,航速达到14.3.节,比光荣号还快1节,即便放到20年后这速度也首屈一指。假如风帆、轮机并用,它甚至可以跑上17节。不过这也反映了沃克设计的保守——尽管尺寸比假想敌撑出一大圈,沃克却指望这艘护卫舰能尽护卫舰的本分,给他装设的风帆面积是光荣号的3倍,搭载的燃煤比光荣号还多200吨,真心想让他遨游四海,虽然服役后战士号几乎没离开过英伦海峡。他的火炮配置则受累于初期阿姆斯特朗炮欠佳的安全性而多所改动,最后搭载了26门68磅炮、10门110磅炮、四门40磅炮。由于法国的锻铁技术欠佳,法国人的锻铁装甲即便是厚达六英寸,也挡不住英国68磅炮的射击,更糟的是法国人还没有比同时期英式68磅炮更好的火炮来反击。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机动性、更多的燃料酬载、更好的火炮与装甲、更耐久的船材——战士号是全铁壳船外装铁甲——使得法国人的野心相形见绌。不仅仅是单舰对比起来傲人,挟着强大工业产能做后盾的不列颠海军造起后续舰只也更加奢侈。由于铁产量不足,能供应法国海军建造的铁壳船每年就1 艘,因此绝大部分法兰西产的铁甲舰都是木壳铁甲。相较之下,英国新造了清一色的铁壳铁甲舰。法兰西的铁甲舰几乎全以光荣号为模范(只有2艘例外),后续舰没太大更动,后造的15艘船舰排水量全介于6000-7000吨之间。相对地,对铁甲舰抱持怀疑的英国人就尝试了许多不同的构型逐步改良,好比说增加装甲的覆盖区域、增加桅杆或者加装撞角。所谓的阿奇里斯(Achilles)级舰共建造5艘,因为撞角的关系又被称为“蒸汽撞角舰”。为了发挥护卫舰的功能,风帆面积也不能少,阿奇里斯级舰插上了四支桅杆,拥有史无前例不列颠海军当中最大的风帆面积。而阿奇里斯级舰之后的牛头人级(Minotaur)甚至用上五支桅杆。这些后续舰的吨位从最小的6070吨到最大的10780吨都有,反正最小不会比法国人小,只会更大。所以说虽然英国的后续舰也新造了九艘、改造了六艘木壳战列舰,贯彻了法国有多少英国就有多少的原则,总吨位却大得多。这也就是说,新一轮的军备竞赛结果揭晓,法国又输了。1861年以后整整4年法国不再建造新舰,而下一批法国铁甲舰下水已经是1870年代的事,但欺负其他国家还是绰有余裕。第二次意大利统一战争期间(1859)法国还没有一艘铁甲舰服役,但驶往亚得里亚海的法军舰队带去的三艘浮动炮台,已足够吓阻奥地利海军,并且引起意大利——此时还是撒丁王国,尚未统一——与奥地利之间在亚德利亚海的小规模铁甲舰竞赛。意大利几乎是与法国同步关注铁甲舰,在光荣号尚未完成的1860年就抢先向法国船厂下单,造舰两艘(铁壳),1861年又向美国船厂下单两艘(木壳);而奥地利海军只靠自己位于的里亚斯德的造船厂,1860年先建造了两艘、1861年又铺下了3艘木壳铁甲舰的龙骨以资抗衡。同样是在1861年,西班牙、俄罗斯也开始建造自己的铁甲舰,分别成为第五、第六个铁甲舰俱乐部成员。于是,截至1862年,欧洲列强已建成、未建成的铁甲舰总数来到了46艘,铁甲舰的时代来临了。不过,铁甲舰时代的开端是一段长时间的混沌期;船舰的角色定位不明确,风帆战舰时代的遗产——舷侧炮位与撑挂帆布的桅杆——如何与威力更强的火炮、马力更强的蒸汽机匹配并存,还要困扰设计者许多岁月。而大约同时期发生的美国内战、第三次意大利统一战争中的海战,与其说是指明了战场上的实际需要,不如说是令铁甲舰的发展前景更加晦暗不明。一直要到1870年代中期,以炮塔为主、完全抛弃风帆、纯粹依赖蒸汽机的现代战舰,才真正具备了雏形。而在此之前,是一段五花八门争奇斗艳,各种奇葩设计横空出世百景纷呈的欢乐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