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大的本事:不是文韬武略,而是卜断吉凶,判断形势

文化   历史   2024-12-09 12:00   湖南  

曹操善于判断形势,在他发迹前就已显现。通过形势分析,卜断吉凶,决定动向,这是曹操过人之处。
形势不利的事,曹操绝对不干,必然及早脱身。
曹操第一次离开官场,是在担任济国相后、迁为东郡太守之际,他不去赴任,装病,返乡。原因是他在济国相任内打击权贵,揪出官场害群之马,让朝廷不怎么放心,把他调离。曹操不愿出任东郡太守,这是明哲保身之道,躲过不利时期,图谋日后的复出。
曹操第二次从离开官场是董卓入京时上表曹操为骁骑校尉,董卓想和曹操合作,曹操却避之不及,他改名换姓,从洛阳东面小路潜逃回乡。
曹操不和董卓合流的原因是什么?是认定董卓成不了大事,不愿被他拖累?还是打从心眼里不欣赏董卓,即使跟着董卓前途似锦,他也不屑与之为伍?以曹操个性以及对当时形势的分析,相信二者兼有,曹操和董卓不是很配,而且曹操也不怎么看好董卓。
所以《三国演义》曹操献刀、行刺董卓不成而逃亡的情节,虽为虚构,但并不离谱,曹操不买董卓的账是事实。
曹操一直很会判断形势,利不利,看在眼里,算在心里,很准确。
曹操拒绝王芬的废立皇帝的计划,也是一例。
王芬是冀州刺史,据裴松之说:“《魏书》称芬有大名于天下。”算来王芬也是知名人士。有一天,陈逸和江湖术士襄楷在他家小坐。襄楷说:“我观天象,发现天象对宦官不利,那些黄门、常侍恐怕真的要被灭族了。”
陈逸听了很高兴,王芬更是亢奋说:“如果真是这样,我愿意做这样的事。”于是王芬联络各地豪杰,同时上书说黑山贼劫掠他的辖境,为他的起兵找到名目。
正好汉灵帝要巡视河间旧居,王芬打算劫持灵帝,杀死黄门,常侍,然后废黜灵帝,另外拥立合肥侯为帝。
王芬把计划告诉曹操,曹操说:“废立皇帝,是天下最为不祥的事,以前有人曾经衡量轻重、计算成败后付诸行动,伊尹和霍光就是。他们满怀忠诚,以宰相之尊,凭借大权,加上众人力,才成功。各位只看到他们当初轻易的一面,未看到现今困难的部分。”
曹操判定这事难以成功。王芬后来去找华歆、陶丘洪合作。陶丘洪准备动身,华歆劝阻:“废立皇帝是大事,伊尹、霍光都感到困难,何况王芬性格粗疏,缺乏威武气概,这个举动不能成功。”陶丘洪于是没去。
这时,负责观测天象的太史上书说他观察到北方上空在半夜时有一道赤气,从东到西,横贯天际,表示北方地区有阴谋,请皇上打消北巡的念头。
灵帝于是作罢且命令王芬解散军队,不久征召王芬到洛阳,王芬心虚,逃亡,后来自杀。
王芬不具雄才大略,政变之事岂是人人可以干的?曹操不跟,或许不是了不起的眼光,但他的分析,“各位只看到伊尹、霍光当初轻易的一面,未看到现今困难的部分”,讲得很好。我们找前人的成功先例来当作励志榜样,固然很好,但常常忽略了一些主客观环境的差异。诸君也不是伊尹、霍光。
同样的,襄楷观天象其实没错,宦官的确玩完了,但终结者不是王芬,而是何进策动,袁术、吴匡等人执行。
刘焉前往益州,不也听说“益州有天子气”?但益州有天子气,未必和你刘焉有关啊。刘备入蜀,不知道益州有天子气,但该你的天子气,就是你的。
曹操反董卓一事,更展示他判断形势的本事。
初平元年春正月,反董联盟宣布起兵,二月董卓徙天子,迁都长安,自己留在洛阳烧宫室,但反董联盟没人敢乘胜追击,因为董卓仍旧势大,出头鸟的下场一般都不怎么好。
可曹操却认为,董卓已经踏出错误的一步。正确的做法是:“假使董卓先前听说我们在山东(崤山以东)共同起兵的消息,就倚仗朝廷的声威,占据洛阳的险要地形,形成向东控制天下的态势,那么就算董卓无道,仍然具有威胁的力量。”
但董卓错了,“焚烧宫室,劫迁天子”,变成天下公敌。
曹操分析“势”的形成和掌握,跳脱传统的看法,不以“道”为胜负的唯一关键。董卓无道,仍然足以为祸,仍然是颇具威胁的对手,不是像传统儒士所认定的,只要行道,就可王天下;不道,如摧枯拉朽,必亡。

红小岩谈古论今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