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的常见病害

百科   2025-01-11 00:00   福建  
      路基的常见病害,可大致归纳为:沉陷、坍落和翻浆三类。这些病害主要取决于路基的水温状况与调节,一般情况下通过合理的设计、施工和养护,能够防治与改善。
一、路堤沉陷
      路基填料不良,填筑方法不当,人工压实不足,在荷载及自然因素作用下,均可能发生沉陷。原地基软弱,承载力不足,受力后产生沉降变形,也会导致路堤沉陷。路堤沉陷,将直接导致路面破坏。当在新填路堤上修建较高等级的路面时,必须对路基质量提出较高要求,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二、边坡坍落
      路基边坡的坍方和脱落,形态多样,遍及各地,而且多以水毁的形式出现。按其规模和形态的不同,路基边坡的坍落,可以分为:剥落、碎落与坠落,以及滑坍、塌坍与崩坍等。
      剥落主要发生在挖方边坡表面。如果挖方坡面为性质不匀和易溶盐类含量较大的土层,或为极易风化的软弱岩层,而且由于边坡岩体受到干温和冷热反复循环作用,表皮碎裂成块状薄片,从边坡上不断剥落下来。剥落的规模不大,持续时间较长,易堵塞边沟,有碍排水。
      碎落主要产生于土夹石或严重破碎岩层的挖方边坡上,其规模和危害程度比剥落严重,是水毁现象的常见形式。
      坠落(落石)是碎落的一种形态,但通常是指岩块粒径较大(可达40cm以上),成单块或多块下落,而且下落速度快,冲击力大,具有爆发性,危害性亦比剥落和碎落更为严重。
      滑坍是指边坡的部分岩土,在下滑力(剪切力)超过抗滑力的情况下,滑动体沿着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移的破坏形式,此乃较陡较高路基边坡不稳定的主要病害之一,路基边坡稳定性计算,常以此种病害为依据。
      塌坍(堆塌)与滑坍相似,一般是指土质边坡(或石土)部分土体,遇水软化,失去支撑而塌坍,其变形速度缓慢,滑动土体很少有翻滚现象,亦无定型的滑动面。
      崩坍是一种具有爆发性的坍落病害,无固定的滑动面,亦无下挫现象(坡脚线以下地基无移动),崩坍体各部分相对位置,在移动中完全扰乱,其中较大的硬块翻滚较远,边坡底部形成倒石堆(岩堆)。
      上述的三落三坍,形态上往在难以划分清晰,但在防治措施上,前者(三落)以坡面防护为主,后者往往需要加固或支挡。
三、路基翻浆
      在季节性冰冻地区,对于水温条件不利的土质路基,由于负温度的作用,产生水分聚流现象。冬季开始,土基由上向下逐渐冻结,聚冰层下部的水分,在结晶力和渗透压力差(吸引力)的综合作用下,以薄膜水和毛细作用的移动方式,不断向上积聚,聚冰层增厚和发展成多层次。春融季节,气温回升,土基上层解冻,水分滞留在上部,土基过湿软化,强度降低,在行车荷载作用下,路面开裂、松散或鼓包,以致泥浆受压外冒,造成翻浆病害。直到夏季,土基全部解冻,湿度恢复正常状态,翻浆病害停止。
      翻浆病害与冬季冻胀病害,往伴随形成。
      无负温度作用时,如果填土过湿,路基压实过程中填土成弹簧现象,亦是土质路基的隐患之一,但在成因上和处治方法上,不能与上述翻浆病害相提并论



参考文献:
1、《路基设计原理与计算》周宪华
2、《公路工程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百问》王国清主编

土木风雨
关注公路市政行业前沿信息动态,普及行业专业技术知识,分享工作心得体会,解决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