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杆一端与围护结构连接,另一端锚固在稳定地层中,使作用在围护结构上的水土压力,通过自由段传递到锚固段,再由锚固段将锚杆拉力传递到稳定土层中去。与设置内支撑的支护形式相比,采用锚杆支护形式,节省了大量内支撑和竖向支承钢立柱的设置和拆除,因此经济性相对于内支撑支护形式具有较大的优势,而且由于锚杆设置在围护墙的背后,为基坑工程的土方开挖、地下结构施工创造了开阔的空间,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和地下工程的质量。但锚杆支护受到地层条件和环境锚固条件的限制,主要指地层的地质条件使锚杆力能否有效地传递,以及锚杆有可能超越用地红线对红线以外的已建建(构)筑物形成不利影响或者形成将来地下空间开发的障碍。
锚杆结构一般由锚头、自由段以及锚固段三部分组成,其中锚固段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将杆体(普通钢筋或者预应力筋)与土体粘结在一起形成锚杆的锚固体。锚杆按其使用年限分为临时性锚杆(使用时间<2年)和永久性锚杆(使用时间>2年)。临时性锚杆和永久性锚杆的设计安全度、防腐处理以及锚头构造都有不同的要求。作为基坑工程使用的锚杆,有效作用时间通常都在一年左右,因此对用于基坑支护的锚杆可按临时性锚杆考虑。
锚杆的具体选型需根据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情况以及基坑工程的规模及开挖深度等特点综合确定。
一、预应力锚杆与非预应力锚杆
锚杆一般按照是否施加预应力可分为预应力锚杆和非预应力锚杆。图2-44为预应力锚杆和非预应力锚杆之间的构造比较图。
预应力锚杆由自由段和锚固段组成,一般采用钢绞线作为锚杆杆体。施工流程上应先成孔,其后放置锚杆杆体,之后进行锚杆浆体的施工,浆体施工完毕并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之后,对钢绞线进行张拉施加预应力。由于预应力锚杆需进行张拉的程序,锚杆在下层土方开挖之前便可提供支护锚固力,因此该类型锚杆具有控制变形能力强的特点,而且前期的张拉工序能预先检验锚杆的承载力,质量更容易得到保证。预应力锚杆施工工艺相对复杂、施工造价相对较高,但具有承载能力高、控制基坑变形能力强的特点,适用于对周围环境保护要求较高、开挖深度较深的深基坑工程中。
非预应力锚杆没有自由段,其通长均为锚固段,采用普通的钢筋作为锚杆杆体,锚杆成孔后置入钢筋杆体,进行注浆后即完成锚杆的所有工序。该类型锚杆需在基坑开挖以下土方、锚杆产生变形趋势之后才发挥锚固作用,因此控制基坑变形能力相对于预应力锚杆差,而且缺乏成套行之有效的检验手段和施工质量控制标准。非预应力锚杆控制基坑变形能力和承载能力一般,但施工工艺简单、工序少而且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一般适用于周用环境无特殊保护要求、开挖深度一般的基坑工程。
二、拉力型锚杆与压力型锚杆
拉力型锚杆与压力型锚杆的共性特点在于工作状态时锚杆杆体均处于受拉状态,不同点在于锚杆受荷后其固定段内的灌浆体分别处于受拉或者受压状态。拉力型锚杆工作时,锚杆灌浆体处于受拉状态,由于灌浆体抗拉强度很小,工作状态时浆体容易出现张拉裂缝,地下水极易通过裂缝渗入锚杆内部,从而导致锚杆杆体长期的防腐性差。但拉力型锚杆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以及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因此该类型锚杆在无特殊要求的基坑工程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当前基坑工程中的锚杆多采用此类型锚杆。
压力型锚杆工作状态下灌浆体受压,灌浆体不易开裂,锚杆防腐蚀性较好,可用于永久性锚固工程;而且灌浆体受压性能远优于其受拉性能,因此压力型锚杆受力性能优于拉力型锚杆;另外由于锚杆芯体与灌浆体之间采取隔离措施,为锚杆使用完毕回收锚杆芯体创造了条件。总的来看,压力型锚杆施工工艺相对于拉力型锚杆复杂,而且造价也相对较高,一定程度限制其应用发展,但其防腐蚀性能较好,特别是具有锚杆芯体可回收、对周边地下空间开发不造成障碍的特点,是今后基坑工程支护形式的发展应用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