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逆作法
相对于顺作法,逆作法则是每开挖一定深度的土体后,即支设模板浇筑永久的结构梁板,用以代替常规顺作法的临时支撑,以平衡作用在围护墙上的土压力。因此当开挖结束时,地下结构即已施工完成。这种地下结构的施工方式是自上而下浇筑,同常规顺作法开挖到坑底后再自下而上浇筑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不同,故成为逆作法。逆作地下结构的同时还进行地上主体结构的施工,则称为全逆作法,如图2-7所示。仅逆作地下结构,地上主体工程待地下主体结构完工后再进行施工的方法,则称为半逆作法,如图2-8所示。由于逆作法的梁板重量较常规顺作法的临时支撑要大得多,因此必须考虑立柱和立柱桩的承载能力问题。尤其是采用全逆作法时,地上结构所能同时施工的最大层数应根据立柱和立柱桩的承载力确定。
逆作法通常采用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根据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程度,逆作法有两种类型,即周边临时围护体结合坑内水平梁板体系替代支撑采用逆作法施工、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全面相结合采用逆作法施工。
逆作法的主要优点如下:
(1)楼板刚度大于常规顺作法的临时支撑,基坑开挖的安全度得到提高,且一般而言基坑的变形较小,因而对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
(2)当采用全逆作法时,地上和地下结构同时施工,因此可缩短工程的总工期。
(3)地面楼板施工完成后,可为施工提供作业空间,因此可解决施工场地狭小的问题。
(4)逆作法采用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因此可以节省常规顺作法中大量临时支撑的设置和拆除,经济性好,且有利于降低能耗、节约资源。
但逆作法也存在如下不足:
(1)技术复杂,垂直构件续接处理困难,接头施工复杂。
(2)对施工技术要求高,例如对一柱一桩的定位和垂直度控制要求高,立柱之间及立柱与连续墙之间的差异沉降控制要求高等。
(3)采用逆作暗挖,作业环境差、结构施工质量易受影响。
(4)逆作法设计与主体结构设计的关联度大,受主体结构设计进度的制约。
当工程具有以下特征或技术经济要求时,可以考虑选用逆作法方案:
(1)大面积的深基坑工程,采用逆作法方案,节省临时支撑体系费用。
(2)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复杂,且对变形敏感,采用逆作法有利于控制基坑的变形。
(3)施工场地紧张,利用逆作的地下首层楼板作为施工平台。
(4)工期进度要求高,采用上下部结构同时施工的全逆作法设计方案,施工缩短总工期。
参考文献:
1、《基坑工程手册》(第二版) 刘国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