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峰山人黄伟刚收藏.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作品系列~弘一大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弘一大師 李叔同像
(一八八O年~一九四二年)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是中国近现代“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以下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和分析李叔同的篆刻艺术,从一个侧面了解李叔同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贡献。
一九四二年农历九月初一弘一大师绝笔书。
李叔同的篆刻经历可概分三期
文/李毅峰
第一期:从13岁(1893)学印起至26岁离开上海。这十三年是深入学习传统、奠定篆刻基础的时期,也是他在篆刻方面进行大量创作的时期。李叔同尝拜师天津名士唐静岩学习篆刻,规秦抚汉。其后,尤于浙派最为倾心。他在这一时期的篆刻,平实、朴茂、大方,有很深的古玺汉印功底。《意园印谱》中有“平都亭侯”、“司隶校尉”、“魏率善羌佰长”等白文印拓,就是李叔同少年时代对汉印的痴迷及其所下功夫的代表。
第二期:31岁(1911)从日本回国后,到杭州、南京任教至1918年出家。这八年间,加入西泠印社,组织乐石社,组织开展印学研究和中日文化交流活动。这一阶段是李叔同篆刻的创新成熟期,作品更多地受到浙派的影响,但去掉了一些猛力,但又保持住了雄深雅健的大气之风,以白文印“文涛长寿”为代表。
第三期:1918年出家后,到1942年圆寂前,这二十四年间,由发愿学佛,以“华严为境,戒律为行,净土为果”的佛学思想为指导,篆刻重禅意,以刻赠夏丏尊的一批印和厦门了智和尚的“看松月到衣”为代表。这一时期,李叔同认为生命的艺术“要透过佛法去实践,去完成”,篆刻亦如此。他在书法中体现出的淡泊之气、中正之气、圆融 之气,都在这一时期的篆刻作品中有所体现。
这是李叔同作为印人的大致历程。
金石無今古,藝事随時新。
如如實相印,法法顯其真。
一九三八年二月弘一大師爲薌江居士題偈
弘一法师《心经》通篇篆刻作品原作印拓,
印石原作印拓一般情况下,在收藏界都被视为作者的本人作品。目前收藏有弘一法师原作印拓作品的机构寥寥无几寥寥无几,留存下来的印拓作品不多。十分珍贵!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弘一法师篆刻作品原石的收藏则更为稀少。
霞峰山人黄伟刚珍藏.弘一大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成套篆刻作品欣赏:
这是弘一法师(李舒同)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之间的完整成套心经篆刻作品,首次公开这套作品,该作品真、精、稀、美,无疑是弘一法师出家以后重要代表作品,对于研究弘一法师的篆刻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
通过先进的天鉴量子文物鉴定仪对这套弘一法师《心经》其中的十枚印章进行科学检测,检测得出的数据为:
印石章料的制作时间1922年(±10年),
印章底部印文的刻印时间1924年(±10年),
印章边款的刻字时间1924年(±10年),
检测结论与作者生平吻合,更加证实了这批印章的真实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掌握运用大智慧,到达彼岸而觉悟的佛教核心根本经典。
弘一大师在出家之前,他是艺术家、音乐家、是教育家、是诗人,出家以后他就是僧人,就是艺术僧人,一代高僧,思想家。僧人自然也就该做僧人该做的事,弘一大师通过钻研佛法以及通过他的艺术修行传播佛法。
这批印章里面佛造相的风格,全部来自于北魏石窟佛像艺术的造型风格。
今天所说的《心经》全文二百六十字,而这二十百六字却由浅到深概括了佛家几百卷经书的义理精要。 可以说是简而义丰, 词少而旨深。有很多个中文版本。
《心经》比较熟悉应该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的译本,唐僧西天取经为中国佛教文化做出不可做估量的贡献。那么心经是由他取回来的吗?史书记载,玄奘取回来的经书中没有包括心经的记录,反面心经是陪伴他一路取经的经书。
在我国的诸多译本之中目前发现最早的是鸠摩罗什译的译本(402-413年)。唐·玄奘译本是在(645-649年)西行印度取经17年后,回到长安的译本。由此可见,心经很可能是由鸠摩罗什带到中国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讲解~
一、《心经》要义
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
《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经》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我们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心经》突出地讲了一个“空”字,这一个“空”字,扫除了凡情圣解;也突出地讲了一个“ 无”字,这一个“无”字,显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门。《心经》还有两句话,一句是“真实不虚”,一句是“究竟涅盘”。这八个字,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标。
所以说《心经》虽然字数很少,内容却很深刻,道理很透彻。要把《心经》学透彻,是我们每个学佛人天天要训练、天天要思考、天天要体会、天天要观照的中心内容。
可以这样说,佛学是透彻、完整、精辟地揭示宇宙生命的真相和奥秘的学问。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般若智慧。佛学的核心,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般若心经》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来处理内心的烦恼、生命深处的烦恼、生活中的烦恼;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开发每个人生命深处的潜在能量。这个潜在的能量就是大智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在处世接物中,往往有许困惑与窘迫、烦恼与痛苦;人生道路上往往会遇到种种坎坷,种种难以逾越的困难。这些都是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面对这些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心经》这本仅有268字的无上宝典,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大智慧。
《心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只有时时以甚深的般若进行观照,才能见到我们身心世界五蕴皆空所显示的真理。见到了真理,开发了智慧,才能够度一切苦厄。《心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是这本经的总纲。
般若要用,要观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有在真理指导下的度一切苦厄。般若智慧不是静止的。对于每一位修行者来说,般若是在观照中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
五蕴不是五件事,其实是一件事。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生命的当下,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
《心经》开示明义的这一句话,既是此经的纲要,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佛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生如何从迷惑中觉醒过来,度脱一切苦厄。这一句话指出了修行般若的任务是什么,实践是什么,所取得的效果是什么。“观自在菩萨”是修行般若的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修的般若行;“照见五蕴皆空”是修行般若的境界、任务;“度一切苦厄”是修行般若的效果。
整个佛法修行的过程不外乎境、行、果。《心经》这第一句话,就把学佛任务(境)、实践(行)和效果(果)三者包括无遗。所以说这一句话就是《心经》的总纲,也是我们每一位学佛人修行的总纲,也是佛法的总纲。
大家请把《心经》打开。既然是导读,那就是要引导大家来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心经》的段落分一分。
(备注:此部分文章文字来源于网络,作者不详!)
弘一法师篆刻作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创作时间(约20世纪20年代~30年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不生不灭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经文的段落及大意~
题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整个经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显说般若,从“观自在菩萨”至“真实不虚”。第二部分是密说般若,从“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至“菩提萨婆诃”。
再细分可分为五分。
第一分就是《心经》的总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二分从“舍利子”至“无智亦无得”,是讲般若的妙义。我们来看这一段文字: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段是讲我们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组成要素——五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进一步地讲,在真空当中,没有五蕴之相。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讲的我们凡夫的生活现实,六根对六尘(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也就是说,在真空当中,缘生无自性,这六根六尘都是无相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讲十八界。(眼界就是眼睛,眼睛有它自己一定的界限,所以叫眼界。然后是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再就是色界(可视物)、声界(声音)、香界(气味)、味界(食物)、触界(引发触觉之物)、法界(意识所缘境界);然后是眼识界(视觉)、耳识界(听觉)、鼻识界(嗅觉)、舌识界(味觉)、身识界(触觉)、意识界(思维认知)。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也就是十八个部分。这十八个部分,有物质的部分,有精神的部分。属于物质的部分有十一种,属于精神的部分有六种多一点点。因为其中的法界,虽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纯精神的活动,但是也有属于法尘的一部分,也就是意识中呈现出来的物象,叫做“法处所摄色”。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讲十二因缘;“无苦集灭道”讲四谛;“无智亦无得”讲菩萨以甚深智慧所取得修行的成果。智就是智慧(菩提),得就是涅盘。
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也没有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这是讲凡夫的生活境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讲缘觉的生活境界;“无苦集灭道”是讲声闻的生活境界;“无智亦无得”是讲菩萨的生活境界。
以上这一段,是讲般若的妙义。因为在我们凡夫看起来,这些都是生活的现实。但是把它提升到甚深般若境界的观照下,凡夫的生活境界也好,声闻、缘觉、菩萨的生活境界也好,实质上都是因缘所生法,其性本空。所以说,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六根六尘之相,也没有十二因缘、四谛、菩萨的得与智之相。所谓无相,所谓空,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破除凡夫的执著,破除二乘的执著,破除大乘在修行过程中的一切执著。一切都要以无所求心、无住的心,来面对凡夫和圣者的生活境界。所以以上这一段,就是讲的般若的妙义。
第三分讲般若的妙行。“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这是讲菩萨在无所得的甚深般若观照下所取得修行成果。修行成果是什么呢?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这就是修行所取得的成果。菩萨在行甚深般若时,所取得究竟成果,那就是无上大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是依般若成就,依般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般若为佛母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行深般若,所以能够得到究竟涅盘;能行甚深般若,所以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四分,以秘密般若来称赞显了般若。“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第五分,以秘密般若加持显了般若。“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经268字分这五个部分,大家把这五个部分区分好了,记牢了,我们再来念《心经》,就能够随文入观。在观照中,逐步地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六根六尘皆空,照见十八界皆空,照见十二因缘、四谛皆空,照见菩萨的智与得皆空。在没有所求心、没有执著心、没有分别心的甚深般若指导下,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
《心经》这本经,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从古到今,译成汉文的有十个译本。这十个译本有详有略。最早的译本是鸠摩罗什的,最迟的译本是诺那活佛从藏文翻译过来。除汉译之外,《心经》还有日文、韩文、越南文、梵文、藏文、英文、法文、德文、蒙文等多种语言的译本。我们现在所读的《心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佛学家,大师级的高僧玄奘三藏法师所译。这是一位在国际上,从古到今享有盛名的大师级的高僧。有关《心经》的经文只能作简单地介绍。
(备注:此部分文章文字来源于网络,作者不详!)
弘一法师篆刻作品观世音菩萨像,
创作时间:民国(约20世纪20代)
弘一法师篆刻作品选
青年时期的篆刻
霞峰山人与《弘一法师传》作者,中国最德高望重的美术评论家柯文辉老先生在一起。
收藏家霞峰山人简介:
黄伟刚(号:霞峰山人),文物保护者、收藏家、画家、ICAA国际注册艺术品鉴定师和艺术品评估师,现为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会员陶瓷委员会委员,北京圆明园研究会文物专家顾问,《中国古陶瓷大典》编委会委员,北京历博古今艺术品鉴定中心签约鉴定鉴赏专家,中国地名学会古酒文化传承保护专业委员会创会秘书长等与艺术收藏有关的社会职务。
霞峰山人自小习画从中学时代开始接受专业的训练并在中国美院学习,研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师法宋、元旁及明清和近代名家之法,有着二十多年的艺术品收藏和研究鉴赏经历与书画创作互为补益。作品被重要领导收藏。
霞峰山人长期以来至力于为民间文物正名和呐喊,写了大量的还原文物历史真相文章和大量的专业学术论述文章。在中国古陶瓷鉴定方面崇尚宏观眼学眼加微观科学的综合鉴定方法。
作为收藏家,应该以收藏品说话,2017年9月~2018年5月“澄怀观道~黄伟刚作品及古陶瓷精品展”在北京十五中博物馆(中国首家中学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成功举办。北京第十五中学地处首都城南美丽的陶然亭公园湖畔,作为北京市首批重点中学示范高中北京第十五中学建校65周年和该博物馆建馆10周年的双庆典展览,为期8个多月的展出得到校方及海内外收藏家专家的广泛关注和肯定,以学术推动展览,展览期间无负面新闻,在近二十年的中国民间收藏展览中难能可贵,在收藏圈社会反映良好,被收藏家和专家评论为“民藏展览的典范”。
积极响应党中央习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中国收藏家首场宋代汝窑艺术精品学术专题个展2019年北京“一阅千年~黄伟刚收藏宋代汝窑艺术精品展”,即将开幕。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的所有内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若不宜转载,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岁月鎏金印芳华 ---
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