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外求印”:黄士陵篆刻创作观、审美风格之当代意义

文摘   2025-01-20 06:03   山东  

在晚清印坛中,黄士陵继承皖、浙两派印学精髓,受赵之谦印学思想启迪,以敏锐眼光取法和借鉴出土的金石古器物文字,将“印外求印”推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黄士陵“印外求印”的篆刻创作观,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思想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艺术审美立场。其“印外求印”的探索与创作,为篆刻史打开了一条新的审美通道,对清末民初以及当代的篆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文:仁举临古

款文:牧甫


一、黄士陵“印外求印”创作观之历史溯源


明清篆刻创作观大致经历了由“印宗秦汉”到“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的转变,篆刻发展到丁敬之后,单纯依靠“印内求印”,已很难再有突破和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打破局限于取法传统的秦汉印创作观,开始转变为向印外的拓展。但因当时的印人篆书水平不高,还不能以自己的书法促成印风的变化。清代中叶以后,金石考据之学的影响使篆书进一步普及。加之碑派书法的兴起,书家的篆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使印人将自己的书法融于篆刻,并使印风改变成为可能。



印文:六朝管花斋(附印面)

款文:强圉作噩且月,刻譍六朝管花斋主人清属,牧甫。


黄士陵篆刻风格及“印外求印”思想的形成,其人生经历和求学历程是促成其篆刻思想逐渐完善至成熟的主体要因。黄士陵自幼随父读书习字,八九岁时即能操刀治印。14岁父母相继亡故,时徽州太平军战乱,迫于生计,与弟厚甫到江西南昌开澄秋轩照相馆,以写字、刻印谋生。身处南昌期间,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印谱》刊行。光绪八年(1882),黄士陵离开南昌到广州谋求发展。光绪十三年(1887),黄士陵应邀再至广州,为吴大澂辑《十六金符斋印谱》,撰集模拓,皆出其手。后吴大澂调湖南巡抚,黄士陵仍留广州为著名学者梁鼎芬等钩摹石经及石鼓文字。后又应张之洞邀请,在广雅书院校书堂担任编校。光绪二十八年(1902),应湖广总督端方的邀请,到武昌协助编辑《匋斋吉金录》和《匋斋藏石记》。



印文:仁举孝昭(附印面)  

款文:拟汉凿印,似略得其仿佛,牧甫。


黄士陵对邓石如“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印学思想理解和认识是深刻的,其认为这是“千古不可磨灭”的“卓见定论”。他为之身体力行,在创作中,开始了以邓石如、吴让之的意趣去融合秦、汉印的神趣,去实践“印从书出”酌古参今者的真知灼见。同时,他在印外求印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取舍,去探索寻找适合自己的篆刻表现语言。


印文:小唐衢

款文:孝通醉必哭,哭必痛,古之伤心人也,

   志文谓宜名“小唐衢”,属牧甫刻印以赠。


二、黄士陵篆刻“印外求印”的探索实践与风格审美特征


(一)黄士陵对邓石如“印从书出”、赵之谦“印外求印”的探索与实践 


黄士陵篆刻起步于浙宗陈曼生,继而宗法邓石如、吴让之;后由赵之谦而上追秦汉、商周等,继而别开蹊径,于三代吉金文字中求得营养,以光洁的刀味表现金文的高古意趣。黄士陵有着强烈的出新意识,其十分清楚赵氏“取法在秦诏汉灯之间,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所揭示的“资源”储量。其大胆探索于邓、赵的创作思想与方法,并加以融会贯通、拓展创造,其在“光绪乙酉续修鉴志洗拓凡完字及半勒可辨者尚存三百三十余字别有释国子监祭酒宗室盛昱学录蔡赓年记”印款中说:“多字印排列不易,停匀便嫌板滞,疏密则见安闲,亚形栏,钟鼎多如此”,足以说明他已在探索“印外求印”之路。



印文:平阳(附印面)

款文:仿古币文,牧甫。



(二)黄士陵篆刻“印外求印”艺术审美特征


黄士陵“印外求印”篆刻风格审美特征,可用“光洁整齐、苍茫浑古”8字来概括,因为这8字与其篆刻风格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在创作中,用刀光洁挺拔,印面完美无缺,技法中不使用刀法之外的任何做印手段,成就了一种“朗朗然姣好”的印面效果。其早年取法吴熙载,而后吸取了周代吉金、两汉刻文及帛币古陶,并将之融合于一炉而表现在他的篆刻上。其印面光洁如新,边框齐整,寓奇特于简易;侧款则用北魏书体,爽朗豪沉,而能在皖、浙二派之外自成一家。其在结构变化与形式安排上,充分运用简化的手法和装饰的手段,都表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与时代特色。在刀法运用上,继承了吴让之轻快犀利的作风,挺括而利落,看似平淡无奇的刀法与平中求险的章法相合,相得益彰,突出了大巧若拙的审美特色。

印文:师实印信长年

款文:吉羊语入名印,汉印中偶见之,今通用之,牧甫。


黄士陵篆刻风格中所呈现的外柔内刚、外静内动、外虚内实,是取法金文生动多变的形态所具有的内在动感才得以形成。其用刀,多用薄刃冲刀,爽健雅逸,一如凿金切玉之“光洁无伦”,寓平实于机巧,精工细雕,工写兼有。其章法上注重字与字之间相互揖让穿插、方圆相配,疏密变化,以求浑然之体。他的篆刻章法特点与古玺印相近,可以说其篆刻章法的基调在于古玺。其将篆刻停匀静谧的安闲气氛与古玺印大开大合、生动活泼的章法融为一体,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其篆刻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据李尹桑先生说,牧甫刻印用冲刀法,完全遵守传统,执刀极竖,无异笔正,每作一画,都轻行取势,每一线条起讫,一气呵成,干脆利落,锋刃使转灵活,削披就势,疾迟涩挺,轻重自然,卧起顿止,变化莫测,从锋锐劲挺,光洁妍美处着手,力大势沉,故而呈深刻状线条,富于吉金铜器味。且线条外光而内敛,平易正直而富拙朴机巧,隽永味醇。这是其深厚的金石学功底在其印章艺术创作上取精用弘、变化神明的必然结果。


印文:科头跣足不合时宜

款文:仿汉朱文似赵撝叔。庚寅十月,黄士陵刻为务耘仁兄。


三、黄士陵“印外求印”审美风格及印学思想对当代篆刻之意义



印文:江姓翰墨(附印面)  

款文:牧甫篆刻。


黄士陵承继二周古玺、秦汉经典、皖浙流派而开创了黟山印风,下启民国及现代篆刻流派,其内在的艺术意蕴与审美价值,为当代印坛的实践与创新,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创作启迪,并在篆刻历史长河中彰显出无穷的艺术生命力。


印文:寅斋

款文:戊寅父丁鼎“寅”字如此,士陵。


黄士陵“印外求印”的篆刻创作,为当代印学研究供给了新空间。当代篆刻家的生存状况与明清时代的篆刻家相比,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当代人思维感情的表白方法与明清时期比拟,也发生了较大的变更。当代篆刻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时代审美趣味的多元性,带来篆刻审美观念的多元性。一方面篆刻家们沿着篆刻创作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之路进行探索;另一方面篆刻家们已解脱了传统篆刻创作观念的束缚,在时代审美和社会风尚影响下,自在地选择各种创作手段以及各种以达到自我审美效果的创作手法。

印文:矩

款文:“矩”字见伯矩敦。仿为仁矩七兄属,黄士陵。


黄士陵对于当代印学研究意义而言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三代吉金的取法,是对赵之谦篆刻艺术的提升与飞跃,其对古代金石文字的借鉴和汲取范围更广,内容更加丰富。二是黄士陵印外求印的创作观丰富和延展了篆刻的审美领域。其“印外求印”对古代金石文字的创造性改造,使入印文字凸显其篆刻审美特征。其对于当代篆刻的借鉴的意义,就在于为不同范围、层次上为后人树立和提供了一套体系完备的篆刻创作规范和审美标准。黄士陵篆刻在对“印外求印”的实践、完善中,开创了近代篆刻的新局面,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这点对于我们当代篆刻艺术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的所有内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若不宜转载,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岁月鎏金印芳华   ---

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篆刻空间
邀您感悟金石之气,分享篆刻艺术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