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衡 | 对于姓名回文印释文的一点意见

文摘   2025-01-16 06:01   山东  

我提的是一个小问题,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存在于印谱编辑的释文和印学理论文字中——即对姓名回文印的释文格式问题。
.....................................................................................
浏览古来至现今的印谱,观其释文,对姓名回文印,如图一,释为“毕侠君印”。可是,对非回文印的姓名印,如图二,释为“常充朗印”。问题出来了,原来在汉人手下作不同构图处理的两类印,因为我们自找麻烦地采取了两种不一致的顺序去释读(对回文印采取逆时针顺序,如图三,对非回文印采取了自右行至左行的顺序,如图四),反而混淆了回文印与非回文印的形式差别,显然这是人为的混淆,是不妥当,不科学的。
.....................................................................................
.....................................................................................
应该承认,现今使用的释文格式由来久远。在南宋王俅《啸堂集古录》里,曾汇集了三十七钮古印,虽枣梨摹刻,神气尽失,然形式可见。内有姓名回文印一钮,就是被释作“杨少翁印”的。
.....................................................................................
可是,我们同样看到,元代的吾衍对姓名回文印透露过正确释读形式的消息。在《学古编·三十五举》里,他说:“二名,可回文写,姓下着‘印’字,在右;二名在左是也。”意思是说:名为二个字的回文印,“印”字放在姓的下面,在印面的右行,而名字则在印面的左行。以上述“杨”印举例,应当自右行至左行释读为“杨印少翁”,而不应释作“杨少翁印”吾翁是印学大家,毕竟高王俅一筹,可惜他的意见一值未得到重视和实施。

因此,依笔者管见,我们对于姓名印的释文,不必自作多情地采用两种不一致的顺序去释读,而一概采取自右行至左行的顺序,如图四。这样非回文姓名印,如图二,被释读为“常充朗印”,“印”字在姓名之后;而回文姓名印,如图一,被释读为“毕印侠君”,“印”字在姓之后而在字之前。则原来存在回文与非回文姓名印的形式差别,即使在不附加印蜕和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也能明白地想象得到和类分开来。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的所有内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若不宜转载,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岁月鎏金印芳华   ---

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篆刻空间
邀您感悟金石之气,分享篆刻艺术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