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拉萨、脑子还在考公”,这剧真实到让人无处可逃

体娱   2024-10-14 23:40   湖南  


青藏高原,一块历来被影视剧镜头偏爱的土地。

今年,西藏题材的影视剧,又有了新作品——

芒果的新片《日光之城》。


片如其名,讲的是发生在日光城拉萨的故事。

它把西藏题材,升级到了3.0时代——都市剧时代。

1.0时代,是古装戏、年代戏时代。

大多改编自历史故事。

光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就拍过好几版。

也有《红河谷》那种,人物是虚构的,但推动人物关系的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

《红河谷》剧照

遥远的青藏高原,远去的特定年代,让片子和片子里的人,充满传奇色彩。

进入千禧年后,国产影视兴起了一波罪案题材热。

把公路片、西部片、犯罪片的类型元素,放在西藏无人区里,加剧了神秘和危险气息。


西藏和西藏人,在这些电影里,象征自然、信仰、纯真,各种利他精神。

西藏在这些电影里,被当成一面镜子,用来映衬现代都市人的浮躁和迷茫。

进入10年代,都市化带来的都市病更严重。

人人都孤独,各有各焦虑,西藏在影视里作用,从镜子升级成了灵魂的出口。

可以说是2.0时代,不论类型片还是艺术片,西藏题材的电影,都带着苦行僧气质。

观众看到一种和都市生活截然相反的活法,然后被启发和治愈。

上《冈仁波齐》剧照,下《撞死了一只羊》剧照

刚完结的《日光之城》,又开启了3.0时代。


剧里的西藏,不再是都市的镜子或药方,首府拉萨,本身就是一座现代都市。

生活在拉萨的人,要面对的问题,处理的关系,和成都、青岛、东北、华南的人,都没什么区别。

拉萨小伙儿索朗,不想考公,也会被老爹骂:不孝有三,无事业编为大。


索朗的弟弟扎西,是医学院的高材生,倒是端上了铁饭碗。


喝酥油茶长大的,不只有康巴汉子,也有白面书生。


但甭管是内地的,还是拉萨的医生,都一样是高压职业。

每天睁眼就是干活,一干十几二十个小时,合不上眼。

下班回家,就打蔫发呆,没力气。


总想辞职不干,洗掉班味,去唱藏戏。

但又会打退堂鼓,两头都惦记,犹犹豫豫,没决断。

哥俩一个没编制,一个想辞编,把他们老爹土登气够呛。


戏里的藏族老爹,和汉族老爹,都是差不多的爹。

标准大家长作风,想掌控家里的一切,特别是孩子的前途命运。

他的教育,也不知道算好还是不好,并没教出爸宝、妈宝。

孩子们个个有主见,不听他劝,要夺回自己命运的控制权。


唯一听话的大女儿曲宗,都在当家里实际上的顶梁柱。

母亲早逝,她洗衣做饭,操持家里的甜茶店生意。

特别的是,她和社区第一书记,山东人许少杰,偷偷谈起了恋爱。


第一次要违逆父亲,想跟着男友去山东结婚,当然也被她爸阻挠。

土登一家,代表传统家庭。

戏里还有另一户中产高知家庭,父母开明又富裕。


女儿达珍从小被送去上海读书,后来还去英国留学。

回国后进入大企业,做了精英女高管。


顺理成章继承了父母的优渥生活,芬迪、香奈儿、迪奥蒙田……各种名牌包包换着背。

他们家对外是完美家庭,可关上门后,也有不为人知的烦恼和隐痛。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有的好解决,比如工作上的难题。

索朗创业初期,要钱没钱,要人没人,除了一口理想,要啥没啥。

家人、甲方,谁都看不上他搭的草台班子。

索朗看着不着调,实际有颗大心脏。

只惦记他心里的目标,从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资源人脉什么的,都能靠后天积累。唯独乐观和勇敢,才是创业者真正需要的天赋。

索朗有这个天分,活该他生意越做越顺利。


他弟扎西,倒是个老实孩子。原先老抱怨学医太苦,初入职场,也害怕处理同事关系。


可每次想放弃的关口,他都多撑了一会。

迎难而上,迎刃而解的成功经验,越撑越多,人就一点点强壮和自信了起来。

工作上的难不叫难,只有别轻易下桌,再坚持一会,总能转危为安

真正无解的,都是情感上的问题。

亲情、友情、爱情……出了岔子,才真是左右为难,最后往往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到剧情后半段,土登老头想通了,他愿意跟上时代,放开拳头,放儿女自由。


不拦着儿子创业,也放女儿远嫁。

但女儿曲宗自己,临门一脚前,放弃了爱人。

她要留在拉萨,继续前30多年的生活。


是放心不下老爹和老弟没错,也可能她自己害怕前路未知,留在拉萨更安全。她离不开青藏高原了。

男朋友许少杰老妈,从山东打来的电话,催他回家。

曲宗不走,许少杰也没有为她留下。

个人前途和爱情发生矛盾的时候,两个人都第一时间选择了前者,和大多数现代都市人一样。


看他俩分开那集,就盼着会有破镜重圆的那天。

毕竟还是轻喜剧,总相信编剧会给观众一个大团圆结局。

电视剧编剧比生活的编剧,还是要善良很多。

果然最后一集,时隔一年,许少杰又回到拉萨。

虽然没有明示会和曲宗复合,但可以尽情想象,他这一年,如何对曲宗如何牵肠挂肚,如何对抗父母意愿,把曲宗提到了心里第一位等等。

现实中大概率不会发生的一幕,就让电视剧去帮忙实现吧。


说来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烦恼。只是放到西藏发生,会产生新鲜感。

因为原来没人这么拍。

传统印象里的西藏符号,宗教、糌粑、锅庄舞什么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再是主题。

曲宗索朗姐弟,散步谈心的街上,有唐卡,也有必胜客。


女精英达珍,背迪奥老花,也穿藏袍。


她家的厨房里,有爸啦做的藏包子,也有咖啡机、电烤箱。


晚上吃正宗的岗巴羊肉,第二天一早换上瑜伽服,在天台练普拉提。

年轻人会戴绿松石耳环,双手合十,虔诚祈祷。

但人生理想,不是做苦行僧,而是考飞行员,读EMBA,当高管,做老板。

医生会唱藏戏,但脑子里装的,都是现代科学知识。


查到一组资料,导演、编剧团队,提前两年到西藏采风。

这些风土人情,都取材自现代西藏人的真实生活。

和所有都市剧一样,想拍好看,得同时做到两点。

一是有具体的生活细节,这方面越写实,越好看。


方便观众自我代入。

二是有提纯后的情感关系,这方面越高于现实,越好看。

家家小康,人人善良。

开局再多误会,也会在相处中化解,最后都是体谅、互助、相逢一笑泯恩仇。


两个都做到,就构筑起一个令人向往的生活空间,补足很难在现实里,得到的至真至纯的情感安慰。

3.0版本的西藏都市剧,对少数民族题材,也起到了一些启示作用。

拍任何一个群体,都不要带着刻板印象,去贴标签、想当然。

需要先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的真实现状,再去创作群体面相。‍‍‍‍‍‍‍‍‍‍


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

要描绘出个体的立体复杂面,见到真实的人性,才能拍出鲜活的群体。‍‍‍‍‍‍‍‍‍‍

人性是共通的,不论民族、地域、文化背景,底层情感都差不多。‍‍

只要其间流动的感情是真诚的,不论发生在哪里,观众都能轻易代入,获得共鸣和抚慰,哪怕相隔海拔4000米。


转载互推:18093130893
商务合作:Lsxhrg

小风小浪
眼前的风浪,都是小事一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