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之路 | 科技赋能储粮路,坚守使命护粮安

时事   2025-01-12 09:30   北京  

 作者 | 钮忠强(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延吉直属库仓储保管科副科长)

 编辑 | 张惠清

2025年,是我在中储粮吉林分公司延吉直属库工作的第12个年头。十余年科技创新的征程中,我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伟大事业中不断书写着自己的成长篇章。

2013年,我从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入职中储粮吉林分公司延吉直属库,成为一名保管员。那时候,我刚上班就管理了4个仓房80个露天囤,每天忙忙碌碌,自己学习,也向前辈们学习。虽然是科班出身,但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我就在工作中边学边干,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有不懂的地方就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就这样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保管员。

在从事保管员工作的十余年里,我见证了科技为储粮工作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检查粮情采用的是“手摸脚趟”,面对一个个像个小山一样的粮囤,每天拔探子用手感知温度检查粮情。通风作业靠的是离心风机通风,半夜开启风机、起早关闭风机。传统的方式不仅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而且难以做到对粮情实时、精准掌控。现在,储粮工作中使用的粮情检测系统,能够精准地检测出粮食的温度变化情况。智能通风系统,可以实现用电脑控制风机的开启与关闭。内环流控温技术,利用粮堆底部冷源,控制仓温,能够延缓粮食品质劣变,达到低温储藏或准低温储藏效果。

这些创新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思维与理念的转变。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下,我体会到科技创新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将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以科技为手段,提升粮食仓储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这也促使我在日常工作之余,不断探索更科学、高效的储粮方法。作为直属库“阿里郎”青年创新创效突击队的一员,我与团队成员发现在日常工作中,特别是粮食收购入仓繁忙时期,后期补仓工作需依赖补仓机探入窗口并频繁挪动位置才能完成装仓工作,由于整条作业线涉及的设备较多,频繁挪动费时费力,影响入仓进度,因此,我和团队将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入到技术创新上。经过不断试验、反复改进,终于研发出了“全方位补仓装置”,只需通过旋转补仓装置就能解决因频繁挪动机器耗时的弊端,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延吉直属库这个大家庭里,创新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深深植根于企业文化之中。直属库大力支持科技创新,锚定“四小”发展目标,坚定“五强五促”发展思路,凝心聚力谋发展,奋勇登攀争一流;打破思维定式,加强与科技创新企业对接联系,与国机重装科研院合作共建“汇智聚能联创共研实验平台”,积极推进高效智能出入库设备、内环流通风系统深化研究等项目立项研发。同时,直属库成立“阿里郎”青年创新创效突击队,为广大青年搭建分享知识、交流想法的平台,充分发挥青年在创新中的独特优势。不仅如此,延吉直属库高度重视员工的全面发展,研究建立“固定学习日”制度,开展以“积粟讲堂”“青穗课堂”“业务学堂”为载体的全员上讲台活动,全面形成“人人讲、一起学”的模式,并以参加吉林分公司全岗位员工技能大赛为契机,开展岗位练兵比武行动。也就是在这样浓厚的学习与创新的氛围中,我不断加深对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理解与认识,也更加懂得了科技创新背后沉甸甸的分量,并荣获了“集团公司‘三小’发明创造奖”“吉林分公司‘五小’发明一等奖”“分公司保管岗位技能大比武一等奖”。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中储粮岗位,持续探索科技创新在储粮领域的应用,确保粮食常储常新,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5年第1期 ] 


中华儿女
家国天下,民族脊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