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边富民 青年担当 | 黄健:用青春热血驻守北疆国门

时事   2025-01-07 09:30   北京  

作者 | 《中华儿女》记者 黄伶伶

编辑 | 陈晰

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位于内蒙古西部、黄河“几”字弯顶端,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369公里,是我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健(右)对来口岸人员开展人员信息核查

在巴彦淖尔八百里边防线上有一群身着“藏青蓝”的移民管理警察,他们扎根在这片土地,守卫着一方安宁,也为边境线上的牧民群众送去了温暖与服务,将“爱国情”、“爱民心”深深印刻在北疆戈壁。现任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甘其毛都边境派出所所长的黄健,就是其中一员。

从警23年来,黄健始终坚守在偏远的边境一线,将青春与汗水奉献给热爱的事业。面对“牧区镇区以及口岸”的复杂辖区环境,他充分发扬“不讲条件讲奉献、不讲辛苦讲担当”的优良作风,为维护祖国北疆安全稳定、服务驻地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回首黄健的来时路,一切都有迹可循。

“在我人生关键的时候选对了路”

才过不惑之年的黄健是个土生土长的蒙古族汉子,他生于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父亲是学校的体育老师,母亲曾是蒙古族学校的语文老师。受曾经当过兵的父亲影响,加之从小向往军人的职业,2001年底,黄健参军入伍。

初次体验军营生活,面对军事化管理,像叠“豆腐块”、体能锻炼等,他一度不太适应。黄健回忆,军营生活让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前学业不太成功,一直是比较颓废的状态。到了部队后,我从小事开始,就要做得比别人好,建立起自信心。”

从学生转变为合格的军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锤炼的过程。黄健坦言,也有过放弃的念头。“父母来看过我一次,我含着泪说的第一句是‘太苦了,太枯燥了,我不知道能坚持多久’。”然而接下来父亲的一句话,让他的心态发生了些许变化——“你要想想,回去后干什么。之前学业半途而废,回去后大家会怎么看你?”

思虑再三,黄健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就当两年兵,当完就回家。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度过了新兵连四个月及下连队的时光。第二年,他渐渐爱上了军旅生活,加之母亲的几次电话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黄健最终选择报考军校,立志在边防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从小学的蒙古语,只有呼和浩特边防指挥学校可以用蒙语授考,我心里暗暗定下了目标。”

为了备考,黄健将空余时间全部用于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半年的刻苦学习,他顺利通过初考、复试,从一千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此后两年,他所有科目的考试成绩始终名列榜首。

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黄健都十分感慨,军队的生活、训练、纪律会改变一个人。“说实话,颓废的那几年,人在意志消沉的时候,真的需要扶一把。如果得不到帮助,可能今后的人生路就不一样了。”他无比庆幸在人生关键的时刻,做出了正确的抉择——成为一名军人,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

去最艰苦的地方磨炼

2005年,黄健自呼和浩特市边防指挥学校毕业,被分配在原巴彦淖尔市公安边防支队巴音戈壁边防派出所,全支队最远、条件最艰苦的派出所。

派出所距离黄健的家近400公里。报到时,他从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出发,翻过一座又一座山,来到潮格温都尔镇,还要再走近200公里才能抵达巴音戈壁苏木。“班车上我睡了两觉,醒来还没到,到终点就剩两三个人了。身上全是土——那时候都是土路。”这段翻山越岭的路程他至今难忘。

巴音戈壁苏木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生态环境脆弱,风沙肆虐,干旱少雨。派出所做饭、洗漱等饮用水需要开车到1公里外的公社井里汲取,每隔一两天就得拉一回;停电十几天是常有的事,手机没有信号,一周只能打一两次卫星电话与家里联系。“天气不好的时候卫星电话信号特别差,通话时会听见噼里啪啦像放鞭炮似的杂音。”黄健坦言,刚到的时候他内心是有些失落的。

然而繁忙的工作让他无暇多想。刚入职时,黄健主要的工作是每天走访牧户,和牧民群众打交道。这里居住着几十户人家,每家相距几十公里,其中牧民只有六七户,都是老人。“要了解他们在辖区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陌生人走动,野生动物的迁徙等。同时也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有没有困难,需要带什么东西等。”因为苏木地广人稀,每次走访一去就是好几天,吃住都是在牧民家,黄健也会力所能及地帮牧民干活——剪羊毛、收拾羊圈、铲羊粪等。

起初,让黄健最为头疼的是认路。前往牧区的路参照物少,滩地没有树,他一度很不适应。经过老同志的耐心指点,加之走访频次增加,他逐渐熟悉这里的每一条道路。

入职后的几年,黄健需要独自骑摩托车下乡走访。由于此前没有骑摩托车的经历,他不仅需要从零开始学习,而且一进沙地就连车带人摔倒。不服输的他历经无数次跌倒、爬起,再总结经验、练习,最终熟练地掌握了摩托车驾驶技术。

边境牧区人烟稀少,案件也相对不多。“我们辖区几千平方公里,就靠一个派出所七八个人,即使天天骑摩托车巡逻也是守不住的,必须依靠人民群众。”黄健介绍,因为牧民每天放牧,很了解自己的草场。偶尔会遇到心怀侥幸心理的偷猎分子,这一切,都逃不过群众的眼睛。

由于彼时通讯设施尚未完善,派出所根据牧民的分布设立了草原110报警点。牧民一旦发现警情,立即通过报警点上报,派出所旋即出警。正是源于这样的经历,让黄健深深懂得,在边境地区与群众建立起彼此信任的警民关系和保持长期警民联防机制的重要性。

在巴音戈壁苏木工作的四年里,对黄健而言,需要克服最大的困难,还是孤独。他平均一个季度才能回一次家,一年总共只有30天假期。“回去相亲聊得挺好,一回来就没音讯了。因为建立不了沟通,又联系不上——一周打一次电话,几分钟,啥话也说不上……”但想到参军的初衷,他便将烦恼埋藏于心底,继续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敢闯肯干又有语言方面的优势,黄健很快成长为所里的骨干。

全情守护“一棵树”

2009年,因工作表现突出,黄健调入刚成立的甘其毛都边境派出所。

甘其毛都,在蒙语中意为“一棵树”,寓意植被稀少。黄健介绍,这里最早是一个季节性口岸,每个月只开20天,道路旁边有一棵比较大的树,这里便以此树而命名。

甘其毛都口岸地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最北端,连通蒙古国南戈壁省。甘其毛都边境派出所承担着965.7平方公里的边境辖区、11.5公里国境线的边境管控和治安管理任务,至今仍是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所辖业务体量最大、边境管控风险最严峻的基层单位。从民警到所长,黄健在这里坚守了15载。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也同样见证了边境口岸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黄健入职时,口岸唯一的二层小楼就是派出所。此栋面积仅有800平方米的小楼,既是办公区、办案区,又是生活区,所里十七八个人的工作、生活都集中在此。“最紧张时6个人挤在不足20平米的房间,放了三个高低床;食堂只有两张桌子,无法同时用餐。后来盖了两栋楼,有了独立的办案区和办公区域。”甘其毛都气候多变,沙尘暴频发。当沙尘暴压境,沙墙呼啸移动,状如原子弹爆炸般的蘑菇云转瞬而至,原本万里晴空,顷刻转为黑夜。如果此时接到求助,他依然会义无反顾出警。某次一队游客因车辆陷入沙地被困无人区,凌晨2点报警求救。“他们还有一辆车,但很难辨别方向。其实他们离口岸只有20公里,就是找不到路。”黄健冒着危险火速前往救援,经过两个小时的寻找,终于在无人区最深处的岩画边沙地里找到了他们。“第一次牵引绳断了,返回后找来专用的钢丝绳和大皮卡车。”最终,游客得以成功脱险。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步伐的加快,甘其毛都口岸一跃成为全国进出口货运量最大的公路口岸,随之而来的是辖区内流动人口骤升,暂住人口呈几何式上升,各类矛盾纠纷叠加,社会治安隐患增加,时刻考验着黄健和他的战友们。“甘其毛都现在有名了,每年进出口煤炭量三千多万吨。流动人口来自天南海北,还有外籍人员,管理模式就要随之变化。”

曾经有一个蒙古国司机突然晕倒在宾馆不省人事,同住的人报警求救。“和他同住的也是司机,只是认识的关系,报完警就离开了。病情很紧急,我联系他所在的企业,还要找车。”黄健和同事火速将他送到医院,但病情不见好转。因怀疑为颅内出血,医生建议迅速转院。于是他们又连夜驱车400多公里,经过两次转院,最后病人终于在市医院抢救成功。此时恰逢中秋假期,黄健和同事轮流在医院陪护,直到一周后病人家属赶来他们才放心离开。

黄健的手机24小时开机,夜间出警是常有的事,每次出警,他都习惯把危险留给自己。一天深夜,辖区一家酒吧打来报警电话,两名男子醉酒后发生争执,其中一人冲进酒吧厨房拿起尖刀不断挥舞,将对方大腿划伤,情况十分紧急。赶到现场后,黄健看到醉酒的二人还在纠缠,伤者的大腿部渗出鲜血。他一边疏散围观群众,一边与持刀男子沟通,将他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给同事创造时机救护受伤群众。紧接着,趁持刀男子不注意,他迅速将其撞倒并牢牢压在地上,并与同事一起夺下他攥紧的凶器,成功化解了一次潜在的风险。

以忠诚铸就不朽界碑

在甘其毛都绵延的边防线上,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护边员,他们亦是牧民,熟悉边境线上的每一寸土地,与移民管理警察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形成了一道坚实的屏障,共同保卫着祖国北疆的安全。

执勤中的黄健(左三)

护边员钢巴图大叔就是黄健最亲密的“战友”之一。多年来,他们经常一起开展边境巡逻,还共同制作过一面特殊的国旗。

那是2013年国庆前夕,他们巡逻时途经钢巴图的牧场。想着国庆佳节将至,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悬挂国旗,尽显欢乐祥和的过节气氛。黄健提议:“咱俩在这摆一面国旗吧。让远处的人也能看到,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钢巴图正有此意,他们一鼓作气共同拼就了这面国旗。每次巡逻到这,他们都要查看国旗是否完整,还会再加一点石头进行完善。

提起黄健,辖区牧民们都赞不绝口。入职后,黄健累计下乡走访近300天,行程上万公里。他积极推行一人结对、帮扶两户困难群众的“一帮二”帮扶机制,联合共建单位对辖区孤寡老人、贫困户以及困难儿童等弱势群体进行定期帮扶。“以前牧民取快递需要回中旗,走访后我们搞了‘警民邮路’,结合‘强边固防直通车’。现在我们每个礼拜都会下乡,为边境地区群众输送他们需要的物资,包括代买蔬菜、代取快递等。”

自2005年至今,黄健每年有超过320天生活、工作在这里,最好的青春年华,最有热情的岁月都在边疆度过,他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

2016年,黄健升任所长。这是对他工作的肯定,他深感重任在肩。

黄健深知,不论形势如何复杂,确保边境口岸安全无虞,始终是移民管理警察的职责所在。工作中,他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聚焦“人地物事”等治安重点要素,狠抓“党政军警民”联合治安管控,逐条逐项摸排核查涉案线索和舆情动态,全力以赴整治治安难点乱点,对边境违法犯罪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在黄健的带领下,甘其毛都边境派出所交出了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但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令他的身体健康敲响了警钟。2016年的一个下午,黄健在二线执勤点检查车辆时忽然晕倒。等他再度醒来已是在市医院的病床上。医生斟酌再三,告诉他已确诊为恶性肿瘤。

这个噩耗如同当头一棒,令毫无心理准备的黄健一度被绝望包围。在那段至暗时刻,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陪伴、同事们的鼓励让他下定决心,为了爱他的人和热爱的事业再拼一把。

做完手术后的四个多月内,黄健辗转于呼和浩特、北京多家医院接受了四期化疗。化疗结束后,他体内的癌细胞没有转移,身体状况也逐渐好转。就在家人希望他换一个工作环境时,他却毅然选择留下。

黄健说,穿过这身军装,就要实现人生价值,他不能离开这里的乡亲父老。所以,他要回去继续未竟的事业,继续当移民管理警察。“特别感谢父母和我的爱人,当我作出选择时,始终坚定地支持我,做我最强大的后盾,让我在边境管理事业继续发光发热!”

当时正值公安边防部队改革转隶和口岸辖区治安转型关键时期,甘其毛都边境派出所的涉外管理服务中心还未建设完成、综合勤务指挥室也面临着升级,还有几件比较棘手的案件,作为所长,黄健虽身在医院,仍心系工作。病愈后,他第一时间返回了工作岗位。

在黄健看来,虽然身上的制服已由“橄榄绿”换装为“藏青蓝”,但卫国戍边的初心不改。他说,祖国的边境线有22000多公里,他要守好自己所在的这一段,筑好一道坚固的屏障。

黄健的座右铭是“逢案必破,不破不休”。边防改革转隶后,他指导办理各类案件302起,占全支队案件总数的89%,带队堵卡查验车辆1.8万余辆次、人员2.9万余人次,辖区发案率下降77%,实现了牧区连续3年“零发案”。

近年来,黄健还与同事积极探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新路子,建立了符合新时期边境管理工作的“一室两队一中心”警务模式。在他的带领下,甘其毛都边境派出所荣立集体二等功、集体三等功各1次,先后获评公安部“直属机关先进青年集体”、国家移民管理局“百强”党支部、内蒙古自治区“五四红旗团支部”、内蒙古边检总站“基层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

参加工作以来,黄健累计走访群众3万余人次,办理各类案件1500余起,化解矛盾纠纷近千起,为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20余万元。他先后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个人”、“全警实战大练兵标兵个人”、“内蒙古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内蒙古自治区十佳法治人物”等荣誉,荣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荣立个人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2023年,黄健荣获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第二届“十大国门卫士”称号,前往北京领奖。他说,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组织的培养、战友的支持、家人的付出,更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关心厚爱和关怀激励。“十大国门卫士”这份荣誉不属于他一个人,属于内蒙古八千里边境线上的每一名战友。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5年第1期 ] 


中华儿女
家国天下,民族脊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