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之路 | 做强农业“芯片”,绘就金色“丰”景

时事   2025-01-12 09:30   北京  

 作者 | 曹丽茹(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遗传育种室主任)

 编辑 | 张惠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科技创新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提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优化创新生态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措施。这些阐述和部署为新时代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每一粒种子都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作为一名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的科研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遗传育种优秀团队,我们致力于玉米重要性状遗传机制解析、育种技术研发、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我们凭借自主构建的关联群体、重组自交系、近等基因系及F2群体等资源,结合多组学研究手段,成功挖掘了多个调控玉米株型、抗逆性的遗传位点,并克隆多个关键基因,深入解析了其遗传机制。基于自主鉴定的抗逆基因,我们利用创新性的单倍体介导基因编辑技术,针对玉米抗逆性进行定向改良,仅在两年内便成功创制出10份抗逆性显著的玉米自交系,相较于传统育种技术,效率提升了三倍。此外,我们构建了一套精准高效的抗逆鉴定体系,从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中筛选出15份抗逆性强的优异自交系。经过连续多年多点的严格筛选与鉴定,我们利用这些抗逆自交系选育出了一系列优质、高产且抗逆性突出的玉米新品种,如郑单819和郑单6161等。这些新品种在近几年的极端高温干旱条件下表现出色,深受农民朋友的青睐。

工作的创新之旅让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我们积极投身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浪潮,不断深化与国际顶尖农业科技机构的合作与交流,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自从业以来,我荣幸地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生物育种专项在内的15项重要项目,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35篇专业论文,撰写4部专著。在知识产权方面,我取得8项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以及8项植物新品种权的授权。此外,我还荣获省级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市厅级一等奖2项,并被授予“省五四青年奖章”、“省青年人才托举”、“省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享省政府特殊津贴。同时,受聘为农业农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上市企业河南秋乐有限公司“科技副总”。这些荣誉与成就,不仅是对我过去努力的认可,更是激励我带领团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农业科技事业的动力。我们将致力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农业科技的进步贡献我们的力量。

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是团队的紧密协作,让科研工作得以高效推进,铸就了一系列辉煌成就。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背后,都凝聚着团队集体的智慧结晶,以及每位成员无数个日夜的不懈奋斗与无私奉献。我们团队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勇无畏,勇往直前,持续探索。对我而言,保持学习热情,不断磨砺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珍视每一次科研的宝贵机会,全心全意地在玉米遗传育种领域发光发热,是我矢志不渝的追求。

接下来,我们团队将加快布局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交叉学科,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抢占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赛道,形成新一轮新质生产力。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动玉米遗传育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进步。我相信,在全体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目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5年第1期 ] 


中华儿女
家国天下,民族脊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