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中华儿女》记者 梁伟
编辑 | 张惠清
青春,是朝气蓬勃的,是热烈绚丽的,是用行动书写的无愧于时代的奋斗篇章。当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扎根边疆,投身乡村振兴,在基层火热的实践中淬炼成长,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探寻更广阔的未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木吉乡副乡长木沙亚吉·库里加奇,正是扎根乡村沃土砥砺奋斗的边疆青年之一。
木沙亚吉·库里加奇帮助无劳动力户割小麦
作为一名退役大学生士兵,木沙亚吉·库里加奇在毕业之后,放弃了央企的优厚待遇,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新疆,扎根农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他一干就干到了今天。在依也勒干村,木沙亚吉·库里加奇推动建设了19个产业点,形成了旅游、畜牧、林果业为核心的三大产业体系,带动近600人就业;他组建村施工队,自行测绘、设计、施工,共建设10公里防护林、1500米防渗渠、2800米水泥路、8公里观光路,将8000亩戈壁滩打造成良田,为集体节约了1200余万元……
2023年12月,木沙亚吉·库里加奇获得“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称号。他说:“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所有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同志们的认可。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需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我心甘情愿贡献自己的力量,奉献自己的青春,投入乡村振兴的洪流中,奋勇争先。”
在中国版图的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的地形就像被“揉皱”了似的,满是道道折痕般的山脉。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交汇处,帕米尔高原在这里高高隆起,形成一道道壁立千仞的奇观,这里北部及西北部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
1989年,木沙亚吉·库里加奇出生于这片土地。家里有六个孩子,木沙亚吉·库里加奇是最小的一个,因为经济条件不好,日子过得很是贫苦,但是在他的记忆中,自己的童年自由而快乐。对于儿时的木沙亚吉·库里加奇来说,奶奶就是自己最尊敬的人。作为一名老党员、村里的妇联主任,奶奶从不计个人得失,特别爱劳动,总想着为村里的百姓多做点事。偶尔有牧民抱怨生活艰苦时,奶奶总会笑着说:“当下的生活相较于过去,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好日子源于党的好政策。”
奶奶告诉木沙亚吉·库里加奇,20世纪60年代初,一场大雪灾让家里断粮,他的父亲得了重病。不懂汉语的奶奶背着儿子到边防营求救,是边防军人救了他病重的父亲,还送给他们面粉、肉等食品。在奶奶心中,这些军人都是家里的恩人。在那一刻,木沙亚吉·库里加奇也有了自己的“军人梦”。
木沙亚吉·库里加奇很早就开始帮助家里干活,尤其是寒暑假的时候,他都会去放羊。10月的乌恰县,山峦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的山峰连绵起伏,在无数摄影人眼中,这里一半是烟火人间,一半是圣洁雪山,如梦幻画卷。但是在当时木沙亚吉·库里加奇的眼中,这里太过闭塞。他说:“儿时放羊,坐在山顶上,我就一直告诉自己,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好的大学,离开这片土地,脱离这样的苦日子。”
于是,木沙亚吉·库里加奇一直努力学习,无论小学还是中学,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恰巧在他初中毕业那年,哈尔滨73中接受了教育部下达的在内地开设新疆高中班的任务,首批招收新疆学生74人,木沙亚吉·库里加奇名列其中。
“从我的家乡来到哈尔滨需要三天三夜,这一路上,我是在忐忑不安中度过的。哈尔滨的气候能习惯吗?自己在那里能读好书吗?”木沙亚吉·库里加奇回忆。
但到了哈尔滨,所有的疑惑都烟消云散。新疆班的同学在73中的教室,每一间都配有投影仪、电视、收音机等设备。为了让新疆同学感受到家的温暖,班主任和他们同吃同住,学校还特地从新疆请来厨师,并为同学们开设了专门的食堂,老师们更是经常到食堂与同学们一起吃饭,关心他们吃得好不好。
和木沙亚吉·库里加奇一样,新疆班的部分学生在来哈尔滨之前,汉语基础薄弱,也没学过英语。但是经过一年的预科学习,大家不仅能张嘴说汉语和英语,还能用这两种语言写得一手通顺的作文。
“按规定,我们只有每年的暑假可以回疆一次,对于十多岁的我们来说,经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家,但班主任老师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把我们放在自己的手心里,她会带我们去冰雪大世界,去动物园,去公园。对于我们的学习也是格外认真负责,老师们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木沙亚吉·库里加奇说。
正是在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新疆班首批74名学生全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而木沙亚吉·库里加奇也被西南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录取。
“双向奔赴”的美好,从一个选择开始
2009年9月,木沙亚吉·库里加奇来到“火热”的成都。在炎热的夏天,看到很多人吃火锅吃得大汗淋漓,他有些困惑,不明白这里的人为什么这么热衷“辣”的食物。但是没过多久,他也爱上了“辣”的味道。
木沙亚吉·库里加奇(右)在工地现场测绘
在西南交通大学的每一天,木沙亚吉·库里加奇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他说:“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这十六字的校训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交大学子的精神风貌。在这片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热土上,班级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家庭,所有人互帮互助,肩并肩勇敢地踏上征途。在学校里,除了专业上的进步,感触最深的就是学院浓厚的学风,老师的敬业和同学间深厚的感情。”
大四那年,木沙亚吉·库里加奇接到了奶奶的电话。当时的奶奶已经80多岁,眼睛已经看不见了,她在电话里说:“你的今天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现在很多大学生都选择参军,去保家卫国,你也需要为国家作更多贡献。”奶奶的一通电话让他重新编织起儿时的“军人梦”。
2012年底,木沙亚吉·库里加奇踏入南京军营,开启人生新篇章。那一年,他23岁。
“起初并不理解很多人口中的‘当兵要后悔两年,不当兵要后悔一辈子’具体是什么意思,但是在部队,你会变得更坚强,那才叫真正的成长。只有经历过艰苦磨难的洗礼,才算得上真正的成熟。”木沙亚吉·库里加奇说,“一旦你选择军旅,你的人生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你将遇见一个未知的自己,将活出一个全新的自我,更重要的是,你会深深爱上这个地方。我在部队里,除了更能吃苦,做事也变得更有耐心”。
两年后,木沙亚吉·库里加奇回到学校,完成学业。毕业前夕,他和中铁二十四局签署了就业协议,毕业后,就可以去南京工作。在很多人看来,木沙亚吉·库里加奇将要完成儿时的愿望,在大城市扎根,开始全新的生活。
就在这时,木沙亚吉·库里加奇的初中校长和班主任来到成都开会,他请两位老师吃了一顿饭。席间,老师欲言又止,最终还是说了出来:“你大学毕业,学有所成,很快要去大城市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或许过不了多久,就在城市里有了自己的家。但相比大城市,我们的家乡贫困人口较多,基础设施也很落后,所以更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去建设,还有很多像当年的你一样的孩子,他们需要榜样的力量。有没有想过回到家乡,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
老师话语彻底打乱了木沙亚吉·库里加奇的思绪。他知道,自己今天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党的好政策。儿时的他想离开的故土,在那一刻,却是那般的亲近,他知道自己需要作出选择,而这个选择或许会就此改变他的整个命运。
没有丝毫犹豫,2015年7月,木沙亚吉·库里加奇回到了家乡。原想从事外贸生意的他在保险公司锻炼了一年,最终2016年底参加公务员考试,被成功录取。次年1月,他被分配到阿克陶县克孜勒陶镇,从事关于社会治安方面的政法工作。半年后,木沙亚吉·库里加奇调任皮拉勒乡乌尊拉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走了过来。
在戈壁荒滩绽放青春芳华
2018年2月,木沙亚吉·库里加奇被调往阿克陶县皮拉勒乡依也勒干村工作。虽然在上任之前,他就知道这里是全乡镇最偏僻、最落后、最穷的地方,但到达之后,他还是被眼前的现实所震撼。村委会只有一间6平米的办公室,里面有三张桌子,三台电脑和一个打印机。宿舍是8个人的简易铁皮房,晚上需要架个炉子生火,否则冻得根本睡不着。因为没有集体收入,办公室的电费都已经缴纳不出来了。依也勒干村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戈壁滩,村民种植小麦和玉米,因为经济收入低,全村434户人家尚未脱贫。
木沙亚吉·库里加奇(右一)入户了解群众困难诉求
木沙亚吉·库里加奇说:“我在村里看见了村第一书记阿迪力·艾力的工作态度,他因为劳累过度而晕倒,被救护车送到医院救治的那一幕深深触动了我。脱贫攻坚不是说说而已,不下苦功是打不赢这场‘攻坚战’的。”
木沙亚吉·库里加奇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具体工作当中。白天入户走访,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细致全面地了解村子里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搞清楚其致贫原因是什么?这些村民在脱贫方面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和期盼?对自己家庭收入的来源有什么规划?木沙亚吉·库里加奇会把这些信息全部记录在本子上。晚上回到宿舍之后,对贫困户的档案资料进一步整理完善、梳理归档,为后续脱贫的系统工作做足准备。仅仅半年多的时间,他就走遍了这些贫困户的家庭,初步掌握了这些村民真实、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在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这一要求上,多次召开会议,根据资料信息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帮扶举措,明确重点的帮扶对象,所有人集思广益,想方设法,齐心协力去做工作。
通过深入了解和综合分析,木沙亚吉·库里加奇发现,依也勒干村以前是“零产业”空壳村,无论是在村民的就业方面,还是村子的后续发展上都存在着极大的短板和不足。脱贫攻坚肯定不是一时之事,必须考虑到长期发展,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才能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人民群众的贫困问题。为此,在村领导的指示下,他们研究制定了全面高效、科学系统的农业、水利、电力、道路、产业、村庄建设等方面的长远发展规划,按照既定目标全面推动实施,将各方面的一点一滴成绩汇聚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这条大河中,从根本上解决村民就业困难和村子后续发展乏力的问题。
在木沙亚吉·库里加奇前行的路上,阿迪力·艾力一直是他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村里有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戈壁滩,于是,村领导班子将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收入相结合,带领村里的群众在戈壁滩上建设林果基地。在戈壁滩上,木沙亚吉·库里加奇自己测绘、自己设计、自己当“包工头”,但是难题很快就出现了——不是申请资金,而是群众的信心。当时,大部分的村民都认为戈壁滩种果树就是异想天开,纯粹浪费资金和劳动力,他们不想做这种“无用功”,所以村民们对林果基地建设的态度就是不认可、不支持、不配合。
“我特别沮丧,感觉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村民都不看好,林果基地建设可能没有办法推进。”木沙亚吉·库里加奇说,“就在我心情低落时,第一书记阿迪力·艾力同志拿起十字镐和铁锹去挖坑种树了,他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弯着腰、低着头,一下一下地刨坑。很多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也投入到林果基地建设当中,从种树到林果基地进入挂果期,阿迪力·艾力一直冲在最前面,施肥、修剪树枝、喷药……没有他,我们4000亩的林果基地恐怕还在设想中”。
林果基地建成了,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养殖大户,木沙亚吉·库里加奇在村领导的指引下,又思索如何建设科学养殖、集中养殖、规模化养殖的养殖基地。在完成相关手续后,他便动员身边的亲朋好友提供免费的协助,用他们的工程机械平整场地,拉好电线、接通水管、修好道路,而后鼓励农民在养殖基地建棚圈,同养殖户们同住同吃、同甘共苦,终于在347亩戈壁滩上逐步形成了28套棚圈,村内养殖大户也从7户发展到93户。
2021年,木沙亚吉·库里加奇提出组建施工队,号召村内未就业的50余人组建了村内施工队,联系社会各界亲朋好友为施工队提供了800余吨水泥、300余吨砂石料以及十几辆各类工程机械,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自行测绘、设计,常年住在工地的帐篷,通过2年的时间,建设10公里防护林、1500米防渗渠、2800米水泥路、8公里观光路,将800亩戈壁滩打造成果园,为集体节约了1200余万元。
这些年,依也勒干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村脱贫的同时,先后打造了商业一条街、夜市、面粉厂、木材厂、屠宰场、奶牛场等产业19个,从“零产业村”逐步发展成了旅游、畜牧、林果业等三大产业体系支撑的产业村,依靠村内产业带动了581人就业;年集体收入已经超过414万有余,而村里面的人均纯收入也从1825元,提高到了2.07万元。2021年2月,因脱贫攻坚工作成绩突出,依也勒干村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这些年,木沙亚吉·库里加奇一直在基层奉献青春。在同事眼中,一桶方便面,一台电脑就是他日常工作的标配。木沙亚吉·库里加的“毛病”就是不休息,为此累病了,也是一边吃药一边工作。这个坚强的男人总是一直冲在最前面,或许这就是他骨子里的军人本色。只有说起没有时间照顾身患肺癌晚期的父亲,直到最后才请假去医院见了父亲最后一面的时候,他沉默了。木沙亚吉·库里加奇说,自己过去不是一个儿子,现在不是一个好丈夫,或许不久的将来,也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好父亲。因为,他只能顾“大家”失“小家”。
2024年初,木沙亚吉·库里加奇升任木吉乡副乡长,离开奋斗了六年的依也勒干村。他说自己是趁天黑走的,村民们都不知道,因为他不喜欢离别,更担心自己会流泪。当下,他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所有的一切又是从头开始。木沙亚吉·库里加奇说:“我在工作中依然有很多不足,虽然取得了成绩,但只能说明我昨天努力了,今天、明天还要更加努力。我将把过去的成绩作为新的工作起点,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