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边富民 青年担当 | 崇左边境管理支队彬桥边境派出所大青山警务室青年:大青山上,青春无悔

时事   2025-01-10 09:30   北京  

作者 | 《中华儿女》记者 华南

编辑 | 陈晰

“出发!”

22点整,腰间佩戴好警用八件套,拿起强光巡逻手电,在院子里列队集合完毕,大青山警务室移民管理警察准备出发。这一晚,他们的目标是5公里外中越边境的一处界碑,以及周围边境线。警车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颠簸着前行,不停地拐着弯。有些弯角度很小,警车好像要拐到山外面去。最终,车停在一处路口,警灯在夜色中闪烁,照亮了沿边公路 G219 国道。从巡边路到界碑,大多要靠步行。民警每次巡边大概需要三四个小时。

青山警务室民警在巡边(兰波/摄)

大青山警务室常年驻守2名移民管理警察和3名辅警,夜巡是他们几乎每天进行的例行工作。

坐落在山顶的大青山警务室,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彬桥乡绕秀村,隶属于广西边检总站崇左边境管理支队彬桥边境派出所,于2020年3月正式揭牌成立。警务室的主要任务是对18公里边境线、36块界碑进行巡逻管控和治安维护任务,防范打击边境走私和偷越国(边)境等涉边违法犯罪活动;管理2个边境村,17个自然屯,700余户居民,开展日常工作。

这支驻守边关的队伍,平均年龄28岁。他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扎根于此,与孤独、艰苦为伴,挺膺担当在南疆边境第一线。

在山上警务室24小时待岗

巡边路有的很窄,只容得一人通过;有的很陡,大概五六十度的坡度;有的崎岖不平,有的七拐八弯,还有的地方,一不留神就滑到旁边几十米的山崖下。“第一次来巡边,我开着车,都不敢往旁边看。”李宗波说。在大青山警务室正式成立前,他就作为彬桥边境派出所民警前来驻点,前前后后待过两三年。第一次巡边时,巡边路还没修好,他越开心里越没底,“那时GPS导航也不完善,我都担心自己开迷路了。” 

几年下来,李宗波的车技已经相当高超,他边走边笑着说,这里的民警都是“车神”。“而且,现在这路好多了。”李宗波眼中“好多了”的路,其实也不过是铺了水泥,能够通过一辆越野吉普。而且,下雨时还是让人很恼火。偏偏崇左春夏秋三季雨水都很多,冬天雾气又大,雨水、落叶、青苔让路变得又湿又滑,不论开车还是步行都不好走。走山路巡边时,每个民警都摔过跤。“有几次,脚下一滑,差点掉到山下去。”傅彬边走边说。迎面一只直径五六厘米的蜘蛛,在强光巡逻手电的照射下一动不动,被傅彬轻轻拨到了路边的树丛里。“嗬,小蜘蛛!”傅彬说,他见过最大的蜘蛛像手掌一样大,腿上还长着毛。

辅警农贵兴的手机里,至今保留着一段视频。一天巡边时,警车停在路边,不知何时爬进去一条眼镜王蛇,安静地盘在驾驶位座椅下面。夜已深,灯光昏暗,农贵兴上车时并没有看到。“开着开着,觉得脚背一凉,低头看了一下后背都凉了。”农贵兴小心翼翼地开了一段,把车轻轻停在路边,另外一位民警下车绕过来打开车门,扯着蛇尾巴猛一用力,把一米多长的眼镜王蛇甩到路中间。几年来,他们见过剧毒的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蛇……还有数不清的蛇蝎毒虫。夏天,蚊虫多得花露水都不起作用。

一年中,民警们巡边超过300天,日行两万步是常态。看上去没什么区别的小路、岔道,他们能随口说出通往哪一块界碑。经途草木,早已熟稔在心。边境线上出现的变化,哪怕只是一丝一毫,也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几年来,他们打击走私、非法出入境、破坏边境拦阻设施等违法犯罪行为……时刻保持警惕,在需要时挺身而出冲在最前面。

如果警情需要,他们还要在山里蹲守。“最难熬的是冬天,整夜在车里待命。”农贵兴说。虽然崇左属于亚热带气候,但冬季山区夜间的气温,还是比较低。他们带着棉被、自热饭,但夜晚还是感到很冷。充电宝要多带两块,因为也许几天都不能回警务室。

不过,民警们说:“在大青山警务室,更大的挑战是孤独、寂寞。”山上长驻的只有三五个人,每天面对面,几年下来能聊的话题早就说完了。警务室的院子往往悄然无声,只有警犬“坦克”偶尔的低吼响起。尤其夕阳西下,群山入夜,黑暗让周遭显得更加寂静,仿佛深不可测。巡边时,民警也常常相伴无言,只有沙沙的脚步声,和偶尔互相提醒的声音。

可是并没有人提出离开。他们用行动践行着坚守的初衷。

傅彬是大青山警务室民警,今年,他常驻大青山警务室进入第四个年头。虽然是“95后”,但他已是戍边南疆10年的“老兵”。2014年,湖南籍青年傅彬入伍,来到武警广西边防总队服役。“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保卫祖国,维护边疆的和平安宁。”2019年1月,公安边防部队转隶到国家移民管理机构,曾经身着军装的武警边防战士,一夜之间换上了崭新的警服,成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傅彬原本可以选择回到家乡生活,但为了心中的梦想,他选择留下来,继续留在祖国南疆边境。

此后,他在边境派出所、边境管理大队等部门工作过。2020年3月,大青山警务室正式成立,需要人常驻在上面,傅彬就报名了。“当时没想那么多,想着这边缺人就上来了。”真正驻守后,他发现,警务室的工作跟派出所还是有区别,这里不规律,没有上下班的概念,“在山上警务室24小时待岗,随时准备出动。”

开设在巡边路上的“思政课”

在大青山警务室负责的18公里边境线上,共有36座界碑。民警都说,当你走过泥泞与崎岖,挥舞着手中的枝条驱赶走蚊虫,气喘吁吁地巡边到刻着鲜红的“中国”二字的界碑旁时,“祖国”的概念,在这一刻格外具象而深刻。

傅彬、李宗波、兰波、苏金梅……每位民警都记得自己第一次巡边、第一次看到界碑时的激动,难以言表、刻骨铭心。同为青年,他们也想通过同样的方式,把对祖国的理解,传递出去。在上级单位支持下,大青山警务室爱国教育基地应运而生。

广西龙州边境管理大队党委书记、政治教导员顾会永介绍,依托青年驿站,大青山警务室开设了升一次国旗、为祖国站一次岗、为界碑描一次红、走一次巡边路、听一个戍边故事、吃一顿戍边饭、住一夜边境线等“七个一”的南疆国门“云端”警务室“思政课”。“2024年以来,东北大学、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等 6 所高校累计180余名学子到来到青年驿站开展青春‘思政课’。新时代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要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界碑是祖国领土和主权的象征,是国家强盛的标志。界碑神圣而不容侵犯,守护它,就是守护我们安宁的生活。”龙州边境管理大队副大队长黄家冠,多次在界碑前为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阐释界碑设立的重要意义,讲述戍边卫士心系祖国、情注边关的爱国故事。很多年轻人是第一次看到界碑,走过艰难的路,终于抵达,兴奋不已。“很多同学说,‘我也为祖国守过界碑了。’”

彬桥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苏东华多次带领桂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巡边,有时赶上雨雾天,路上很滑,有些学生即便拄着棍子走,也难免摔跤。但没人放弃。“高校青年到大青山体验工作生活,深化了青年们的爱国情怀和兴边富民的信念。每次‘思政课’结束,他们都说‘很值得’。” 

“有的同学悄悄跟民警讲,自己擦拭界碑时,忍不住红了眼眶。”苏东华说,还有一位大学生,参加过爱国教育实践后,认真地咨询起如何才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苏东华有点诧异地问道:“这么艰苦的地方,你为什么想来?”他记得那位同学的回答,“虽然艰苦,但能够克服,因为守护祖国边疆是让人自豪的事。” 

如果再把时间线拉长,会发现边境派出所民警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影响远比想象中更大更深远。龙州县本地人苏金梅,从小看着边防军人、警察守护边疆、帮助村民,既英勇威武又和蔼可亲,“我就很想成为他们。”2020年9月,苏金梅终于成为“他们”。现在,她是崇左边境管理支队叫堪边境检查站辅警。工作至今,她已先后两次被评为崇左边境管理支队年度优秀辅警。“很辛苦,但我不后悔,这就是我想做的事。” 

服务辖区群众,服务往来游客

初冬清晨,大雾再次笼罩了大青山。苏东华用手机录了一段视频,视野中,能见度不足10米。大青山平均海拔500至800米,主峰海拔1045.9米,大青山警务室位于主峰上。这里年均降雨约180天,全年三分之二以上是大雾天气,大青山警务室时常笼罩在雾气中,由此也被称为“云端警务室”。

 大青山警务室民警走访辖区群众(兰波/摄)

被誉为“云端”,大青山警务室的青年民警却非常接地气。他们与边境村屯的群众,都处得像亲戚朋友。“村里老人多,有些问题他们处理不了,第一时间想到我们,就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李宗波说,民警曾翻山越岭帮村民找寻丢失的黄牛、为腿脚不便的老人办理社保手续……“有的老人甚至把身份证交给民警保管。”

“在我们的辖区内,还有一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我们定期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傅彬还记得,2024年1月,一位老人家的屋顶漏水,但由于身体原因无法自行修缮。傅彬叫上同事一起利用休息时间前往老人家中帮助他修缮屋顶。“我们了解到老人家生活用品短缺,又自费为他购买了一些生活用品。”老人不善言语表达,只是笑着,紧紧地握住年轻民警的双手。

为积极落实派出所主防工作,民警还深入边境村屯走访群众,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法治讲座等形式,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群众的学法用法守法意识。2024年以来,大青山警务室辐射的周边边境村屯警情发案率下降60%,侵财类案件实现“零发案”。他们积极收集社情民意,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关切,为群众排忧解难;助推当地兴边富民产业,为边民增收,为企业营商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这些年轻人的好,群众记在心里。“附近的阿婆常常送来一筐自己种的橘子,拎来几穗自家地里的玉米、花生,有时怕我们不收,就悄悄放在门口。”农贵兴说。

与辖区群众一样,在外地游客看来,“云端警务室”同样代表着心安。由于大青山警务室就在219国道旁,经常有全国各地的游客经过。因此,警务室民警们不仅承担着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的重任,还积极为过往游客提供息、咨询等帮助。2024年,大青山警务室成立广西首家边境线上的“云端”青年驿站,设有床位11张,在大青山边境线上打造“便民服务、短期住宿、兴边富民、思政教育”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在位置偏僻的山顶打造这样一个青年驿站也不容易。警务室物质条件很有限,房子是废弃的林场职工宿舍,他们修了修,住进去。在院子的一角搭上铁皮棚顶,就是厨房。饭桌摆在院子里,正对着门外的219国道。柴米油盐靠山下定期送上来,“好在现在路好了,吃喝已经不愁了。”李宗波说。

如此有限的条件下,傅彬还带着民警尽量为青年驿站创造好的环境,服务有需要的旅客、“驴友”。他们腾出几间屋子作为休息室,有铁床,有卫生间。他们还装上了电热水器,能洗澡。在警务室院子外,民警安装了座椅、遮阳棚、充电插座、水池,供过往游客自行使用。仅2024年一年,民警救助过往群众十余次,服务游客等人群 200余人,成为 219 国道服务群众最前沿窗口,有效解决群众在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很多游客开车路过或“驴友”骑行至此,会惊喜地停下来休息片刻,补充点给养。傅彬说,也有“驴友”曾借宿在警务室的院子里或休息室里,“他们说住在这里心里踏实。”

大青山警务室院子里,有一只花猫,很粘人。苏东华说,它妈妈是附近的一只流浪猫,2023年有一段时间连续下雨。母猫担心养不活它,一个早晨把它叼到警务室的院子里就走了。听说过这段故事的人都半开玩笑地说,“连动物都知道有事找警察”。

打造青年驿站时,民警在院子外面面向219国道的一侧,做了一面展示墙,上面标识了219国道全程和沿途重要节点。偶尔闲暇,这些年轻人也对着墙上的地图畅想,如果有一天休很长的假,自己都想去哪里。始终向往的首都北京、时下火热的“尔滨”、“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内蒙古大草原、一望无际的海边……很多的远方都是他们心中的愿望。这些愿望无一例外都是平原,他们笑着说,“想看看不一样的世界,辽阔的平坦的世界。”但眼下,他们并不为外面的热闹所动,而是像山一样坚定地守在这里。

大青山警务室负责的边境线边,有一条小河穿流而过。隔着重重叠叠的草木,站在路上基本看不到它的样子,只听见潺潺流水昼夜不息。傅彬说,小河没有名字,正如他们一样寂寂无名。“这个不是我们在乎的,名和利都不重要。其他边境派出所的警务室也很艰苦,有的比我们还艰苦,他们也同样在默默承担和坚守。都是祖国的边疆,哪里都需要有人守。我们在乎的,是要守住祖国交给我们守卫的18公里边境线,是要无愧于自己的责任和祖国的托付。” 

“作为戍边人,哪有不辛苦?”黄家冠说,“我们愿意用自己的奉献,换取边境的安宁。”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5年第1期 ] 


中华儿女
家国天下,民族脊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