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天下第十七期|科学传奇与精神灯塔——屠呦呦

文摘   2024-11-01 17:01   安徽  



点击 北京师范大学蚌埠附属学校

关注精彩内容
用声音传递能量,用文字铭记历史。为了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全员阅读朗诵能力,初中部特开办《朗读天下》栏目,向大家分享时代楷模,回顾历史上的今天。本期朗读天下,由七年级生物组潘原老师为大家讲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故事。






科学传奇与精神灯塔
2015年12月7日,一位中国女科学家缓缓走上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领奖台。她因为对疟疾治疗做出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位科学家就是屠呦呦。屠呦呦,一位在科学领域绽放璀璨光芒的传奇人物。她的故事,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激励着无数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屠呦呦出生于 1930 年的浙江宁波,父亲用《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为她取名“呦呦”,仿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与自然的奇妙缘分。
20 世纪 60 年代,疟疾如同一场可怕的瘟疫,在全球范围内肆虐。无数生命在疟疾的魔掌下挣扎,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抗疟药物。1967 年,中国政府启动了 “523” 项目,旨在寻找抗疟新药。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带领着团队,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中医药文献中。他们翻阅了大量的古籍,从古老的智慧中寻找对抗疟疾的线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犹如一盏明灯,为他们指明了方向。
然而,将古籍中的记载转化为实际的药物并非易事。屠呦呦和她的团队面临着重重困难,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他们终于成功地用乙醚提取出了青蒿素。这种物质具有很强的抗疟作用,为抗疟药物的研发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提取出的青蒿素是否安全有效?为了验证青蒿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成员亲自试服提取物。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为人类的健康事业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经过反复的实验和验证,他们终于确定了青蒿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15 年,凭借发现青蒿素对人类健康做出的突出贡献,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人类的一份礼物。”在非洲疟疾高发地区的人民心里,青蒿素是 “来自东方的神药”,它的发现者屠呦呦是挽救数百万人生命的 “传奇”。英国广播公司(BBC)播放的一部纪录短片里,屠呦呦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图灵并列被称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之一。“艰难时刻仍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她的成就跨越了东方和西方。” 是 BBC 给她的评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智慧之光 —— 中医药文化展” 的展柜里,屠呦呦的诺贝尔奖奖章、证书,以及共和国勋章、拉斯克奖奖杯辉映着这位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吸引着来往游人驻足。
像青蒿一样坚韧,像青蒿一样淡泊,像青蒿一样奉献。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上,她始终将名利看得很轻。令她感到最快乐的是,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一直在拯救患者的生命。在科研之路上,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热情永远在燃烧。“中国科学界获诺奖的不会只是我一个人。” 屠呦呦镜片背后的目光,就如当年她临危受命时一样坚定。
屠呦呦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坚持、创新、奉献的传奇。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科学家的精神和使命。她的成就不仅为全球抗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传统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无论是在什么领域,我们都应秉持着屠呦呦那种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朗读者介绍:
朗读者介绍:

潘原,初中部生物学科教师,自从教以来,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坚持爱的教育,以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和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曾获“蚌埠市优秀教工团员”“蚌埠市学科解题能手”“禹会区四赛二等奖”等,指导学生生物绘画摄影作品多次获奖。




北京师范大学蚌埠附属学校
北师大蚌埠附校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体制创新型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学校传承发扬北师大百年名校的学术积淀和严谨学风,全面实施主体教育,围绕“健、博、雅、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服务,科学,民主”的管理理念,致力于打造各方面领先的现代化学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