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实践 | “金融科技+供应链场景”赋能乡村供应链金融走深走实

学术   财经   2024-12-31 21:04   北京  

文 / 中国人民银行咸宁市分行    郑建明  刘浪  吕金波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人民银行咸宁市分行聚焦乡村产业振兴难点堵点,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采用“金融科技+供应链场景”方式,从模式、数据、技术、场景等多维度,打造与乡村产业高度契合的供应链金融新业态新场景,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乡村产业,不断壮大现代化乡村产业集群,有效促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质增效。2023年全年,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124.5亿元,同比增加185.02亿元,同比增长19.81%。



 

金融科技在乡村供应链金融中的探索与实践

1.深化政银企多方联动,拓宽乡村产业链融资新路径。针对乡村产业链主体错综复杂、相对分散、区域特征明显等特点,深化“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深化金融机构、核心企业、政府部门等多方联动,构建乡村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推出“一链一策”“一企一策”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助力乡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优链。围绕“茶农、茶企、茶商、茶旅”全产业链不同生命周期市场主体,建立专项基金、财政贴息、政银担保、地方政策性茶叶保险等政策增信机制,推出数字茶园金融服务平台,创新青砖茶产业集群贷,推出种植E贷、茶商贷等产品,为青砖茶经营主体提供多样化、差异化金融服务。


2.推动数据平台化共享,释放乡村产业生产要素新价值。面对乡村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融资担保和增信难等问题,深入推进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中证应收款融资服务平台、湖北省政采贷平台以及政务服务平台、核心企业数字化平台等数据共享共用,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多方互信渠道和融资平台,开辟存货、仓单、订单、应收款质押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业务,更加高效地释放产业链上生产要素新价值。青砖茶仓单质押信贷产品基于仓储企业的青砖茶仓单数据,构建青砖茶仓单信贷数字模型,有效解决了茶企缺乏抵押物导致融资难的问题。中征模式政府采购合同贷款产品将政府采购平台、银行融资平台与中征应收账款融资平台数据共享共用,为政采小微企业提供快捷融资服务,有效解决政府采购中标供应商短期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需要。


3.创新技术场景化应用,增强多级信用可信传递新能力。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链条,深化金融与产业数字化融合,构建金融与产业的数字化新连接,实现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间“多级信用可信传递”,实现融资需求精准授信。正大经营贷以正大公司为核心企业,上下游经营主体经“猪博士App”向正大公司申请,经过正大公司核查后,由“正大参谋App”向经办银行推荐,经办银行在“正大经营贷”平台,从猪舍修建、种猪培育、生猪育肥、饲料供应等方面为上下游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服务。禽畜活体质押贷款运用数字技术,实现禽畜活体的精准识别、远程视频监控、风险自动报警、养殖环境监测,对禽畜活体状态、健康状态的实时回传、盘库等,支撑对禽畜活体养殖企业的授信突破。


4.强化风险智能化防控,重塑融资流程和信贷风控新模型。加强产业链上经营主体以及关联方合作,运用物联网、图像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加强生产、加工、流通、运输、销售等全链条数据自动化采集、可溯化信任和智能化分析,融合公共数据、政务数据以及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经营主体的资金流、商流、物流等多方数据,重塑融资业务流程和权益定价、信用评估、信贷风控等数据模型,实现风险精准识别、客户精准画像、信贷精准投放。青砖茶仓单质押信贷产品引入AI看货、收货等方式,探索出货值监管新模式。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能源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借助卫星遥感、图像识别技术定期监测新能源项目实况,借助智能风控模型,实时评估企业经营状况和履约还款能力,智能决策对应举措,有效提升绿色信贷服务可获得性与风控管理水平。


金融科技支持乡村供应链金融发展面临的困难

1.金融数据互联互通渠道不够畅通。目前乡村产业仍然面临信息不对称、信用传递差等诸多问题,其原因是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渠道不畅通、数据融合应用程度不高。政务管理、公共服务以及村务、企业信息与金融机构数据渠道不畅通,基础数据缺失严重。采集数据口径、标准不相同,造成数据在提取、整理、分析、使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和障碍。缺乏统一的乡村产业大数据平台,数据碎片化严重,精准度不高,精准授信、风险识别难度大。


2.数智技术创新应用深度和广度不够。目前供应链金融以传统金融服务为主,数智技术在场景化、链条化、智慧化应用深度和广度不够。数智技术嵌入生产经营环节不够,数据自动化采集、可溯化信任和智能化分析能力不强。数智技术采集分析产业链上商流、物流、资金流等数据应用不够,影响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间“多级信用可信传递”。数智技术在智能分析、智能识别、智能风控等方面应用不够,信用协作风险和成本还需进一步改善。


3.供应链平台生态化建设推进缓慢。地方性供应链金融服务共享平台、产业信息平台、企业信息平台建设滞后,金融、产业、企业数字化建设协同性差。与物流、电商等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合作少,获取多方数据渠道较窄,制约了发展空间、产业集群壮大。动产与不动产权益分散在不同行政职能部门,难以直接实时信息查证,需要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增大了融资和风控成本。


4.金融产品及服务供给不足。特色化、差异化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主要依赖上级行和托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产品供给,与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特点粘连度不高。农业产业规模性差、投入大、收益低,金融机构面向农业金融创新动能不足。线下产品偏多,数字营运效能低且缺乏有效联动。县域金融科技创新生态没有形成,未能构建开放共享、互动协作的创新机制,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


5.融资风险控制难度逐步增大。随着农业供应链转型升级带来的多产业融合发展、供应链延伸和供应链生态圈的扩大,经营主体相互业务往来会越来越频繁,融资风险识别难。供应链金融业务使“一对一”融资风险变成“一对多”关联性融资风险,融资风险控制难。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也无法实现及时有效地对接、比较和识别,融资风险管理难。


金融科技赋能乡村供应链金融发展展望

1.凝聚多方合力,增强创新动能。聚焦数字乡村发展的新形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高效、高质、可持续的乡村产业体系。按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乡村供应链金融整体布局及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政府、银行、企业多方联动,构建县域乡村供应链金融协同创新机制。加强数字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乡村供应链金融创新能力。


2.强化标准化引领,增强数字化协同。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需要发挥标准规范基础性作用,推动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建设,推进金融与企业标准协同性,解决好数据在提取、整理、分析、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实现多主体间数据规范共享,更好地服务金融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


3.打造平台生态,畅通共享渠道。加快建设地方性乡村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推动乡村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金融和产业数字化“双链联动”,推动政银企供应链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多方数据良性循环、多方信用安全传递,释放数据价值。推动与农业权益评估、登记平台对接,增强权益定价能力。推动与第三方供应链金融平台合作,优化乡村供应链金融发展环境。


4.加大产品创新,丰富服务场景。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和特色产业特点,坚持数字引领、科技驱动,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加大普适性、专属性服务场景创新力度。强化优势、特色、绿色产业对接,打造多样化、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数字技术应用创新,打造可视、可感、可控金融服务场景。强化全链条全周期金融服务供给,增强金融和产业协同,助力构建农业产业新发展格局。


5.强化风险防控,促进合规发展。将数字技术嵌入乡村产业生产经营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实现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间“多级信用可信传递”,保障数据和交易规则的真实性与一致性,降低信用协作风险和成本。发挥数字技术、金融标准协同作用,推进乡村科技伦理、风险防控、数字经营等方面创新应用。加大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中证应收款融资服务平台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等产权登记、交易平台的协作联动,防止质押权利转移风险。


(此文刊发于《金融电子化》2024年10月下半月刊)


新媒体中心

主任 / 邝源

编辑 / 姚亮宇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

金融电子化
面向金融界科技人员、业务人员,在金融信息化建设中,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科技人员和业务人员提供交流的园地以及了解科技应用的窗口,为读者提供金融信息化发展最前沿的各类知识和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