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剧重新定义普通人

文摘   2024-09-28 09:30   北京  

都市剧还在滥用普通人的概念。


《半熟男女》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普通女孩”“实在是平凡”这样的字眼来介绍女主何知南,然而无论是饰演者田曦薇甜美出众的外表,还是角色一线城市独生女、父母已给买房的设定,都被认为明显超出“普女”水准。


无独有偶,收官不久的《凡人歌》以拟上市公司高管、大厂百万年薪程序员、投资公司总监、北京体制内员工一干人等为主角,也被吐槽与剧名严重不符。


长期以来,都市剧定义的普通人似乎总与大众认知存在偏差,这纯粹是创作者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吗?


或许不尽然。都市剧不走写实路线也有其现实考量,精英视角、热搜议题结合爽感叙事是被成功验证过的爆款公式。只是随着社会情绪和观众认知的变化,粗浅的套公式已无法撬动市场。


以现代人为主角的都市剧面临着更为严苛的审视,也愈加呼唤接地气和真实的回归。



回顾近年称得上爆款的都市剧,主角定位无一不是光鲜亮丽、能力不俗的中产乃至富人阶层。


例如聚焦原生家庭之痛的《都挺好》、刻画“30+”女性生活困境的《三十而已》、关注高考教育和亲子关系的《小欢喜》、展现女性独立自洽爱情观的《玫瑰的故事》等。


都市剧对精英型主角的偏爱,首先存在创作层面的“便利性”。


编剧沈乐静表示,“精英阶层所面对的职业挑战和人际关系可以为创作提供丰富素材,例如职场竞争、商业谈判、交际舞会等场景都容易产生戏剧冲突点;他们成功的过程会发生挫折、成长和突破等,这些起承转合也更容易让观众投入情感,因人物的挣扎与抉择而有所触动。”


编剧林释(化名)认为,“都市剧本质上是造梦的娱乐消费品,故事情节不能背离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结局十有八九是happyending(幸福的收尾)。在这个前提下,都市剧想写现代人的起落,精英阶层无疑是更好的选择,他们还有下跌空间,也能让普通观众产生必要的距离感。”


其次是市场层面的利益考量。


林释透露,“许多演员接戏时希望角色定位与他们本身的广告代言及社交媒体形象保持一致,如果角色太过底层,演员方可能会因代言了奢侈品而拒绝。这也导致剧本策划或评估阶段,我们就会考量主角的光环和讨喜度是否影响未来邀请演员,甚至会为此专门修改剧本。”


沈乐静提到,“平台和片方也相对喜欢精英故事,从市场反馈来看,这类配置的都市剧诞生过不少爆款。而且精英阶层的生活场景、消费习惯等也适合品牌植入、广告引流,可以让项目产生一定的投资回报率。”


既是受都市剧的这些戏剧性、娱乐性、商业性要求影响,也与部分创作者缺乏经验和能力不足有关,近年一些作品虽然打着还原普通人生活的旗号,但在人物设定、服化置景等方面并没有脱离精英视角和爽感叙事,从而难以避免悬浮割裂的问题。


比如《凡人歌》主角不是“凡人”,收入可观的一家子突然间全部遭遇危机,跌落低谷后又能重新回归正轨;《半熟男女》设置女主为“普女”,但从外貌到家境,她的条件明明可对标“江浙沪独女”。


此前,《心想事成》要写普通北京人的买房奋斗梦,却让主角两姐妹住着温馨整洁的四合院;《故乡,别来无恙》是生活流返乡剧,但“回老家分配优质男友”的情感线太过梦幻;《平凡之路》男主只是普通二本法学生,却能跟法学博士、牛津法硕共事。


诸多经不起推敲的情节,在都市剧中所谓普通人的身上不断上演着,真正作为普通人的观众却找不到实感,显得很是荒谬与讽刺。


无论是以精英为主角,还是写普通人却失真,很多都市剧依旧能让大众看到一些现实支点并产生共鸣,这离不开其“议程设置”的创作思路。


典型如《凡人歌》,它塑造了三组颇具代表性的夫妻/情侣,分别是中年失业的私企高管和重回职场的家庭主妇,“卷生卷死”的大厂程序员和随遇而安的二本毕业生,不通人情世故的事业编员工和不满现状的投资公司总监。


每组搭配都暗含很多热议话题,是普遍而具体的现实矛盾。


例如女性在家庭主妇和专注事业之间的抉择,前者重回职场面临重重困境,后者也抵不过闲言碎语的偏见;经济下行导致的大量裁员,不管是私企高管还是大厂程序员都感到危机重重;


一线城市事业编工作稳定,但不足以实现买房买车梦;打工人家庭经不起打击,可能因失业而无法偿还车贷房贷,也可能因长辈重病耗尽存款而迅速返贫等。


这些困扰当代人的话题一方面形成强戏剧张力的看点,另一方面也能让对应受众联想到自己,激发观看和探讨的欲望。


相比很多“偶像剧化”的都市剧,《半熟男女》对都市男女的情感测写也更显现实。该剧原著是豆瓣阅读小说《这里没有善男信女》,作者柳翠虎以犀利讽刺的笔触讲述了一群精致利己的“渣男渣女”在职场内外谈恋爱的故事。


剧版明显对部分主角的人设进行了不少“往回收”的伟光正改编,虽然效果没有原著那么酣畅淋漓的炸裂,但涉及的情感议题也算敢拍。


比如女主在亲密关系中的摇摆和缺爱,她与富二代男友长期异地恋感受不到爱意,于是无缝衔接处心积虑的“凤凰男”,被抛弃后又立马去跟前男友复合等。


将主角定义为普通人的都市剧一方面存在不可回避的悬浮弊病,另一方面又确实找到了触动人心的议题。


有的观众对“超现实”人设和戏剧化发展如鲠在喉,有的观众又可以忽视这些不切实际的缺陷,因此才导致它们的口碑呈现两极分化的形势。


事实上,“热搜议题”是现今都市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很多作品的呈现都比较表面,只试图用一锅“话题大杂烩”来让所有观众买单,而没有触及话题涉及的现实背景和深层次因素,反响自然也不理想。


林释之前参与创作某部都市剧时,只因“职场背奶妈妈”的话题很受关注,就被发行部同事提议专门加入这样一个角色。


她告诉狐厂娱乐观察,“剧本策划在抓选题时会参照社会流行话题,比如女性话题在推荐会上的通过率肯定更高一些。选题涉及足够多的社会热点,在初期就会给项目带来加分。剧本相当于一个商品,贴上热卖的标签越多,对日后的评级评估、演员邀请等都会更有利。”


可以说,不少都市剧的开发都是“倒置”的状态。


“有的项目首先会讨论今年流行的网络话题,然后为了这个话题寻找相应的IP选题或者原创剧本,相当于是为了碟醋才包的饺子。”


现在剧集宣发很是依赖短视频的切片传播,“每一部剧的宣传看起来都有无数的热点话题,但串联起来未必称得上是一部逻辑严谨的好剧,也未必能够吸引充足的观众。”

很多创作者对此也很无奈,“如果不这样包装自己,可能连赛道都挤不进去。”



最近文娱圈关于精英视角的讨论格外热烈,除了《凡人歌》无“凡人”,“二本恋综”事件、唐嫣唱歌争议也引发了有关舆情。


恋综《心动的信号7》中,围桌谈话环节聊到最喜欢的城市,两位“海归”男嘉宾拿捏姿态,明明南安普顿和曼彻斯特的中文就要脱口而出,却硬是重新将这两个城市以英文形式念出,因而被吐槽“死装”,并引发“为什么没有二本恋综”的讨论。


唐嫣在央视中秋晚会上的献唱也意外引来争议,歌曲《若月亮没来》写的是大城市打工人的疲惫和踌躇,而她穿着华丽礼服,笑容和语调甜美,被认为跟歌词意境不搭。有网友吐槽,她不适合这首歌,唱得好像在“阴阳打工人”。


从这些舆情中不难看出,影视剧中的精英视角创作正在面临更为严苛的审视,观众期待着更多真实的普通人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


过往影视作品中精英人设数不胜数,难免产生审美疲劳,越来越多观众也感知到普通人在荧屏中失语甚至被丑化的处境,情况亟需改善。


但这绝不意味着大家在对“精英”进行无差别攻击,很多人并不排斥优秀,只是反感傲慢。


如沈乐静所言,“观众可以看到你是否诚心在创作,任何题材都需要站在平等的角度,甚至低于大众的角度去思考,自下而上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但高高在上无法看到微观世界。”


而观众的种种情绪其实也传导到了创作端,“跟平台、影视公司聊项目时一直在聊这些话题,也希望将之落实到具体项目中。过去精英视角的都市剧是很多,但现在已经有所缩减了,接下来应当也会延续这种趋势。”


曾经精英视角、热搜议题结合爽感叙事的创作公式助力诸多项目取得破圈反响,但这套公式的效用在不断减弱,都市剧创作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押注以普通人为主角的故事确有潜力,只是未必能解都市剧“爆款难续”之困。


林释表示,“以前大家找乐子的方式比较统一,很多剧可以受到全民热议。但随着短视频的发展,文娱消费者似乎越来越圈层化和封闭化了。”


在她看来,“都市剧也不要给自己太多内耗”。如今不管是开发“二本”之类普通人的故事,还是继续打造令人向往的精英世界,做到接地气和真实应当可以获得口碑褒奖,但也不一定能够实现数据破圈了,这是行业环境使然的创作难题。


“谍偶”是门好生意

“拍戏十年了没被看到,演老年霸总短剧爆了”

“普女围城”,内娱困局
高口碑还能撬动票房吗?
从《凡人歌》,看懂走到转折处的正午阳光

“恶女”上位,悬疑剧打开新视角

都说音综糊,为何半年30档节目上线?
2024,“古偶灾年”?


狐厂娱乐观察
娱乐产业深度观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