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围:水泥行业今年如何履约?

文摘   2025-01-06 13:42   加拿大  

2024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政策概要
生态环境部指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经过三年的发展,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以碳市场为核心的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形成。但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仍存在不足,突出表现在市场当前仅覆盖了发电行业,参与主体高度同质化导致市场活跃度低,市场机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与欧盟等覆盖多个行业的成熟碳市场差距较大。
生态环境部综合考虑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产业发展情况、减污降碳贡献、数据质量基础、应对国际碳壁垒等因素,对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重点行业纳入碳市场的成熟程度进行全面评估,确定了各行业纳入市场的时间表、路线图。
根据评估结果,建材(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电解铝)行业基础条件成熟,可从 2024 年度起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届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将达到约 60%。

生态环境部认为,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扩围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方案》提出启动实施(2024—2026 年)和深化完善(2027 年—)两个阶段工作目标。

在启动实施阶段,要实现平稳启动扩围,完成三个行业首次履约工作。配额采用强度控制思路,实行全部免费分配,部分先进企业获得收益,部分落后企业付出成本,大多数企业配额盈亏基本持平,盈亏金额占企业经营收益比重较小。在深化完善阶段,强化激励约束程度,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发展和碳排放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在扩围门槛方面,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与发电行业相同,仍为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在管控气体种类方面,发电、水泥、钢铁的管控气体为二氧化碳,电解铝行业的管控气体为二氧化碳、四氟化碳(CF4)、六氟化二碳(C2F6)。

在排放范围方面,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均仅管控因使用化石能源等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在配额分配方面,启动实施阶段采用强度控制的思路实施配额免费分配,企业所获的配额数量与产品产量(产出)挂钩,不预设配额绝对总量,不限制企业产能,产品产量(产出)越大、配额量越多;采用绩效评价法,根据单位产出的碳排放强度进行绩效管理,碳排放强度低的企业可通过配额盈余获得收益,碳排放强度高的企业因配额短缺付出碳排放成本,整个行业配额基本盈亏平衡;充分考虑纳入初期企业不熟悉规则、数据质量基础不牢靠的现状,按照类似“体验期”式的试验期定位,单个企业的配额盈余与缺口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缩小企业间配额“贫富差距”。深化完善阶段,配额分配方法由绩效评价法逐步转向基准法,对标行业先进水平,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配额逐步适度收紧机制,推动单位产出碳排放不断下降。

《方案》规划2024 年为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首个管控年度,2025 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
预计总量11亿吨,缺口550万吨
水泥行业是碳市场扩围后纳入的重点行业之一。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水泥生产国。2014年我国水泥产量达到24.9亿吨的历史高峰,当年水泥熟料产量为14.2亿吨;2020年水泥产量为23.8亿吨,水泥熟料产量达到15.8亿吨的历史高峰。2022年,我国水泥产量21.3亿吨。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水泥产能已过峰值。

从碳排放量上看,自2020年水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12.3亿吨峰值后,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下降,累计下降幅度为13.9%,预计2023年仍将继续下降。

综合宏观环境、技术发展及市场变化等因素可以确定,我国水泥行业碳排放量或有起伏,但碳达峰已经实现。

市场预测,全国碳市场覆盖水泥熟料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超11亿吨。预计熟料年产量3.16万吨及以上的单位都将受到全国碳市场管控。百年建筑网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水泥熟料产量在14~15亿吨,2024年产量预计有所下滑,水泥熟料产量约14亿吨,由此推算出,全国碳市场覆盖水泥熟料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超11亿吨。

在启动实施阶段(2025~2026年),水泥行业的配额分配采用绩效评价法,并将单个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预计配额分配方案设置原则为整体“微缺”,因此缺口率很可能会更低于发电行业0.5%,这意味着2024年度水泥熟料行业整体配额缺口上限550吨,全行业显性碳成本大约5.5亿元


水泥行业如何应对首次履约

一是培养碳资产管理人才。水泥企业应建立碳资产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员工碳排放管理能力,培养一批熟悉碳交易市场政策法规、运行机制和碳资产管理的专家。

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碳排放管理部门,制定企业碳排放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制度体系,确保企业碳盘查、交易、履约、碳资产开发等工作有序推进。

三是碳资产管理数据化。建立碳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准确掌握碳排放情况。通过实时数据监控、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碳资产运营问题。

四是碳资产业务金融化。集团公司应成立专业碳资产管理公司或聘请第三方碳资产管理咨询机构,对碳资产进行集中统一的类金融业务管理,以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是关注核证自愿减排市场。依据现有政策,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CCER抵销,抵销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水泥企业可以通过直接购买、合作开发等多种模式,提前储备CCER项目,降低履约成本。

六是减排技术创新。对标行业标杆,挖掘自身节能降碳潜力,大力推广使用节能减排技术。(1)通过低阻高效预热预分解系统、第四代篦冷机、富氧燃烧技术、分级分别高效粉磨、立磨/辊压机高效料床终粉磨、高效节能风机/电机、智能化等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提升能源使用效率。(2)替代燃料技术是最具潜力的减排手段。利用垃圾预处理可燃物、生物质燃料、工业固废等作为替代燃料,减少化石燃料碳排放。(3)利用电石渣、钢渣、锰渣、赤泥等含钙工业废弃物替代石灰石进行熟料煅烧,减少石灰石等碳酸盐分解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矿渣、粉煤灰等固废掺加比例,优化粉磨技术,降低熟料系数。适时推进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高贝利特水泥、硫酸硫(铁)铝酸盐水泥等低碳水泥。(4)跟进和开发CCUS技术。


重点企业的应对策略

中国建材:替代原材料和建立CCER储备资源

中国建材集团每年使用1.5亿吨工业废弃物替代原材料,为水泥生产线全部配套余热发电系统,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600万吨。

2023年5月5日,中国建材集团、中国林业集团及双方控股子公司中建材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国林双碳管理(杭州)有限公司四方签署《自愿减排量交易框架协议》,中国建材集团及其所属公司拟于2030年12月31日前采购中国林业集团及其所属公司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项目及其他机制林业碳汇减排量1000万吨。

冀东水泥:开展五碳工程

公司所在北京、天津、重庆三个区域共七家企业进入地方试点碳市场,历年履约完成率100%。公司有序实施源头控碳、工艺降碳、用能去碳、技术减碳、末端脱碳的“五碳工程”,推动低效产能减量置换,扩大非碳酸盐替代原料应用规模,加大替代燃料使用力度,加快推广应用节能降碳技术装备,通过数字化技术强化节能挖潜,全面推进水泥生产各环节节能降碳。公司认为,替代燃料是水泥企业降碳的有效手段,公司根据企业所在区域禀赋,不断推动替代燃料与清洁能源代煤工作,积极开展多源多品种有热值固废替代化石燃料。公司使用的替代燃料包括:生活垃圾筛上物、干污泥、大件垃圾、废旧衣物等可燃生活源固废,秸秆、菌包、糠醛渣等生物质固废,纺织废物、汽车内饰、汽车拆解物等工业可燃物,废溶剂、含油固废等含热值危废等替代燃料30余种,大大降低了产品化石燃料的用量,持续助力水泥行业节能降碳。

公司成立了专业部门、配备了专职人员,在节能降耗、原燃料替代、低碳产品、碳捕集技术等领域持续发力,碳排放强度处于行业先进水平。

安徽枞阳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国内行业首个生物质替代燃料项目,每年将利用约15万吨的秸秆和其他生物质,节约标准煤约7.3万吨。

海螺水泥:数字化推动和CCER储备

海螺水泥以数字化产业为抓手,大力推广应用智能化矿山系统、水泥智能质量控制系统、智能化装运系统以及智慧物流平台等技术成果,探索应用节能降碳前沿技术,在赋能主业进行节能、减排、降耗改造的同时,形成数字产业竞争力。

2022年12月16日,海螺集团所属中碳(安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与池州绿能《池州市青阳县国有林场林业碳汇自愿减排项目技术咨询服务协议》正式签约,该项目可开发碳汇面积约5万余亩,预计年均产生碳汇减排量(CCER)约2万吨。

天山股份:技术改造

天山股份全力提升生产线能效,推广运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实施节能技改,不断推动单位产品能耗下降。公司坚持防治结合,抓好原燃材料选用、生产制造过程及产品应用的绿色环保。公司将持续深入推动原料替代、转换用能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推进绿色制造和智能化引领。

华新水泥: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和使用替代燃料

华新水泥早在2011年就投资1亿元建成华新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并投入使用,建立了覆盖全国生产基地的能源生产、分配、消耗等信息系统。截至目前,华新共有20家分子公司被纳入试点地区碳市场。

华新水泥坚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发展理念。2024年上半年,华新水泥累计使用各种替代燃料220万吨(内部统计口径),集团合并热值替代率达21.5%,节约标煤约43万吨,对应减排二氧化碳120万吨(按生态环境部《水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补充数据表》测算)。综合利用各类非碳酸盐类工业废渣95万吨,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32万吨。

金隅集团:绿色生产

一是利用自主研发的六大水泥窑协同处置成套技术,加快水泥生产的高效燃料替代技术研究;加强智能配煤专家系统技术开发,进一步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量,促进碳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二是按照地区分布统筹企业矿山、厂区、建筑物屋顶等资源,发展光伏、风能等储能项目,增大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升电力供给效率,推动实现清洁能源取暖等。三是全面实施绿色物流推广和更新计划,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生产、物流环节的应用比例。四是继续积极执行错峰生产、产能置换等行业政策,助力碳减排。积极与属地碳排放配额、交易及结算等工作,带头参与行业碳排放交易工作等。五是进一步推动所属企业绿色矿山建设,"十四五"期间实现全部矿山入选省级以上绿色矿山名录;加强绿色工厂建设,增加植树造林面积,强化碳汇功能。同时,积极拓展延伸产业链与化工行业加大合作,推动碳捕集和封存利用技术,实现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


葛洲坝水泥:参与制定标准

葛洲坝水泥围绕“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回收”,从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技术升级迭代、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强化碳资产管理等方面入手,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作为湖北省水泥行业会长单位,公司先后参与了试点碳市场及行业内一系列碳排放相关标准、政策的制定。在全国碳市场建设方面,葛洲坝水泥公司积极参与水泥行业进入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碳核算标准等基础性政策研究。在碳交易方面,葛洲坝水泥公司积极响应并尝试湖北开创的各种碳交易创新方法,先后参与交易了湖北推出的全国首例CCER碳众筹项目及全国首个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产品。作为试点碳市场在碳资产管理方面的标杆,引领了行业碳资产管理方向,近五年来,葛洲坝水泥公司分别以低于市场碳均价44.3%、73.3%、9.6%、3.9%、14.3%的价格,完成了碳排放履约工作,履约率达到100%。

华润水泥技术创新、节能环保、数字化转型

开发和实施了水泥窑协同处置、智能工厂、低碳产品等一批新项目、新技术,同时沿着水泥的上下游产业链,大力拓展骨料、装配式建筑和人造石材等业务。自2014年开始,华润水泥积极参与碳市场试点工作,广东省的10家工厂、福建省的5家工厂每年按要求完成碳排放核查、配额清缴工作,履约率达到100%。

福建水泥:智能制造

福建公司权属5家控排企业自2016年福建省碳市场正式启动交易以来,已连续夺年碳履约率保持100%。福建水泥被列入全国建材行业“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惟碳
碳配额交易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