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局:欧盟碳市场的增值税欺诈案例

文摘   2024-12-15 04:01   加拿大  



2008 年秋天⾄2009年夏天,法国发生了针对碳配额的大规模增值税欺诈⾏为。2009年6⽉8日,法国决定暂时免除配额交换增值税后,欺诈⾏为转移到了欧盟其他成员国。


根据调查,法国税务机关估计增值税损失约16 亿欧元。欧洲刑警组织估计欧盟所有成员国的税收损失约为 50 亿欧元。


当时,欧盟和法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究竟存在怎样的漏洞?这些欺诈行为是怎样发生的?





Enjoy!



气候保护伞和犯罪天堂


2008年秋天的某个夜晚,法国马赛的码头依旧繁忙,航灯点缀着地中海的黑暗海面。货物在起重机下有序装卸,而几公里外的办公楼里,另一种商品正以惊人的速度被循环交易——欧盟碳排放配额(EUA)。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在2005年启动,是欧盟为遏制气候变化创设的碳配额交易市场。


欧盟希望通过市场化手段鼓励碳配额交易,引导欧盟企业减排。EUA正是欧盟碳配额交易品种。然而,这一初衷很快被一种简单而致命的漏洞利用:跨境增值税欺诈(VAT fraud)。


在欧盟境内,跨境商品交易享受零增值税税率,而国内销售则需要缴纳增值税。这种制度为犯罪分子提供了绝佳机会:以零税率在欧盟其他成员国企业购买碳配额,再在本国销售收取买家支付的增值税,国内买家获得增值税抵扣后再次向欧盟其他成员国企业免税出售碳配额,这些企业却从不向税务机构申报或支付税款。最终,欺诈者消失在空气中,留下一堆空壳公司和巨额未缴税款。


这种手法俗称“轮转欺诈”(carousel fraud),在电子产品和贵金属市场中曾经屡见不鲜。但2008年至2009年间,欧盟碳市场成了这一手法的温床。期间,高达50亿欧元的税款通过碳配额交易被盗走。



犯罪网络的构建


巴黎是这一故事的关键节点。


法国金融犯罪调查部门的调查报告首次揭开了这一庞大骗局的冰山一角。


一名线人向调查员提供了线索。他无意中发现,他的商业伙伴——一名低调的进出口贸易商Grégory Zaoui ——竟在短短几个月内通过虚假的碳交易积累了上亿欧元的财富。


从 2008 年11月到2009年6月, Grégory Zaoui 被认为是这起“骗局”的策划者,他设计了欺诈方案,在法国以外的欧盟成员国免税买入碳配额后,再以含税价格(增值税 19.6%) 在法国转售,买方关联公司获得增值税进项抵扣,然后向法国境外欧盟其他成员国的关联公司免税出售配额,继而循环往复,每一次都至少获得19.6%的欺诈收入。


Grégory Zaoui被判刑8年,两次逃狱,2020年被假释。


Grégory Zaoui 说,“我第一次在动手是在2006年。当时,我购买了价值 30,000 欧元的不含碳配额,然后我卖掉了它们。买方在几秒钟内付了我 30,000 欧元并付给我19.6%的增值税,也就是总共36,000 欧元”。 


随后,Grégory Zaoui 和许多其他犯案人一样,在一年半的时间,他从未把这些增值税退还给税务机关。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为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法国于2007 年创建了碳配额交易平台 BlueNext。每年,碳配额都会分配给重点控排企业。完成清缴后,有盈余的企业可以转售配额,有缺口的企业可以通过市场采购配额。


为了鼓励法国民众的减排意识,BlueNext向包含重点控排企业在内的所有公司开放,市场进入门槛极低,交易机构并没有妥善检查买家和卖家的真实身份。


诈骗团伙利用系统缺陷,通过空壳公司进入碳市场。他们在法国国外购买免税碳配额,然后以含增值税的价格在法国转售,无需向税务机关缴纳这19.6%的税。最终,积累的不法资金分批转出到海外账户,被犯罪团伙挥霍。


犯罪网络横跨欧洲,从巴黎到布鲁塞尔,再到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大量空壳公司和离岸账户被用来掩盖交易痕迹。碳配额在一天之内通过多个国家“轮转”交易,最终回到最初的买家手中,却带上了免税标签。法国税务机关表示,仅在法国国内,这种欺诈造成的损失就超过16亿欧元。


一个经典案例涉及一个总部设在卢森堡的公司网络。这些公司通过伪造的跨境交易和层层账目掩盖,将配额从德国购入,转售到意大利和法国,最终在西班牙完成清算。每一笔交易都在本地提取了高额增值税款,而这些款项从未进入税务系统。



基本模式:逃税


假设你有两家公司,一家公司A注册在法国以外的欧盟成员国,比如说德国,另一家公司B注册在法国。公司A通过总部位于巴黎的碳配额交易市场BlueNext购买了100万欧元的碳排放配额。由于这是一笔涉及两个欧盟国的交易,因此BlueNext市场不会收取增值税。


之后,你将同等数量的配额转售给公司B,这次交易同样是涉及两个欧盟国家的交易,因此BlueNext市场也不会收取增值税。


然后,公司B再通过BlueNext将碳配额转售给其他法国公司。由于这次交易双方都是法国本土公司,采购配额的法国公司需要支付给公司B合计120万欧元(包含增值税)。多出来的20万欧元是需要上交给国家的,除非它消失或者被转账到境外账户上。


诈骗团伙认为,这时,只需要快速将这笔钱转移到任意一个在境外的账户上,法国政府将查无可查,这笔钱自然就归他们所有了。


资金出境后,继续通过A公司在境外发起碳配额交易,开始下一个循环。



复杂模式:增值税进项抵扣


增值税(Value Added Tax,VAT)作为一种流转税,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它的设计初衷是通过对商品或服务的增值部分征税,实现税收的公平分配。然而,正是由于增值税的复杂性,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增值税的计算方式涉及到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的抵扣。企业在购进货物或服务时会产生进项税额,而在销售商品或服务时会产生销项税额。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将进项税额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从而减轻税负。


诈骗团伙利用增值税抵扣机制的漏洞,通过操控若干空壳公司虚构交易、制造虚假发票等手段,制造了大量的进项税额,而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真实的交易。这些虚假的进项税额随后被用来抵扣真实的销项税额,从而骗取了进项税款。为了获取进项税款,这个模式会变得极其复杂,B和C公司之间会插入多家空壳公司,既隐匿了现金流,也令监管机构难以监测。





1.虚构交易:无中生有


通过与关联企业进行交易,制造了大量的进项税款。进项税额被用来向税务机关申请抵扣。


2.链式欺诈:层层转嫁


诈骗团伙往往建立一个复杂的公司网络,通过在这些公司之间进行交易,将进项税额在不同的公司之间进行转嫁。这样一来,就很难追溯到最初的欺诈行为,增加了执法难度。


3.利用税务洼地:转移资产


为了逃避税务机关的追查,诈骗团伙往往会将资金转移到税务洼地。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或者税率较低,或者对金融监管较松,为诈骗团伙提供了Money laundering和隐藏资产的便利。


4.腐败勾结:内外勾结


在一些情况下,诈骗团伙可能会与欧盟某些成员国的税务机关内部人员勾结,从而获取内部信息,并提前得知税务稽查动向。这种内外勾结的方式,使得诈骗团伙能够更加从容地实施欺诈行为。



欺诈得逞的原因


1、制度漏洞: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到如此复杂的诈骗手法。

2、跨国犯罪: 诈骗团伙利用了不同国家税务制度的差异;多重跨境组织结构具有一定隐蔽性。

3、金融操作: 诈骗团伙伙通过复杂的金融手段、离岸账户和税收筹划手段,掩盖了资金的来源和去向。

4、执法困难:增值税欺诈调查取证难度较大。税务机关需要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分析,才能发现异常。此外,跨国增值税欺诈案件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司法合作,增加了执法的复杂性。



亡羊补牢


欧盟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前,税务欺诈已经达到了顶峰。


2009年6月,法国暂时决定碳配额交易免征增值税。


欧盟委员会随后修改了规则,将碳交易纳入“反向增值税”机制(reverse charge mechanism)。这一机制要求买家而非卖家申报和支付增值税,从根本上堵住了漏洞。


法律追责的道路是艰难而漫长的。许多参与者利用欧盟法律体系的漏洞逃脱了制裁。跨境执法的困难使得犯罪网络中的许多核心成员得以继续逍遥法外。一些参与者甚至公开宣称,他们只是“利用”了市场规则的漏洞,而不是真正的犯罪。


法国、德国和英国都发起了大规模调查。2013年,法国审判了17名主要涉案人员,其中包括商人、律师和银行从业者。尽管部分人被判刑,但追回资金的希望非常渺茫。


一位匿名检察官在采访中感慨:“我们追逐的是幽灵,他们创造了不存在的价值,而我们却为填补这些损失付出了真实的代价”。



尾声与警示


尽管增值税欺诈问题已被有效遏制,但欧盟碳市场的信誉在这一事件中受到重创。公众对欧盟如何监管碳市场产生了质疑,企业则对交易系统的公平性一直抱有怀疑。


专家警告,更复杂的技术和金融工具可能让未来的犯罪更加难以发现。


一位气候经济学家所言:“碳市场的成功建立在透明和信任的基础上,如果这些基础被侵蚀,那么我们保护气候的最有力工具可能反而成为最大的威胁”。


从巴黎的调查室到布鲁塞尔的决策会议厅,欧盟碳市场的故事仍在继续。


这是一场关于希望与贪婪、规则与漏洞的斗争,而其结果可能决定未来欧盟碳市场的命运。




惟碳
碳配额交易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