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学】60首常用经方精讲(26):大承气汤方

健康   2025-01-24 09:20   安徽  

大承气汤方

【方制组成】大黄12克 厚朴18克 枳实9克 芒硝18克(分二煎)

【用法】以水六杯煮二物,取三杯,内大黄再煎取一杯,去滓,内芒硝,更上火上一二沸,温服,得下如再服。

【方解】大黄缓下,芒硝软坚,二药合用攻下颇峻,复佐以消胀破结的厚朴、枳实,则荡涤肠胃、通利水谷既迅且猛,任何大实、大热、大满、以至塞而不利、或闭而不通者,均得攻而克之。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岀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注解:潮热,谓其热如潮,势甚汹涌,一身如蒸,无处不热之意。本条可分以下三段解之:①脉迟,为不及脉,常主寒主虚。今阳明病脉迟,故虽汗出不恶寒。阳明病的外证已显,但其人仍必有身重短气等外湿内饮的为证,当然还不可以议下。②若汗出不恶寒,其人腹满而喘,并有潮热者,则脉迟不外由。于里实气血受阻的结果,乃肯定外欲解可攻里也。若手足亦不断汗出,更是大便成硬的确候,则宜大承气主之。③若汗出不恶寒、其热不潮,则里热不实,不可与承气汤以攻之,即便腹大满而不通者,亦只可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气,慎不可使之大泄下。

按:水火不相容,水盛则火欲息,火盛则水欲绝。阳明病法多汗,即热极于里,津液外亡之象。表有湿则身重,里有饮则短气,其热还不甚,里尚不实甚明,此时何得妄攻?由于脉迟属不及,一般主寒主虚,不过里实极者,则血气受阻,而脉亦迟,故阳明病脉迟,首宜当心其虚。虽汗出不恶寒者,明是不可妄攻的否定语气。其身必重、短气,即不可妾攻的可能见证。后之大承气汤主之,当无此证,读者多连读下去,而把身重、短气亦说成大承气的适应证,实属大错。试看书中论身重的条文很多,而无一可下者,尤其《伤寒论》第219221两条所论与此很相似(见白虎汤条和桅子豉汤条)。但均禁下,古文词义简奥,不易理解,因不必词费,细释如上,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注解:燥屎即硬便,矢气即放屁。有潮热为里实的确候,故阳明病潮热,若大便微硬者,即可与大承气汤以攻之,大便不硬者,则不可与之。假如不大便已六七日,而无其他证候足以证明大便之硬否,可先与小承气汤,服后不大便而转失气者,即为有燥屎的确据,便可与大承气汤;若服小承气汤后不转矢气,则必下初头硬后必溏的大便,这种情况是不可与大承气汤的。如果不经试服小承气汤,而误以大承气汤攻之,则必致腹胀满、不能食的里虚证。虚欲饮水自救,但胃气虚与水则不受而哕。其后发热者,谓服小承气汤,泄下先硬后溏的大便,潮热即已,但以后又复发潮热的意思。此必大便又硬而少也,仍宜小承气汤以和之。当然服小承气汤后不大便,则可与大承气汤。若不能转矢气,慎不可与大承气汤以攻之。

按:阳明病潮热,为里实可下之候,但以什么药下之,还须进行方证之辨。大承气汤为攻下峻剂,尤其不可轻试。有潮热,同时见大便硬结者,为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上条的手足濈然汗出,为大便硬的征候之一。而本条则无大便硬的明确征候,但潮热和六七日不大便,有可能为大便硬结,因出小承气汤试之一法。不过若潮热、不大便,即实系先干后溏者,亦小承气汤证,若试与大便硬的大承汤证,只能使之转矢气,当然无效,但亦无害,而后再与大承气汤则最妥当不过,故于大小承气汤疑似之证先与小承气汤亦可看成定法,虽说试之,实即治之,不可不知。

《伤寒论》第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 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注解:谵语有潮热,为热实于里、大便成硬的确征。胃有热当能食,今反不能食者,乃里实更甚,即胃中亦燥结的宿食关系。若其人能食,则胃中无燥结只大便成硬耳,但均宜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论》第217条:汗出谵语者,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注解:汗出多则津液外越,胃中燥屎必结,谵语即里有燥屎的确候。此为风也,谓此为太阳中风转属阳明病者,燥屎当下,但须太阳证罢乃可下之。若下之早,则使外邪尽陷于里,势必加甚其语言错乱。表邪里实,即是说表邪内陷则表已虚,邪并于里,则里益实,比较原证更重一等,但下之均当愈,宜大承气汤。

按:汗越于外,则津液渴于里,若复热实,燥结至速。谵语即有燥屎之候,故不可轻视,一俟表解,即须大承气为下之,阳明病不怕证实,最虑津虚,后有发热汗出的急下证,意即在此,可互参。

《伤寒论》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岀、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注解:二阳并病,指太阳阳明并病言,若太阳病证已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大承气汤证已极明显,故下之则愈。

《伤寒论》第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侬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清,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注解:阳明病下之后,遗热未除,故心中懊侬而烦,若里有燥屎,腹当硬满而拒按,则仍可攻之。若只微满,大便初头硬,后必溏,为栀子豉汤的虚烦证,则不可攻之。如确审其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下之。

按:心中懊侬而烦为栀子豉汤和大承气汤的共有证,其主要区分即在虚满与实满,此腹诊之所以必知者。

《伤寒论》第239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注解:胃肠中干,大便成硬,欲行难通,故绕脐痛而烦躁。 欲行暂止则痛与烦亦暂止,时休时作,故谓发作有时,此亦有燥屎的确候,言外宜大承气汤攻之。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见桂枝汤条。

按:此只日晡所发热而脉实,又何须大承气汤的猛攻?殊不知方发汗汗出即转属阳明,其病传变迅急,来势猛恶可见,于此正在变化莫测之际,当头痛击,亦正其时,医家不只要知常规,更要知随机应变,可与后之急下诸条互参自明。

《伤寒论》第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

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注解:大下以后,又六七日不大便,而原有的烦未解,并腹满且痛,此仍为有燥屎之证。其所以大下之后而还有燥屎者,因其人本有宿食下而未尽的缘故,宜大承气汤再下之。

按:此即承前之阳明病下之,心中懊侬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条,而重申攻毒务尽之义。

《伤寒论》第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注解:小便不利,则大便当溏,今以里热盛实,边结边流,因致大便乍难乍易。虽外时有微热,但其人喘冒不能卧,显系实热自里迫上的征候,因断言谓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论》第251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无太阳柴胡证,谓无太阳表证和少阳柴胡证。今烦躁而心下硬,并四五日不大便,里实的征候已显,况能食更是多热无寒确征,似可以议下了,但以脉弱,心下硬,亦可能是胃虚,以是可少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可略安其烦躁,进行观察至六日,还不大便,已可证其非虚,故可增与小承气汤一升;延至六七日仍不大便,虽不能食,有似实结已甚,但若小便少者,大便仍初硬后清,未定成硬,不训攻之;若不慎而攻之,则使溏泄不已。必须小便利,则屎定成硬,乃可攻之,攻之宜大承气 汤。

按:本条的脉弱和首条的脉迟,均属不及的一类脉,阳明病见之,必须精心观察,慎重用药,尤其脉弱而伴心下硬,更当考虑胃虚,即有一二实候,不可妄试攻下。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五六日再与一升,用药何等慎重,四五日、至六七日,观察何等周详。治大病难,治疑难病更难。病家急躁,医者粗心未有不败事者。条文中虽未说四五日未大便,然据六七日不大便一语,则四五日至六七日未大便自在言外。古文简炼,读者应细体会。

《伤寒论》第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目中不了了,谓视物不明的意思。睛不和,谓睛昏暗而不光泽的意思,

伤寒六七日,其人突然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并无其他明显的表证和里证,而只大便难,身微热,但此为热实于里的险恶证候。外迫虽微而上攻甚烈,病势猛剧,缓必无及,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按:伤寒表证突然而罢,里实证候不待形成即岀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等精气欲竭的险恶征候。传变急剧,大有不可终日之势,哪容“只大便难而身微热”再行观望之理,应急釜底抽薪以大承气汤急下之。

《伤寒论》第253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阳明病,若发热而汗多不已者,此热盛蒸腾于里,津液欲竭于外之象。宜急下热以救津,缓则无及,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54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发汗而病不解,马上传里腹满痛传变如此迅速猛恶,稍缓则险证蜂起,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按:以上三条,均以病情猛恶而行应急制变之治,看似不重,稍有延误,祸变立至,学者宜仔细玩味而熟记。

《伤寒论》第255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此承上条言,虽已下之,则腹满不减,即有所减亦微不足道,病未尽去,故还应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少阴病,津血本虚,若传阳明,则燥结异常迅速。口燥咽干,已有热亢津枯之势,故急下以救津液,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自利清水,色纯青,谓所下皆青色秽浊的水样便。热结于里,故心下必痛,此即《温疫论》所谓为热结旁流者是也。边下清水,边实结心下,热亢津亡,灾祸立至。口干燥者,已见其端,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按:以上所述常见于温疫症,病势猛恶,初得即致人于沉昏不起,形似少阴病的但欲寐,因以少阴病冠之,其实为热实于里的阳明病。我年轻时,一日正在睡中,突然身如倒,昏冒不知所以。初以为梦,嗣后以腹痛欲便,乃知已病。遂下利黑水样便二三次,臭恶异常,以后即沉昏不省人事,家人惶恐,乃请西医注射药针,天明头脑稍清,但口干舌燥、腹满痛不休,因服大承气加甘草汤得快下乃安,以所患与本条论述颇相似,故附此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腹胀、不大便,已属里实可下之证,况由少阴病传来,须虑其津液枯竭而致虚,故宜大承气场急下之。

按:津液虚损则易致热实,热实更易致津液枯虚,虚实相搏,则虚者益虚,实者益实,正虚病实,将难任药矣,故少阴入阳明略见其端,即宜急下。以上三条,除自利清水一条外,其余二条皆少阴病传变为阳明病者,不可不知。

【辨证要点】基于以上所论,可知大承气汤为攻下峻剂,但热实达至一定高度,又非此方不能以救治,不当用而用,和当用而不用,均足以误人性命。燥屎宿食虽属本方应用的指标,但不是应用本方的目的。以上所述,在不同情况而有不同的证候,必须熟记。尤其应变急下各条,更要心中有数。若谓大承气汤法即泄下,所治不外大实,大热、大满云云,而于具体适应证毫无所知,敢断言其动手便错。今就其方证的辨证要点。

归纳如下:

1.阳明病脉迟、汗岀、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澱然而汗出者。

2.不大便、发潮热而谵语者。阳明病谵语有潮热、不能食有燥屎、能食屎定硬者。

3.汗出谵语、无太阳证者。

4.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

5.心中懊侬而烦、胃中有燥屎者。

6.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

7.病人烦热汗出则解,日晡发热而脉实者。

8.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

9.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有时微热、喘冒不能卧者,

10.脉弱,烦躁心下硬、六七日不太便、小便利者。

11.以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12.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

13.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

14.下利脉滑而数、或脉退而滑、不欲食者。

常用加减

1.腹胀满甚者,倍枳实、厚朴,轻者减其量;

2.大便不干燥者,减芒硝

3.兼瘀血症者,加桃仁、红花;

4.兼水饮症者,加甘遂;

5.体弱者,加人参、当归

6.邪热内盛,积滞不去者,加甘草。(三一承气汤)

运用与发挥

1.治大实大满。大满则胸腹满,状若合瓦;大实则不大便。痞满燥实四证具备则用之。杂病则进退用之。(《此事难知》)

2.治病人热甚,脉来数实,欲登高弃衣,狂言詈骂,不避亲疏。(《伤寒绪论》)

3.治伤损瘀血不散,腹肚膨胀,大小便不通,上攻心腹, 闷乱至死者,于大承气汤内加甘草、陈皮、红花、当归、苏木、 木通,名大成汤。(《理伤续断方》)

4.治热上冲眼,大便秘结。(《眼科锦囊》)

5.舌白渐转黄苔,黑苔,舌起芒剌,舌裂,舌短,舌硬,舌卷,白砂苔,唇燥裂,唇焦色,唇口皮起,口臭,鼻孔如烟煤,口燥渴,目赤咽干,气喷如火,小便赤黑,涓点作痛,小便极臭,扬手掷足,脉沉而数,潮热,善太息,心下满,心下高起如块,心下痛,腹胀满,腹痛、按之愈痛,心下胀痛,头胀痛,小便闭,大便闭,转矢气极臭,大肠胶闭(大便如黏胶 极臭),协热下利,热结旁流,四逆,脉厥,体厥,发狂。(《温疫论》)

6.破伤风,其暴剧者,举体强直,直视不语,胸腹硬满,二便不利。(《皇汉医学·类聚方广义》)

7.大承气汤全部症状为:①大便不利,腹痛拒压,已有燥屎。②阙上痛,阳明燥气上冲及脑,则阙上痛且胀。③右髀筋牵掣。右膝外旁痛。④脉洪大而实,然亦有迟者。⑤日晡潮热。它如舌黄燥厚腻,大渴冷饮,当在应有之列。(《经方实验录》)

8.不全性肠梗阻。(《三部六病精义》)

9.乳蛾。伴烦渴喜冷,便干结、四日未行,舌红苔黄厚, 脉滑数。(《陕西中医》1989;5:219)

10.荨麻疹。食鱼蟹过敏,伴发热腹痛,舌红苔黄腻,二剂而愈。(《浙江中医杂志》1983 1:40)

11.痢疾。症见发热,渴甚,腹胀痛者。(《醉花窗医案》)

12.热邪内闭。症见僵卧如尸,唇红燥,肢厥,目赤,舌苔老黄、刺裂,脉若有若无,腹硬满,热气蒸手,泄稀黄水,小便赤短。(《治验回忆录》)

13.体脉俱厥。壮热神昏,面赤烦渴,唇燥舌焦,口鼻牙根出血,脉绝无,肢冷过肘膝,腹痛拒按,欲便不解,惊卷不定。(《杏轩医案》)

方歌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

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

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精彩链接:神奇的朱雀三啄,每天坚持练一练,脸上斑点皱纹都不见了,赶紧练起来

800味中药功效速查(表格版)

注意!“金匮肾气丸”不是“肾气丸”

耳鸣、耳聋、青光眼,有一味中药收效颇佳!——全蝎

海外国医
弘扬中医文化、海外名中医介绍、中医出版服务、中医学术会议、中医师培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