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不愿搭档徐帅,认为老同学太沉闷,打完一仗却改口:误会了

学术   2024-11-09 21:08   福建  

1924年,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丰碑,黄埔军校正式创立。这所为近代军事贡献了诸多人才的军校,是我国近代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黄埔军校培养了无数近代战争史上的将帅。陈赓和徐向前就是出自黄埔军校,还都是黄埔一期的学生。

按理说,陈赓和徐向前两个老同学,合作起来应该很默契。可陈赓却屡次拒绝与徐向前合作。然而在合作过一次后,陈赓又突然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陈赓为什么一开始不愿意和徐向前合作?陈赓转变这么快的原因是什么?

“黄埔学生千千万,陈赓朋友占一半。”这句话虽说只是一句调侃,但是不难看出陈赓的人缘很好。
自信、阳光、开朗……放眼黄埔军校,再没有一个人能像陈赓一样了。陈赓是黄埔军校的“社交小达人”,不仅和自己同届的关系不错,和学弟们关系也很好。

和陈赓相比,徐向前就有点泯然众人了。徐向前不爱说话,做事一板一眼,而且还认死理。和陈赓相比,两人就是两个极端。
因此哪怕两人是同学,陈赓和徐向前的交情一开始也不深。毕竟陈赓的性格大大咧咧,徐向前则是沉默寡言。

陈赓当年考黄埔军校,是非常顺利的。因为早在进入黄埔之前,陈赓就有了带兵作战的经验了。
13岁时离家出走参加湘军,到后来离开湘军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学校,再到考入黄埔军校,陈赓已经经过长的军旅生涯了。

因为性格外向,陈赓和谁都能聊两句。在黄埔,你可以不知道第一是谁,但不会不知道陈赓是谁。
陈赓不仅为人幽默风趣,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是众人愿意和他交朋友的原因。陈赓在训练场上表现亮眼,在战斗中作战英勇。

而且,陈赓总是能救人于危难之中。就像东征陈炯明时,老蒋陷入危局,眼看逃生无望,是陈赓冒着生命危险将他救了出来。
这份救命之恩,让老蒋非常想拉拢陈赓,也让陈赓更受同学们的欢迎了。因为和陈赓作战,你可以放心地把后背交给他。

陈赓能养成这样的性子,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陈赓的爷爷是湘军将领,曾经是清朝的将军。
老人家行军打仗一辈子,最讨厌繁文儒节。哪怕陈赓父亲那一辈弃武从文,陈家也不像其他世家大族一样,有太多繁重的规矩。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陈赓,本身就像自由的风。他带着自己的理想,寻找能让自己播撒希望的地方。
和陈赓不同,徐向前在同学眼里就是个怪人。黄埔军校学制短,训练也十分严苛,徐向前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地完成任务。

有人和徐向前说话的时候,他也主要以倾听为主。徐向前的性格,在别人看来就是古怪,连蒋介石也认为,徐向前性格木讷,以后没有出息。
徐向前养成这样的性格,和他的家庭出身也有关系。徐向前出生在山西,家里穷得叮当响。

徐向前小时候,他的父母拼尽全力把他送到了学校。对很多穷人家来说,送孩子读书是他们改变阶级的唯一一条路。
徐向前的父母不希望儿子以后和他们一样,做个在地里刨食的农民。在父母的供养下,徐向前念了几年书。

但乱世书本贵,很快,家里就供不起徐向前上学了。徐向前无奈辍学后,去了杂货店当学徒。
后来,徐向前考入了山西师范速成班,毕业之后成了一名老师。儿子成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徐向前父母看来,这已经是跨越阶级了。

但成了老师之后,徐向前过得并不开心。他天性沉默寡言,只有在给学生讲课时,才会多说两句话。
等一到了办公室,徐向前就和其他老师格格不入了。其他老师对整天不说话的徐向前,也是各种疏远。

后来,徐向前因为向学生传播进步思想,而被学校开除了。失去了在外人眼里看来体面的工作,徐向前一时间有点迷茫。
教育本身应该是解放学生们的思想,可学校非但不允许传播进步思想,反而要把学生禁锢得死死的。

那样的学校教出的学生,和麻木不仁的国民有什么区别呢?被学校开除之后,徐向前更沉默了。
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传来时,徐向前产生了参军的想法。如果教育不能让国民觉醒,那就诉诸于武力。总有一种力量,能让国民不再麻木不仁。

于是,23岁的徐向前收拾包袱,千里迢迢跑到上海,参加黄埔军校的招生考试。当时负责面试的,就有担任宣传部长的毛主席。
徐向前第一次面试时太紧张,连题目都记错了。在面试官要淘汰他时,是毛主席重新给了他个机会。

徐向前抓住了第二次机会,成功考入了黄埔军校。
第一期黄埔军校人才济济,无论是开学考试双第一的蒋先云,还是入学半月就成风云人物的陈赓,徐向前都不关心。
他就一直默默地上课、训练。徐向前一直不怎么说话,除非你有问题专门问他。

陈赓一开始也不喜欢自己的这个老同学。在陈赓看来,人要交朋友,首先要性情相投。他整天嘻嘻哈哈的,需要的是个能陪自己说话的朋友。
像徐向前这种闷葫芦,陈赓是受不了的。要是让他俩合作,陈赓想:自己会被憋坏的。

就像轻灵的风吹不动厚重的岩石,陈赓的活泼打不破徐向前的沉默。但这个认知,在陈赓和徐向前合作之后被打破了。
1931年,徐向前已经是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了。从上海回来的陈赓进了红四军,给徐向前当下属。

当初在学校的时候,陈赓呼朋唤友,身边围绕着很多人;徐向前默默无闻,属于别人提起还要想半天才能对上号的人。
现在,原先的“万人迷”成了师长,默默无闻地成了总指挥。要是心胸狭隘的,说不定内心就有了怨气。

可陈赓不一样,陈赓不仅不遮掩,还把这事拿出来和大家分享。陈赓对自己的战士说:当年徐总指挥在我们班没存在感,都是我带着他们训练的。
面对战士们的质疑,陈赓直接让他们去问徐向前。于是,有个胆大的战士真的去问了徐向前。

徐向前想了想,告诉那个战士:陈赓是黄埔军校的风云人物,基本没什么人不认识他,他也经常组织带人训练。
徐向前虽然沉默,但黄埔军校的生活他记得很清楚。大家年纪不同,又来自不同的地方,却都有着同一个目标。

陈赓当年的意气风发,徐向前不是没羡慕过。只不过羡慕归羡慕,徐向前知道自己永远也变不成那个样子。
就像陈赓今天的这番话,别人说可能是故意损他的威严,但陈赓就是真的开玩笑罢了。

虽然已经习惯了陈赓的性格,但一想到两人要合作指挥作战,徐向前还是忍不住头疼。
不仅徐向前头疼,陈赓也头疼。陈赓只要想到自己说了半天,徐向前只回了一个“嗯”的场景,就忍不住浑身起鸡皮疙瘩。

一个妙语连珠,一个沉默寡言,这放在一起到时候多尴尬。尤其是指挥战斗,人家说性格决定了指挥的战术。
这两个性格完全不一样的人,万一在战术上有了分歧怎么办。陈赓和徐向前忧心忡忡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多虑了。

徐向前虽然沉默寡言,但他打起仗来却并不保守,反而十分稳重。这种稳重,来源于他对大局观的精准把控。
陈赓虽然平时嘻嘻哈哈,但他打起仗来十分刚猛,给人的感觉和平时完全不一样。但你要是觉得摸透他的战术了,他又变得十分灵巧。

虚虚实实,声东击西,三十六计算是让陈赓玩明白了。等陈赓和徐向前合作了之后,发挥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徐向前的稳重和大局观,让陈赓可以不用为自己的后方担忧,只需要解决前方的敌人。

而陈赓灵活的战术,丰富了徐向前的指挥方案,能让他更加从容。两个之前并没有多少交集的人,第一次配合的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在第三次反围剿中,徐向前和陈赓配合作战。利用声东击西、围点打援等计策,歼灭了国民党军队六万多人。

也正是有他们的配合,红四方面军才能迅速壮大,成为了红军成长最快、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
经过这次合作后,陈赓也对徐向前刮目相看。原来,徐向前在学校默默无闻不是他无能,而是因为他不愿意说话。

徐向前不愿意说话的原因,陈赓也通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找到了。因为徐向前是山西人,山西口音比较重。
当年老蒋看不上徐向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老蒋因为徐向前口音重,就认定了他是个榆木脑袋。

在陈赓的影响下,徐向前逐渐开朗起来。他会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慢慢改变自己“老黄牛”的属性,别人聊天也能融入进去了。
陈赓也在徐向前的影响下,慢慢变得不再跳脱。在大事上,陈赓也变得稳重起来。

陈赓和徐向前在相处中,慢慢成为了知心好友。两人从性格不合到性格互补,也算是战场上的佳话了。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历史典故趣闻
历史人物 和历史时期事件 明古鉴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