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都花去哪了?鸦片战争本土作战的大清,为何军费支出比英国还多

学术   2024-11-10 19:29   福建  

引言
在自己的国土上打仗,结果花的钱比远在万里之外的敌军还要多?听起来事实很荒唐,是吧?但就是这样,这是鸦片战争的真实情况。
1840年,清政府豪掷千金抵抗英军。但时清朝的就好像是那条破了的水管,根本漏得不止一点,军队装备差、后勤差、腐败更差。
结果就是——钱花得飞快,却输得一塌糊涂。

做得比英国还多?军费开销的背后
1840年的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东西方两大国的对决,更是一次关于金钱、腐败与财政管理的较量。而让人吃惊的是,战争发生在中国,清朝应当有地利优势,但它的军费支出却远远超过了对手。
当时的财政状况早已如破布一样,早已支撑不起几千万两这么高的费用。你能想象吗?道光皇帝刚批了这笔大手笔军费支出,翻开账簿一看,发现国家的库存银仅仅只有1000万两。
想象一下一座满目疮痍的城市,市面上一片荒凉,一位军官带着沮丧的表情,面对着士兵的空口袋和贫弱的装备,发愁该怎么给上面报账。

此时,他还必须给士兵发放路费、行装费、装备费,连带着一大堆“虚拟开销”,别忘了,他也得从中抽取点儿“额外”的费用。
这个官员身后的账本上,列着各种奇葩的名目:什么“军饷、炮械、硝磺、火药、铅弹、饭费、杂费”,一列下去,数目之大令人咋舌。
这些费用,包括你能想到的战斗物资,还有那些完全不关战事的支出,如沿途地方官员的伙食和补给。这就是清朝:一场战争,花的钱不是一般的大,还是“花钱如流水”。

而与此同时,英国人面对的是一场大洋彼岸的战争,艰难的后勤补给和远距离的运输线路加上天价军费,结果是什么?他们的军费开支也并不低,但却只有1263万两白银。
乱麻中的财政:清朝的钱去哪了
西方国家的财政制度早已逐渐发展完善,收支有了合理的规划。而清朝尤其是战时的军事财政,简直就是一团乱麻,既没有计划也很难监管。
一个最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军费发放往往滞后,军队的士气难免受到影响。试想一下,一队征战多日的士兵,满心期待着战斗结束后能拿到奖励,却常常连自己应得的军饷都要拖欠。

更何况,士兵们往往需要为战斗提供装备,甚至很多时候,他们出征时的装备完全是临时补充的,完全无法应对与英军的精良装备相比的差距。
各省的军队,为了准备战斗,各种补给和物资费用的花销,不比战斗本身小多少。
当然,除了滞后发放军饷之外,还有一件令人堪忧的事,就是贪污。说到这一点,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在战争期间,许多官员趁机“水货”满仓。

例如,浙江前线的军官们,明明没有那么多兵力,却“创作”了一支名为“南勇”的虚拟部队,竟然骗取了10万两白银。
这不算什么,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堂堂总兵之子居然在战争期间捏造了一个20000人的水军队伍!因此从朝廷那里诓骗的军费有多少呢?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30、40万两!
而且这还不是孤例,只是数额实在太过巨大、后来又被挖掘出来,被人们给记住了而已。在不知道的地方,这类事情简直就是随处可见。

可以说,整个清军以及朝廷,从上到下到处充斥着各种虚假开支和腐败现象。但是想一想,这边多拿了,那就一定有地方少拿了,那是哪里呢?是普通士兵。
更糟糕的是,由于清朝没有做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各种不相关的支出也被“套用”到战争开支之中。比如,修大坝、疏通黄河道也被一些地方官员冠上了“战争”之名,报销给朝廷。
你能想象,在战争已经打得焦头烂额的情况下,连这么多无关开支都被当作“战事必需”的费用报销给中央吗?

而这其中,最让人心碎的还不止这些。战争期间,清朝军队缺乏现代化的武器和装备。当时军备落后到什么程度?军械生产几乎是空白的,炮台都生锈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外敌,清政府的“后备力量”甚至连基本的武器、弹药都无法及时补充。这使得许多清军在面对英军的进攻时,陷入了极度的劣势。
至于清朝的军饷,你以为只是普通的薪水发放?其实,发放这些军饷的过程中,还有一大堆奇葩的细节。

例如,要为军队提供外省调拨的物资、运输费用,甚至为了让地方军官愿意参与战争,不得不支付额外的“战争犒赏”。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看到军饷拖欠的情况。
要说,这一切的根源,还是清朝体制的滞后和腐败所致。没有现代的财政规范,也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这就造成了在军费支出的混乱和浪费。
反观英国,管理上就高效得多。英国的财政体系虽然也不完美,但在战争支出上,却显得更加合理和透明。

海上强权VS大清帝国:历史的反转
英国远道而来,他们能承受这场战争的高额花费,但清朝却不能。它不仅在财政上面临困境,甚至在军力的组织和后勤支援方面也完全无法与拥有强大海军的英国相抗衡。
实际上,英国虽然也花了不少钱,但他们的目标远比清朝明确。英国的真正目的并非要在中国占领大片土地,而是看中中国市场的开放,尤其是香港的割让,以及通商口岸的扩大。
因此,在后来的谈判中,英国并没有一味地要求清朝赔偿大量款项,反而更看重的是开港通商和获得香港的割让。即使赔款最终降低到只比军费多了两百万两,英国人也已心满意足。

清朝则是希望通过一场相对温和的和约,保住自己的威严与安定。因此,几乎是在“欢呼”声中签下了那份丧权辱国的条约。

历史典故趣闻
历史人物 和历史时期事件 明古鉴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