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农民起义为何爆发于山东,而不是别地?地利人全不合,必死
学术
2024-11-12 22:16
福建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混乱动荡的局面,实现了南北方地区的统一。可是,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却道出了一股历史运行规律的悲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隋朝的统一后,并没有给百姓带来平稳富足的生活,人们在这随时面对战乱的时代感到不安和无奈。农民是所有阶层中承受最多痛苦的群体,起义是一种对于不堪忍受的痛苦做出的回应。隋朝末期,在山东地区爆发了农民起义,为什么农民们选择在这个地区起义呢?或者说,这种选择是一种时代的必然吗?土地一直是农民倾洒最多汗水和情感的东西,它给予农民最踏实的安全感,在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到惶恐时,农民唯有在耕作中找到精神的寄托。所以土地对于农民而言一直是赖以为生的存在,这种存在被剥夺的话,对于农民的打击是异常沉重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人们就时常感受到这种威胁,地主兼并土地在山东地区盛行,自从东魏,北齐以来,这种对于农民土地的剥削是多种多样的,手段是残酷的且一直挑战着农民的底线。这样的风气即使到了隋朝也没有缓解的迹象,山东地区的土地问题更是尤为突出,这过程之中农民的愤慨是如何逐渐被激发的呢?自古以来,地主于农民之间的矛盾就一直存在着,地主占有的,是农民心系的土地,也同时占有了农民那辛勤的劳动力。在隋朝,这种矛盾一直在加剧,伴随着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农民渐渐失去了对土地的主导权。豪族地主势力的壮大加大了他们作恶的资本,对农民的剥削行为更加肆无忌惮。地方豪强和农民之间的阶级对垒随着种种剥削而加强,农民想捍卫的,是那片可以给他们希望的土地,不受这些豪强的摆布。既然朝政没有给予农民足够的保障,那么他们只能够握紧自己的拳头奋起反抗。在隋朝,农民对于地主的反抗并不是很少见,每个地区都有抗争,尤其是山东地区最为明显,这片地区为何积攒了这么多农民的怨气呢?为何是山东,围绕着土地展开的阶级对立我们也许可以看出些许答案,在山东,正是耕地的土地比较集中,所以这片地区最容易引起规模性的反抗,农民不缺的是身边有同样境遇的受害者,这时他们能够拥有较广泛的共鸣。数量较多的地方豪强士族也聚集在此地,想要获得的,正是农民的土地。山东地区的土地所有权被这些豪族大规模的垄断,此时农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充当别人的劳动力了吗,他们剥夺的不只是农民的土地,同时也剥夺了他们的希望。农民希望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这片山东地区的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这种共识,武装起义并非遥远,它在积攒着随时准备爆发。政策的有效施行能够改变农民的生活甚至是命运,在这个总是面临着分离和统一的时代,统治者总是没能拥有这种心力来尽力去改变这些底层人民的生活。如果只是没有体现过多的关切对于那个时代而言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除了没有让农民感受到关切,却反而让他们承受了更多的苦楚。从东魏,北齐,到隋朝以来,政治的黑暗一直笼罩着整个时代,每个地区都会因当权者的利益争夺而受到代价,在山东地区,是当时最能感受到隋朝政治黑暗的地区。这些风云变化的政治格局使得农民一直处于夹缝中生存。它又是如何使得农民时时处于这种不安之中的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朝代更迭最为频繁的一个时期,在西晋时期,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事件,从此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大面积占领了北方的土地。北方政权不再只属于汉人手中,这些胡人开始拥有属于他们的话语权,开始参与北方地区的统治。面对着这些外来民族的入侵,这些当地的豪强士族当然感到许多的不满,很多豪强的利益受到了威胁,他们不想将这些利益分给这些胡人之手,所以与这些胡人展开明争暗斗。这些北方游牧民族也不愿意受汉人的摆布,更加放肆地对这些人民进行更加残暴的统治。这两股势力互相斗争的结果就是使得民不聊生,而且代表了农民利益的大部分汉人官员被这些鲜卑贵族逐出了政治舞台,更加使得农民的利益没有受到任何保障。面对着这些压迫,农民的选择是什么,又付出了什么代价?胡,汉地主之间的利益争夺背后是这些农民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且,有些鲜卑贵族贪得无厌的掠夺性,将自己视为特殊的统治地位,对于不是同族的汉族进行了残酷的阶级剥削。民族矛盾不断地激化,山东地区尤为激烈,因为他们是政治黑暗时常辐射到的地方,这些历史的成因使得山东地区的农民的怨念随着时间流逝不断地加深。到了隋朝,这些怨念并没有得到消解,有些不堪忍受的农民会选择逃离这片寄托了他们的希望又使得他们痛苦的地方。可是他们的行为没有得到当局者的谅解,等待他们的,是军官对他们加上的锁链。逃亡的结果是更加惨重的刑罚,这些种种无法解脱的局面不断逼着农民做出反抗,随着隋朝末年一片衰落的景象,时机已经渐渐成熟,等着山东地区的农民拿起武器起义。三、隋炀帝时期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是农民在山东起义爆发的导火索隋朝的统一历经了种种艰难的过程,建朝者杨坚南征北战,为了心中的大业不停地征战沙场。隋朝的统一是艰难的,面对着南北朝这种地方割据如此严重的时代,杨坚不仅要面对北方的外族势力,还要将南方的土地也一并统一。终于,随着南方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的覆灭,隋朝建立了,可是开朝帝王打下的江山,到了隋炀帝当权时,却没能将这片江山守住,而就是他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成为之前农民积攒的怨念爆发的导火索。隋炀帝是怎样的治理使得这些处于底层的人民奋起反抗呢,而且是最先在山东这片地区集中爆发的。后世对于隋炀帝的评价是残暴昏庸,荒淫无度,这些历史上人们的评价是否准确呢?或许我们可以来探究一下这个背负着亡国之君骂名的皇帝如何思考的。历史上的隋炀帝虽然失去了这片江山,可是他并非是随意地丢弃,他心中怀有的是和那些历史上有盛世功名的皇帝一较长短的野心。他对比的是秦始皇,汉武帝这些君王的成就,但他的野心却使得他没能理智地认清当时的社会现实,为了统一的大业不断地发动战争,战争带来的就是不断的徭役,这些农民得无偿地付出自己的劳动力,消耗的是当时大量的人力资本,人民处于这种生活之下更是苦不堪言。正是隋炀帝这个看似美好的理想让他不计后果地去牺牲底下的劳动人民,让人民生活的世界频频陷入大火。隋炀帝不断地发动北伐基本上是以失败告终的,最后一次即将取得胜利之时,却因为内部的军队发生叛乱而以撤军收场。除了发动战争,隋炀帝也没有让其他劳动人民闲下来,因为在他一边想着扩充帝国的版图时,一边还想着大大建设江山,为了打通南北地区的经济连结,他动用了大量的农民去建设京杭大运河,此运河的建设规模甚至比之间发动战争的规模还要大。据史料记载,在当时兴建大运河时,每天都有运送农民尸体的车在推着。这些建设的背后透支的是农民们的心血,他们在国家统一后本想以后过着平稳富足的生活,没想到却还要为了不断的徭役而付出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最终他们在山东地区起义,因为这里的地理环境适合长时间作战,而且当时山东是物资的集合之地,农民们利用这些物资来展开他们的抗争,地理的优势让山东成为了起义之地。隋朝时期的农民承受了地主的剥削,尤其是山东地区的大量土地被他们所兼并而导致了农民失去了主导权;又在胡,汉势力争斗中让山东地区的人民在夹缝中生存,最后在隋炀帝的压迫下最终爆发,利用山东地区的地理优势爆发起义。历史上这些频频受难的农民总是需要一个能够体恤他们的君王,可是在隋朝时他们没能够遇上这种君王,反而将他们逼上了起义的道路,后世在历史中也许能感受到这些起义背后的辛酸和无奈吧。【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