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五老”四人加盟八路军办事处,“八办”为何如此重要?
学术
2024-11-12 22:16
福建
延安时期,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五位老同志因为德高望重、资历较深,被党内同志尊称为“延安五老”。可是这“延安五老”并非始终在延安和边区投身革命,有段时间,“延安五老”中有四老都先后离开延安,到国统区开展工作,与国民党上层打交道。是什么事情这么重要,让中共派出了四位元老级人物?这要从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设立的八路军办事处说起。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二次国共合作由此开启。在表面上,蒋介石和国民党当局最初摆出了一副和睦中共的面孔。为了适应举国抗日的局面,便于八路军同各方打交道,办理后方事宜,国民党允许共产党在国统区设立八路军办事处,简称“八办”。从此,各地“八办”纷纷开张。其实早在红军时期,红军就曾经在国统区设立过类似办事机构,即西安红军联络处,这也是“八办”的前身。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邀请共产党派人来西安共商大局。1937年1月中共中央开进延安,2月红军联络处在西安挂牌。第二次国共合作后,西安红军联络处换了个牌子,就成为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全国各大战区,南京、武汉、长沙、桂林、重庆、兰州等主要城市,也都陆续有了八路军的公开机构。为了经营好“八办”,不仅需要能征善战的中共将领,更需要一些特殊人才,为此,“延安五老”中的四老先后走出延安,参加“八办”。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到长沙、谢觉哉到兰州、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到西安、创党元老董必武则到了重庆。四老都是辛亥革命元老,即使面对国民党高层也是老资格,许多党国要人见到他们,都要立正敬礼!无论公开还是私下交往,都十分方便,也有利于与各方面沟通感情。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分裂的共产党,此时已不再对国民党当局心存侥幸和幻想,虽然有了合法身份,但除了用明面上的“八办”牌子公开联络国民党爱国人士以外,同时还继续秘密发展国统区的中共党组织,甚至还有海外党的机构。中共中央社会部也借助“八办”,掩护身份,突破监控,开展情报工作,并把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延安。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八办”,就像浮在水面的小船,船上承载着公开的统战工作,船下隐藏着秘密的情报工作。对此,专职反共的国民党中统首脑徐恩曾倒是头脑十分“清醒”,他心里明白,眼下虽说是国共合作,自己依然不能忘记“剿共”老本行,只不过要适应形势,变换一下“斗争方式”。于是,各地“八办”驻地周围热闹起来,卖烟的、修鞋的、拉车的、测字的、扫街的,到处都是特务眼线。对于共产党的公开机构“八办”,国民党不能大摇大摆公开取缔,却时时不忘秘密监控。一次,周恩来需要约见一位朋友,李克农陪同前往。周恩来的汽车刚刚出门,特务的汽车就盯上了。李克农指挥司机加速行驶拉开距离,待到与朋友的汽车并行之时,周恩来迅速下车登上另一辆车。等到特务的汽车追上时,周恩来已经不见踪影,轿车则停在路边。停车休息的李克农向特务招呼:“不忙就来帮我们修车吧!”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各地“八办”逐渐从台前转入幕后,重要干部分散到各地,保存了革命火种和隐蔽力量,反而形成了党在各地的星火燎原之势,这也是蒋介石无法想象得到的。抗战期间,各地的“八办”不仅是转运粮饷的后勤机构,党的干部和知识青年人员进出延安的中转站,也是中央社会部伸到各地的关系网。“八办”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多方面任务,使偏居西北的中共中央有了望眼世相、广交朋友的窗口,不但为支援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立下了战功,更为中国共产党在统战领域和外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