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灭夏这么大功绩,为何甲骨文没记载?考古显示:夏朝或不叫夏
学术
2024-11-10 19:29
福建
在我国历史上,朝代的更迭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古人必然会将其记录在案。文字是最好的记录工具,它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在动物的骨头、青铜器、竹简上,可供后世研究。那为何商汤时期,灭夏这么大的事却没有甲骨文记载呢?据说,当时的夏朝或许不叫夏,那叫什么呢?上古时期,大禹因治水有功,成为了下一代帝位的继承人。而后,禹并没有像上一任首领一样,将位置交给其他能人,而是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此把禅让制变为了王位世袭制,逐渐走上了“家天下”的模式。其实刚开始的时候禹没有想着传位给启,而是想要交给更有能力的子益,却遭到了臣子一致拒绝。禹听取“民意”,将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不过,帝禹才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而不是启。而夏朝最后一代君主是夏桀,夏朝也算是毁到了他的手上。夏桀在位期间,行为暴虐,采取多种政策压榨民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多位大臣上书,却都被夏桀处死,因为夏桀有一种迷之自信,认为自己绝不会出错。当时各诸侯也不好过,每年不仅要兴师动众讨君主欢喜,还要时常上缴昂贵东西,他们根本负担不起。其中商汤不忍百姓处于水火之中,联合其他诸侯开始讨伐夏桀。起初夏桀不以为意,派兵应对,却皆被打退。随着前线战报的传来,夏桀怒骂不止,只能寻求退路。然而还没等找到办法,商汤领兵攻破夏朝国都,来到夏桀面前。商汤并没有将夏桀杀掉,而是将其放逐,任由其自生自灭。随后,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在后世的记载中,商朝曾多次迁都,专家对此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多个结论。一方面,很有可能是为了躲避天灾,当时商朝第二次迁都,迁到了相,但还没过一年的时间,当地就发了大水,百姓匆匆逃离,来到了耿。令人没想到的是,商朝百姓还没站稳脚跟,这里再次遭遇灾害,他们只好再次离开。但也仅是这两次迁都,并不占据绝对原因。另一方面,迁都很有可能跟政治因素有关。据悉,商朝君主迁都的位置有好几次距攻打的都城很近。很有可能出于战争目的,进行的迁都。至于如此兴师动众,大概是君主一时兴起,受累的是商民吧。而最后一次迁都,便是盘庚将都城迁至殷,从而逐渐稳定下来。当时由于多年的迁都,致使商朝劳民伤财,所以当盘庚提出想要迁都的时候,遭到大臣的反对。于是,盘庚“奏请上天”,由上天下达旨意,随后开始迁都。古人对神仙的信仰极为深刻,是不容动摇的,他们甚至有属于自己的图腾,如龙、凤、玄鸟等。所以,他们听到盘庚所说的话后深信不疑纷纷开始收拾家当,来到了殷。但或许是历史更迭的规律,夏朝最后一代君王暴虐无道,引得诸侯奋起。而商朝的最后一代君王是商纣王,周武王伐纣,朝歌被灭,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从夏朝建立,到商朝建立,其中诸多事件都是根据出土的文物研究出来的,但令专家疑惑的是,甲骨文连夏朝建立都记载了,为何没有记载商汤灭夏?后世专家翻遍古籍,并对出土的甲骨文进行研究,发现了夏传位启、武王伐纣的故事,但就是没有商汤灭夏的重要时间点。尽管历史久远,但也不可能出现断代的情况。之后在一众专家的研究下,才发现原来当时的夏有可能不叫夏,那叫什么?在一些研究的图形文字中,他们发现了端倪,是一篇关于伊尹的文章。伊尹可是商朝第一宰相,也可以说是商汤的一把手。而他与商汤的第一次见面极具传奇性,但说法不一。普遍的说法是,伊尹因为做饭好吃,在莘国当厨子,任何一个吃过他的菜的人都得夸一句好吃。但伊尹志不在此,满腹经纶却只能挥手做菜。所幸他遇到了薛国国君,二人在交谈的时候,顿时一见如故。薛国国君感叹伊尹的学识,便想将其收入麾下,奈何莘国国君不同意。不过,到最后伊尹凭借自己的本事消了奴籍,有了自己的家。而那边薛国君主向商汤推荐了伊尹,认为其肯定能帮助商汤干大事。商汤对他口中的“厨子”十分感兴趣,立马想要伊尹前来,但遭到了莘国国君的阻拦。无奈伊尹只能是作为陪嫁来到商国。而后,在与伊尹的交谈中,商汤发现此人的才华,便选择重用他。刚被任用,就赶上商汤决定起兵攻打夏桀。伊尹认为此事不能莽撞,要了解具体情况,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于是他自告奋勇,孤军深入,来到了夏朝境内。短短三年的时间,伊尹就收集到了许多致命的情报,更了解了夏桀以及各诸侯的弱点。而在这段时间中,伊尹逐渐走到夏桀的面前,成为了他的宠臣,只因伊尹能够投其所好,时常送美女、金钱。其实,他背地里拉拢大臣,已经为讨伐夏桀做好准备。可以说,商汤的这次讨伐夏桀,伊尹在其中功不可没,堪称历史上第一宰相。伊尹帮助商朝灭了夏朝,实属大功一件,不过,在专家研究的文章中,这里不是“夏”,而是“西邑”。据史书记载,夏朝的都城安邑的别称为西邑,《书·太甲上》曾记载:“唯尹躬先见于西邑夏……”之后一些人曾对“西邑夏”进行注解,安邑是因为在毫的西边,所以也被称为西邑夏。古代为都城起名字大多还是与当地的地理位置有关,夏朝也是这样。据说,夏朝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禹”,很明显这是根据帝王的名字起的名字,取起来比较方便。但大多数还是根据定都起的名字。原来,并不是甲骨文没有记载商汤灭夏的故事,而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换了一个名字。不过,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西邑”这个名字是在商汤的甲骨文中出现的,那夏朝子民称自己为夏,还是西邑呢?这里就不得不提起二里头文化了,也是从二里头地区发现的重要内容。这里面涵盖了商周青铜器以及一些古代文物。而“西邑”也是在其中发现的。更令人惊讶的是,商朝在其中被称为“大邑商”,而“西邑”很有可能是商朝为夏取的名字。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实证来显示夏朝如何自称,“西邑”仅是一种可能。孔子曾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其中便提及夏朝,那他为何不说“西邑”呢?又或者是夏相比起西邑来读起来更加方便,甚至能够跟地区分别开来,最后才成了代表性的名字。但不管怎么说,若是探究其根本,还需要深入了解。毕竟研究历史的过程是十分有趣的,说不定某个朝代又多了一个名字呢!【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