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李雪爱与自由
网友留言:前两天侄女来我家,她爸爸有事外出一会,孩子哭的不行,她哭了几分钟然后我告诉她,她爸爸去干什么了,为什么不能带着她,什么时候能回来,她就懂了,马上不哭了。那一刻我突然领略到了,没有头脑的恐惧,走进现实是怎么回事。感觉一个大雷把我劈醒了的感觉,一点不夸张。
李雪回复:孩子有情绪不需要你哄,你只陈述事实,孩子自己会回归现实和平静。
当孩子哭闹发脾气,或者伤心难过的时候,父母可能会很焦虑或者心烦,想帮孩子把情绪控制住。
一些自称育儿专家的人就教家长几个步骤 —— 给情绪命名,引导孩子用语言描述,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再针对不同的情绪开解孩子,等等。
我的很多粉丝反馈:边界清晰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主体性很强。
当孩子有情绪,父母如果试图把网上说的那套用一下,引导孩子说:“这个情绪是因为什么呢?它是什么颜色的?”或者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但是你不能哭哦”...
比较小的孩子可能会推开妈妈,大一点的会说:你闭嘴!
或者说:“妈妈,请你不要这样跟我说话,请你正常一点。”
为什么呢?
因为父母的起心动念中带着控制孩子情绪的妄想。
孩子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很清楚这就是你对他心理边界的侵扰,让他没办法完整地经历和放下他的情绪。
但是一定会有粉丝疑问,那难道孩子闹情绪的时候,父母什么都不做吗?
如果看到孩子有情绪父母就受不了,好像非把它消除不可,这时父母其实需要觉察的是自己:我自己怎么了?我为什么会这么焦虑?
有晴天也有下雨天,你是不是要把下雨天都改成晴天呢?
一个人的情绪也是无常变化的,有快乐的时候,有悲伤的时候,有愤怒的时候,有得意的时候,有失意的时候。
觉察自己无边无际的、没有边界的幻想 —— 希望周围的一切都应该如我所愿。
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自己就受不了?这恰恰就是在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边界不断被养育者侵犯造成的一个后果。
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不是去说:“孩子,我理解你的情绪”,而是安抚那个无助的惊恐的自己,去抚摸一下自己,告诉自己“我是安全的”、“人有不同的状态,这不是我能掌控的”。
先好好地爱你自己,让你的这颗心稳下来,安下来,放松下来,这个时候如果孩子需要你的帮助,比如他说:“妈妈,我想你抱抱我”。
等孩子向你求助的时候,你再回应他,给他一个紧紧的拥抱,否则就请你相信孩子正在他的内在完整地经历他的情绪感受,他是好好的,你也是好好。
我们都可以放松下来,建立自己的心理边界,做一个有限责任人。
界限即自由,自由即界限。
比如,在父母面对自己与孩子的分歧时,搞清楚“这是谁的事儿”就是看清界限。
孩子的事,无论你多看不惯,管住嘴巴,内观自己。
除非孩子喜欢听到你的想法,那么就可以把自己活生生的体验分享出来,而不仅仅是对一个“高明”的结论。
少一个“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性。
当我们因为孩子的事儿而焦虑痛苦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内观自己、成长自己的契机,我们可以经由这份焦虑看到自己内在的冲突、内在的纠结。
比如,有的家长特别担心孩子怯懦内向,担心孩子人际关系不好。
那这个时候就可以向内看一看,我们内在是不是有一个受伤的小孩,经常被评价为“你是怯懦的,你这辈子没出息的”。
孩子有情绪,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也是孩子重要的生命体验。孩子天然地能够感受自己的情绪,完成自己的身心历程,人格从而越来越完整有力量。
但凡孩子有情绪、有挫折,破坏了父母想象中的“完美的一天”,父母立刻扑上去,各种动之以情晓之理论,让孩子化解情绪,迎难而上,父母心满意足。其实这也是在侵犯孩子的边界,破坏孩子自身体验的完整性。
父母唯一需要做的是闭嘴,不打扰。可能孩子主动表示需要个拥抱,需要父母在身边安静地陪伴一会,那就抱抱、陪一会儿好了。
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这也是父母的定义。父母可能陷入自己的剧情幻想里,觉得人必须得迎难而上才能成功,并且懊悔自己年轻时畏手畏脚等等,现在将注意力扑到孩子身上,特别在意孩子会不会“畏难”。
探索新事物,很可能遇到困难,这正是事情的乐趣所在啊。Elon Musk 把它的隧道公司取名为'Boring',Boring 公司的产品在我看来已经很高科技很酷了, 可是在 Musk 看来,这个公司太没挑战性,只是产业链一环不得不做,所以取名为“无聊”。
做事情过程中的挑战,正是这件事情的乐趣,迎接挑战不需要意志力,就像游戏关卡虽然一关比一关难,但用户不会觉得要靠“意志力”玩下去。
所谓的畏难情绪,来自自恋幻想。孩子容易畏难,可能因为孩子隐约感受到父母殷切的期望:父母希望在自己充满爱和自由的高级育儿法养育下,孩子会特别牛逼,什么困难都能迎头直上。
这让孩子进入全能感的自恋幻想,幻想事情总是可以一蹴而就。遭遇到现实的挫折,自恋破碎了,便畏缩不前。
这时候父母再演一场“孩子,妈妈永远在你背后,支持着你,无论结果怎样都好,只是一种坚持,试一试,可能打开不一样的体验哦”。。。
你看,麻烦就在于:妈妈一直都在。
如果妈妈不在,去忙自己的事情,妈妈克服她自己人生中的困难去了,那孩子还有什么困难呢。
就算过程中发发脾气,摔摔东西,甚至一脸丧气,不搞了,那也是孩子自己需要体验的过程,体验“不搞了”和“继续搞下去”分别带给自己什么样的感受和结果。
孩子挑战新事物的过程,可能心理压根就不会产生“困难”“挫折”这些概念,只觉得:真好玩,又有新挑战啦,这种方法试一试,那种方法试一试,再改进,太有趣了!
事实也是如此,世界上确实存在难题,面对难题,思考自己有哪些资源可以用,能做到几分就是几分。或者,发现投入产出比太低,不划算,放弃掉。根据事实做选择,仅此而已。
加诸在现实上的“畏难情绪”或“意志力”,都是戏。
网友留言:真的要给李雪老师一个大大的赞,之前我了解到孩子有情绪不需要哄的时候,特别惊讶,特别不解,后来通过实践发现,这样养育出来的孩子,情绪真的好稳定,现在孩子2岁,一般不怎么哭,有情绪哭完之后会主动说:妈妈,你抱抱我。我抱了他之后,他马上就开心了。
李雪回复:情绪体验不被干涉的孩子,自然情绪稳定。
关注并星标金童星育儿俱乐部
免费听海量绘本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