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藏之间:约瑟夫·洛克在华民族志摄影

文摘   2024-11-29 12:50   泰国  


纳藏之间 约瑟夫·洛克

在华民族志摄影

2024年11月30日,谢子龙影像艺术馆(XPM)将隆重推出2024年度馆藏研究展“纳藏之间:约瑟夫·洛克在华民族志摄影”,展期至2025年8月31日。本展由德戈金夫博士担纲策展人,从XPM馆藏约瑟夫·洛克原版底片出发,结合海内外十余家机构和个人提供的500余幅(件)影像及文献资料,基于影像人类学的视点与理论方法,对约瑟夫·洛克在华摄影活动及其民族志摄影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研究与呈现。此外,本展亦或为国内首个正式的“洛克摄影大展”,并将对公众免费开放。


展期中,主办方还将举办一系列学术及公教活动,主要包括一场以“中国摄影史研究与历史影像收藏”为主题的学术论坛、一场以“科学、文化、摄影:约瑟夫·洛克在中国”为主题的跨学科研讨会,以及若干场专题讲座,涉及人类学、民族学、传播学、生态学、艺术学、文学、人文地理、摄影史与视觉文化研究等学科领域。


前言


约瑟夫·洛克(1884-1962),奥地利裔美国人,植物学家、探险家、文化学家、摄影家,1922至1949年间长期在华旅居,多次深入云南、四川、甘肃、青海等省份游历考察,起初以搜集树种和动植物标本为主,兼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同时拍摄并发表了大量照片,后转向民族学与文化研究,深耕纳西族的历史、语言、文字和东巴教的仪式、经典,出版《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等著作,被誉为“纳西学之父”。


身为研究者,洛克的学术成就已为学界所公认,相较之下,其摄影作品的价值仍有待进一步挖掘。从题材上,洛克的摄影大致可分为植物学摄影、地景摄影、民族志摄影三类,其中以民族志摄影的数量最多且在文化研究上价值最大。若以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各族之分布及文化背景为线索,洛克的民族志摄影从对象和内容上又对应着两个文化圈,一是以丽江为中心的纳西人及其东巴文化圈,二是散居于川西、甘南和青海东部的藏人及其佛教文化圈。在此区域内,较为系统和科学的摄影,是从洛克开始的。

从历史的角度,彼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政局混乱,而洛克所探索的更是一片封闭、落后、政教不分、山匪横行的荒蛮之地。但同时,那里的人们尚仍保持着相对原始的精神面貌、坚守着极为传统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今日所无法复原、甚至难以想象的人文景观。洛克带着自大航海时代起欧洲人所特有的冒险精神以及对东方文明的痴迷与向往来到中国,爬雪山,过草地,穿行于横断山脉狭长的河谷与繁茂的密林中,用手中笨重的“黑匣子”记录下了只属于那个时代的光影。在许多地方,他都是首位达到那里的白人。他乐于亲手在地图上标注出那些尚未被探明的“白地”并去拍下那里”最早的照片“。正因如此,我们才有机会透过这些老照片重温那令他为之牵绕一生的“东巴迷梦”、再探那进出两难的庄严而奇诡的“喇嘛王国”,凝视那些穿越百年时空仍不失温度的西南各部边民的遥远目光……

序章

洛克是谁


洛克是谁?天才的植物学家、传奇的探险家、伟大的文化学家,还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博物学家、马可波罗式的异域故事的讲述者,抑或信奉科学实证主义的人类学家兼民族志工作者?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谈论洛克,他的照片都总是为人所津津乐道。但另一方面,洛克的摄影家身份却又似乎显得不够正式。洛克在中国拍摄了如此多精彩的照片,但我们却很难在哪一部严肃的摄影史书中发现他的名字(不管是西方人写的,还是中国人写的),此前也没有人在中国给他做过一场像样的摄影展。可以说,洛克摄影的价值还未被充分认识到。

本单元是对洛克生平事迹和在华活动轨迹的整体性介绍,通过他的植物学标本、照片、日记、地图、书信和各类文件资料,以及《洛克小传》,试图还原洛克的成长经历、职业生涯及其所处的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情境,以便让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洛克其人,从而以一个更准确的角度去观看、理解他的摄影。


约瑟夫·洛克肖像
1926,地点待考
©卡耐基·梅隆大学亨特植物学文献研究所



山茶花
年代待考,云南保山
©国家地理学会



洛克考察笔记(第13卷):永宁-打箭炉(康定)

1929
©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图书与档案馆



第一单元

东巴迷梦:洛克滇西北考察游历摄影


云南是洛克来华的首站。他以丽江(雪嵩村)为大本营,组建了自己的考察队,广泛游历滇西北地区,在大量采集动植物标本的同时,将镜头对准纳西、摩梭、傈僳、藏、彝、怒、白等当地少数民族和部落,并在此过程中对纳西的东巴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洛克在丽江的居住时间最长、拍摄成果最丰,他在云南的考察游历也相对轻松和顺利,这不仅依靠早期来自美国的充足资金,也得益于他与永宁土司总管阿云山等当地政教领袖的密切交往,以及和忠诚、勇敢的纳西伙伴的长期合作。在雪嵩村和泸沽湖的乡民间,至今仍流传着有关“骆博士”的种种传说和故事,而洛克的摄影,无疑是最好的插图和注脚。

本单元包括洛克在云南拍摄的百余幅摄影作品和3部民族志电影,涵盖了肖像、民俗、宗教、风景等多种题材,集中呈现了上世纪云南相对原始的社会样貌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对于纳西学与东巴文化研究更是弥足珍贵的视觉文献。


洛克在其位于丽江玉湖村小院的房间内
1927-1929,云南丽江
©国家地理学会



一种叫作“禳垛鬼”的消灾仪式
1923-1924,云南丽江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



洛克与阿云山、阿少符等永宁贵族合影

年代待考,云南丽江

©卡耐基·梅隆大学亨特植物学文献研究所


第二单元

喇嘛王国:洛克川甘青藏地探险摄影


或许是为了寻找传说中的“玉龙第三国”,以及出于探险家的求胜心和征服欲,洛克从云南出发,数次深入川西(旧西康省)、甘南、青海湖一带展开探险,不仅揭开了木里这个当时几乎与世隔绝的“喇嘛王国”的神秘面纱,对康巴和安多藏区的宗教信仰与人文景观亦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影像记录。

洛克这一阶段的工作颇为艰险与波折,既要始终在地方政教势力和各部族纷争之间周璇,又要随时面对野蛮凶悍的武装土匪和恶劣严酷的自然环境,几次欲登神山而受阻的经历亦反映了他对于探险事业的执着与坚定信念。如果说丽江是洛克的主场、云南是洛克的福地,那么“川甘青”则为身为探险家的洛克提供了更为广阔且富于挑战性的舞台,进而赋予了“香格里拉”和“洛克线”以世界性的知名度。

除了肖像、风景和藏传佛教的宗教仪式,本单元还将展示巍峨神圣的雪山、庄严肃穆的寺院,以及英勇无畏的考察队员们的身影。


依山而建的木里大寺

1928,四川凉山

©国家地理学会



前来禅定寺参拜的藏族牧民少年

1926,甘肃甘南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



央迈勇(稻城亚丁三怙主雪山南峰)
1928,四川甘孜
©国家地理学会



武装的藏人
1926,甘肃甘南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



宁玛派(红教)喇嘛
1926,青海果洛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



拉加寺喇嘛在黄河边打水擦擦
年代待考,青海果洛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


特别单元

奥托克罗姆:中国西南最早的彩色照片


虽然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洛克的中国影像几乎都是黑白的,但事实上他在中国也拍摄过一定数量的彩色照片,使用的是《国家地理》杂志为其提供的“奥托克罗姆”彩色干版。这是一种由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于1907年发明的使用染色的土豆淀粉制成的彩色正片,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彩色摄影工艺。

在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收藏的大量中国早期摄影原作中,有18枚洛克的彩色干版玻璃底片,后经考证是于1928至1930年间在云南和四川拍摄的。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彩色照片拍摄于1912至1913年间,它属于由法国银行家阿尔伯特·卡恩资助的“星球档案”项目,但卡恩的摄影队只到过华北、东北和蒙古高原,并未涉足南方。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洛克的这批奥托克罗姆照片很可能是中国西南地区最早的彩色照片,且此次为首次在国内公开展出,其意义不言而喻。

为了保护贵重且脆弱的原作,我们为18枚奥托克罗姆底片制作了等比例的复制品和大尺寸的灯箱,此外还有一些以洛克的黑白照片为蓝本制作的手工上色的彩色照片,以资对比。


身着卓尼样式藏装的纳西族考察队员
1928,地点待考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扎美寺的降神师
1930,云南丽江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一路化缘的行脚僧
1929-1930,四川甘孜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贡嘎雪山
1929,四川甘孜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结语


虽然并无任何人类学的专业背景,但洛克在中国的工作,无论是摄影抑或文化研究,都体现出显著的人类学特征。经年累月的参与式观察和详细全面的文字型民族志的撰写自不消说,在他的照片中,对人物的刻画、仪式的描述、环境的呈现、细节的把握,无不在暗示着,除了无师自通地成为出色的植物学家以及近乎天才般的语言能力,他在使用影像记录和阐释文化方面同样具备敏锐的直觉与高超的技艺。同时,洛克的摄影也使我们再次意识到,摄影在艺术与美学之外作为民族志的书写工具和传播媒介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在20世纪上半叶来华摄影的各路西方人士中,洛克在华居住的时间相对长久、交流也更为深入,他的学术研究与影像拍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其摄影无论在广度、深度,还是时间的厚度方面,都具备了影像民族志所应有的内涵与价值。虽然在当时,他的这些影像更多是作为供西方公众窥探遥远东方的视觉奇观和欣赏异域风情的明信片。因此,不可否认的是,洛克亦有其历史局限性。他的影像,包括他在中国从事的各项工作,难免多少带有东方主义的趣味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这是他的背景及当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这种情况起初明显,但随着交流和认识的深入及立场和动机的转换,他的摄影和研究亦变得愈发真挚与纯粹。


洛克老年签名照

年代、地点待考

©卡耐基·梅隆大学,亨特植物学档案研究所


从西方看中国,从边疆看中央,洛克以其超然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映入眼前的,是一个世纪前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和横断山脉之间各族同胞们前现代的社会形态与精神面貌,同时,也给了我们一面可以反观当代文明和都市生活、反思近代史和全球化的镜。在窗与镜的映射下,在纳与藏的交涉间,是东巴击鼓时敲醒的随风入夜的安魂迷梦,是喇嘛入定后往生的雪山之巅的佛国净土,也是一位孤独而自由的冒险家探寻一生的文化宝藏……


1985年生,北京长大的蒙古族,摄影师、研究者,先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日本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现为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摄影史论、影像人类学、视觉文化,亦从事翻译和策展工作,兼任中国摄影家协会青年摄影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理事,日本摄影艺术学会会员。

德戈金夫 \ Degjinhuu

策展人



春熙照相馆
春熙照相馆是一个以讨论摄影、影像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播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