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是一种命运!
记得建军节的时候,
我们这一代人当过兵的朋友,在圈里发了一大堆照片。
我回头也找到了当年,送我哥当兵的这张照片——摄于1977年元旦。
一大家子:军旅情怀
我们这一代人都把当兵看作是最高荣誉,看的电影绝大多数都和部队与战争有关,譬如《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战上海》…
八个革命样板戏有五个和部队有关。
家庭主要成员绝大多数和当兵有关。我们兄妹仨,哥是当过兵的,妹妹嫁了一个武警军人;
母亲的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后任教官;
就连完全没有军人气质的父亲,解放初期也考取过西南军政大学后选择了军管的新华书店;
老丈人是老八路,文革后才从西藏军区退下来。
在我成长过程中,我也有多次从体育或文艺渠道,可能入伍的机会。
但最终都没有如愿以偿。
其中最接近的一次是,头天晚上都说要发军装了!
可第二天,没有发!
那是在1977年冬季的一次征兵,我已经是知青下乡一年半了,按当时下乡知青规定一年后可以参军,两年后就可以招工回城。
起初报名后,一切进展非常顺利,尤其是体检。
至今都清楚地记得,体检军医对我的身体条件非常赞赏,招兵部队还专门向上级师部汇报过,我具有的文艺与体育状况,相信在部队里一定是一个好兵。
在整个招兵期间,我都表现得非常兴奋,似乎绿色军营已经在向我招手,幻想着身穿四个兜兜的干部服——从部队探亲回家的样子…
但事物往往是乐极生悲!
我终于还是没能“一颗红星头上戴”…
终未成“兵”的原因——
因为“表现好”。
我当时在农村属于表现很好的知青,烧荒砍柴、担粪拉粪船、插秧打谷子等所有重的农活都抢在前面干,还是全县先进知青,公社的理论辅导员,生产队会计,正准备提升成大队会计;身体素质条件也很好,如果不让我参军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结果还真硬栽倒在“表现好”这事上。
据说,有一位同期和我参军的人,向上级反映我在农村表现好是因为和公社书记关系好。
我们那时十几岁那懂得什么是关系?
这位公社书记是文革中的县常委,一个在仕途上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
为了表现自己清白,给我找了一个很堂皇的理由拒绝了招兵部队:
“ 我们农业学大寨也需要这样的骨干!”
这样的回答让你哭笑不得!
最后一次当兵的机会就这样黄了。
不过,当时和我同时报名参军的大哥跟部队走了。
他仅仅大我一岁,在另外一个区公社当知青,同样在农村也表现出色,是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和公社农校校长,按理说早一年就可以入伍参军。
由于他在中学时期的成绩是学校的尖子生,一直想等被推荐上工农兵大学。
我们俩是同时报名参军,一旦我上了,他就会放弃,如果我参军失败,他就不得不到部队。
目的是让我们家的知青,从农村抽调进城的压力小一些。
最终结果是——想参军的留下了,不是很想参军的到了部队!
命运就这样捉弄人!
参军与否:改变命运?
我们公社这批新兵是分配到唐山种水稻,而就在当年年底国家恢复高考,我作为文革后77级大学生考入了重点大学。
我哥到天津部队两年半后放弃提干,转业回家。当年在家复习三个月后参加高考,在当地创造了下乡当兵五年,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大学的传奇!
家族也好!个人也罢。我突然想到当兵可能是一个运,也是一个命,参军与否真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附:记忆中小时候看过的战争类故事片:
《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战上海》(详细见后)《冰上上的来客》《柳堡的故事》《红日》《霓虹灯下》《林海雪原》《侦察兵》《小兵张嘎》《三进三城》《停战以后》《铁道游击队》《上甘岭》《英雄儿女》《兵临城下》《平原游击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静静的顿河》《喀秋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内》《桥》《战争与和平》《前哨》《秘密图纸》《羊城暗哨》《日本大海大战》《三本五十六》《啊海军》《农奴》《金沙江畔》《保尔。柯察金》《沙漠追踪》《红色娘子军》《战火中的青春》《烈火中永生》《野火春风斗古城》《回民支队》《渡江侦查记》《智取华山》《万水千山》《钢铁战士》《永不消失的电波》《革命家庭》《董存瑞》《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赵一曼》《中华儿女》《八女渡江》…
你看过哪几部?或许是我没有看过的?
祝你新年快乐!
感谢作者,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