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讲好中国的故事,既要传承好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应有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加持,这是带国际留学生参观大足石刻时所想。
阴雨雾蒙,一直都被认为是游遗址古迹最好天气,如果再加雾漫就更好,有风景,有意境,有心境。
今天游大足石刻,就是这样的三景。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与恩师黄光宇教授陪同德国汉诺威大学区域规划教授考察大足石刻,也是在阴雨雾漫天气。
那时大足石刻这里还没有被“保护”,更没有“开发”这一说。
虽然看到很多的断岩残垣,但感觉很真实,很厚重,让我有无限的遐想空间,很有神秘莫测的意境,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不在人世间…
作者为第二排戴浅色帽者
(二)
1.整个景区的规划是比较成功的,对于游客参观的商业运作是完胜的。
2.但核心区“大足石刻”的保护有点过度消费,少了一些遗址古迹文化的传递的真实信息和意境,还包括石刻艺术巅峰之作的细部描述或表达。
3.四周之后修建的建筑尺度太大,相比“石刻”的尺度在视觉上或感知上大大缩小,破坏了神秘的意境,更没有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不得不再次强调,任何设计作品,尺度是No.1。
(三)
整个“大足石刻”游看下来,体系清晰、生物多样性、整体完美等,也认可这样的观点,大足石刻不是民间的随意之作,应该是有计划,有安排的官府,甚至是朝廷的之作。
大足石刻大体分三个部分
1.人世间,民间愉快的生活。赞叹艺人们在冰冷的石头上可以雕刻出如此柔美、立体、动感的人和物的形象。
中国古代艺人们应该都是最高智商和最高颜值之人。完全不是现在某一帮人,放线定三维坐标、放气球看高度体量、画草图制作模板等,人家是直接在岩石上敲出来的哈!
2.大足石刻的题材表达很充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道理是讲清楚了,开不开膛,下不下油锅,你自己看着办!
3.看到了印度佛教等传于中国的痕迹。
如有些形象似乎有印度人、阿拉伯人和古希腊古罗马人的样子(凭感觉),但最大的区别是中国的大佛形象非常美丽、健康、平和…
最后,作者特此申明:“以上只是凭感觉,并没有仔细研究…”
(摘自西康新华书店大院娃娃群,经作者授权发表)
大足石刻——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始凿于初唐,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199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继敦煌之后中国第二个石窟类的世界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5.12”!|“海归”学者,勇赴灾区;重建援建,成绩斐然…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