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纵观悠悠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和平交往是中国古代外交的主旋律。丝路驼铃,海路风帆,连接四海,情结万邦。
万里驼铃万里歌
公元前138年与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经过定襄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等战役,让匈奴在“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藩息”的哀叹中,再不敢南下牧马。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督千里流沙,护寸寸山河,进一步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自此,丝路万里烟尘清。
茫茫流沙之中,丝绸之路宛如一条闪亮的丝带,一头是茶叶、瓷器、丝绸,一头是宝石、玛瑙、香料,驼铃悠悠中,宝石的璀璨、茶香的淡雅、汗血马的矫健、胡旋舞的热烈……丝路上交流的各种物品与各类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璀璨而耀目。悠悠驼铃,承载着东西方的友谊,至今仍在历史的天空回响。
万国衣冠汇长安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朝国力雄厚,制度先进,对周边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公元630年至894年,日本前后共派遣了19次遣唐使,让他们来华学习各种技术与文化,谱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佳话。新罗也曾多次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学习大唐的典章制度,留学生崔志远还曾在大唐任职。至今,于韩国景福宫、昌德宫和日本奈良寺的檐角,我们仍能窥见,盛世大唐的一抹风华。
同时,唐朝主动对外交流的脚步也从未停止。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去往天竺学习佛教,写成《大唐西域记》。他怀揣对佛教的赤忱与渴望,孤身一人,向戈壁黄沙进军,“心之所向,素履之往”。天宝年间,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终抵奈良。日本京都的唐招提寺至今都在诉说那份勇毅与执着。
明初“四夷”贡使来朝,奏唱舞曲,“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仰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庭,朝仁圣”。仪礼庄严而隆重。而郑和七下西洋,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更是宣示和平的远洋航行。它给今东南亚、南亚、西亚及非洲东北海岸等地带去了瓷器、丝绸等中国商品,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传播了中国文化,有力推动了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商贸往来。郑和船队停留过的马六甲等地,已发展成著名港口。郑和也被奉为和平使者,深受当地人民爱戴。
反观一百多年后同样航行在这片海域的“马尼拉大帆船”,船上载着的,是以无数奴隶生命为代价开采出的银矿,是供殖民者享乐的丝绸瓷器。“大航海时代”撕开的伤口鲜血淋漓,而郑和的船队,满载的从来不是枪炮、硝烟与战利品,而是和平、友谊与希望。万里海波之下,郑和船队奏出的,是和平的时代强音。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以 “崇和尚合”为基本理念,始终本着“怀柔远人,和协万邦,厚往薄来,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致力于和谐国家关系的构建,开辟了一条和平友好的外交之路。斗转星移,换了人间,但我们总能从历史的长河中,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和平、友好、互惠,将永远是中国外交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