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食管早癌?
食管早癌是指病变局限于食管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无论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情况。在这个阶段,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或者仅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轻微表现,如偶尔的吞咽异物感、胸骨后轻度不适等,这些症状常常间歇出现,不影响正常生活,因此很容易被误以为是咽炎、食管炎等普通疾病,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发病原因有哪些?
食管早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首要原因,长期食用过烫、过硬、粗糙以及腌制、霉变的食物,会对食管黏膜造成反复的物理和化学损伤,增加癌变风险。例如,习惯饮用高温热茶、热汤的人群,食管黏膜长期处于高温刺激下,更容易发生病变。吸烟和过量饮酒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以及酒精对食管黏膜的直接刺激和损害,都为癌细胞的滋生创造了条件。此外,胃食管反流病导致的胃酸反复反流至食管,会引起食管黏膜的慢性炎症和修复异常,久而久之也可能引发癌变。
诊断方法有哪些?
目前,食管早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内镜下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细微变化,如色泽改变、黏膜粗糙、血管纹理紊乱等异常表现。对于可疑病变部位,医生会精准地取组织进行病理分析,这是确诊食管早癌的“金标准”。此外,食管碘染色技术能够使正常食管黏膜着色,而早癌病变部位不着色,从而提高病变的检出率。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等先进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它们能够更清晰地观察食管黏膜的细微结构和病变层次,为早期诊断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如何治疗?
对于食管早癌,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治疗和手术治疗。内镜下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例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通过内镜将病变的黏膜完整切除,既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又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管的正常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对于病变累及范围较广、内镜下切除困难或存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患者,则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的食管组织,并清扫周围可能受累的淋巴结。
如何预防?
预防食管早癌,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过热、过辣、过咸、过甜以及腌制、霉变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其次,要戒烟限酒,减少有害物质对食管黏膜的刺激。再者,积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炎等食管慢性疾病,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对于有食管癌家族史、年龄超过 40 岁、长期吸烟饮酒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食管内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长按二维码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