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分别授予“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国家的崛起离不开
国士的接续奋斗和协同攻关
学工君持续带来系列推送《国家栋梁》
今天 一起走近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们的故事
国家荣誉称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荣誉,授予在经济、社会、国防、外交、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领域各行业作出重大贡献、享有崇高声誉的杰出人士。
“人民医护工作者”
路生梅
她只身从北京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从医,从一名儿科医生自学成为“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她为了妇女儿童的健康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为落后的小县城建起第一个正规的儿科。
1968年12月5日刚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毕业的路生梅,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坐火车、搭卡车,颠簸几日24岁的路生梅终于到达佳县县城。“走到坑坑洼洼的土路尽头,两排墙皮有点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路生梅没有料到佳县的条件如此艰苦,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在这里交汇,自然环境恶劣,县城三面环水,峭壁林立,守着黄河却吃水难。
“医院没有分科,虽然我的专业是儿科,但群众听说我是北京来的大夫,就觉得什么病都能看。”
为了不让患者失望她抓紧时间学习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煤油灯下看书写下了几十本笔记掌握了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等多科知识还学习了针灸就这样路生梅成为医院的多面手
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到离县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她穿着从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临近村子的下坡路她索性半躺着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几乎成了一个泥人。
“当时心里就想着有个患儿在等着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 孩子的妈妈熬了一宿给她做了一双千层底的布鞋,“我那时候感觉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这鞋上的一针一线都是佳县人对我的爱。”
一次令路生梅震撼至今的出诊经历,让她做出了“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的承诺。
那是路生梅来到佳县的第二年有一次,她赶到一位待产妇家中进门时,产妇已经生产坐在一个沾满血迹的土袋子上,家人担心产妇昏迷,用力拽着她的头发,还准备用一把黑乎乎的剪刀剪脐带。“当时佳县有一种病,叫‘四六风’,病死率近乎100%,其实就是新生儿破伤风。”
路生梅看到这样的场景终于知道那些新生儿破伤风是怎么来的了。紧急时刻,路生梅冲过去抢下剪刀一边解释,一边快速拿出医疗器械给孩子断脐、包裹返回后,路生梅思考良久,下决心要推广新法接生、普及医疗卫生知识,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她把“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写进了思想汇报。
此后多年,虽然有过离开佳县到大医院工作,甚至返回北京的机会,但她最终都选择坚守初心。“这里的人民需要我。既然承诺了,就不能打退堂鼓!”
1983年,路生梅在佳县人民医院创办儿科,成为首任儿科主任,先后培养了50多名专业儿科医生、儿科护士。
“当时佳县医院是榆林较为落后的县医院,但儿科水平,特别是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名列前茅。”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她拒绝了外地医院的高薪聘请,她拒绝了儿女想接她去城市养老,她也没答应。“作为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没有退休年龄。”她选择继续留在佳县,为群众义诊。
每周,路生梅会在佳县人民医院和佳县中医院轮流坐诊,不在医院的时候,患者便会到她家里找她,离佳县人民医院不远的一条小巷里最末头的两孔窑洞是路生梅的家。
“我的住址很多人都知道,我的电话更像是‘健康热线’。”路生梅笑着说。电话来了,都要接,一时没接上,有空就马上回拨。“万一是急病呢?不能耽误。”
2019年,路生梅承诺的五十载已过,但她仍然没有离开佳县。“我要争取做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义诊、参与儿科团队培养、参加老年志愿服务队……这位白发苍苍、身材瘦小的老太太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忙不完的事。
“因为肩上有责任,心中有使命。”
“我就像风筝,不管在哪里,线永远在病人手中。只要群众需要我,我的服务就没有终点。”
“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
张卓元
他扎根市场经济理论研究70余年,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常青树”。他在价格改革、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等方面提出许多颇具建设性意义的主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突出理论贡献。
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关心着年轻学者的成长,“为国家发展尽经济学家的天职”,这是他毕生身体力行的信念。
1933年,张卓元出生于广东梅县195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这个正在紧张备考的高三学生读到了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尽管对书中的基本原理一知半解,但让他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0年,17岁的张卓元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和中山大学经济学系同时录取。他果断地选择了后者,开启了与经济学长达70余年的不解之缘。张卓元笔耕不辍,先后出版著作近30部,发表论文5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经济学60年(1949—2009)》和《新中国经济学史纲》等重要文献,为中国经济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张卓元在报纸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讲出了他心中的“学术观”——“对于做学问来讲,最重要的应该是兴趣,其次才是天赋。仅有天赋,没有兴趣,对知识没有渴求和好奇,很难静下心来钻研。兴趣恰恰是‘坐下来’并且‘坐住’的关键。”
谈到自己几十年来的治学心得,张卓元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赶上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大变革的好时代。
大学毕业后,张卓元进入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随后参加了由时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冶方主持的《社会主义经济论》的编写整理工作,开始了对“价值规律”的不懈探求。
1962年张卓元发表了《对“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的初步探讨》一文,对商品社会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能够实现的前提进行了探讨,在学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70余年研究生涯,张卓元始终把自己的研究和国家发展所需紧密结合起来,将理论的创新扎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参加了诸多中央文件的起草和决策咨询工作,对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研究改革开放问题,是中国经济学家的天职,也是我们施展才能、报效祖国的绝好机会。”
2013年,在荣获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时,张卓元在致辞中这样说道:“这个时代为经济学家的研究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和极为丰富的素材,也为经济学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最广阔的舞台。”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对此,张卓元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坚持。
“1961年和1962年,我两次跟随国家有关部门到浙江开展调研,一次是到杭嘉湖地区调查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农产品成本问题,一次是到杭州调查农产品成本和价格问题。”张卓元回忆,这两次调查使他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调查。回来后,张卓元的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经济研究》和《光明日报》上,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
张卓元说:“没有两次浙江之行的所见所闻,是写不出这两篇文章的。”
实践出真知。研究如此,为师亦如此。对于自己的学生,张卓元也要求他们不能只是囿于书本或是在网上查资料,吸收别人的“间接经验”,而是要多开展实地调查、多了解真实情况。
如今,张卓元已91岁高龄,他仍旧对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保持着高度的关注,特别是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部署。
“高山高而不险,流水急而不湍”——这是“稳健改革派”张卓元的学术生涯,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体育工作杰出贡献者”
张燮林
中国乒乓球的辉煌历史中,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位乒坛“魔术师”以独特的直拍长胶削球技术独步天下,转型为教练后,培养出多位世界冠军,引领中国乒乓球女队登上一个又一个巅峰。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心系体育强国梦,躬身力行推广乒乓球运动倡导全民健身。
1940年,张燮林出生在上海,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的球拍全靠自制,“整个小学就一张乒乓球台”。放学后,抢不上球台,我就在空地上画一张‘球台’,中间划一条线当网。学校劳工课时,拿旧的三合板当原材料自制球拍。”
凭借满腔热爱,张燮林练就一身扎实的基本功,随着年岁增长,他的天赋与努力有了回报,在各类业余乒乓球比赛中屡获佳绩,获得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称号。
上山下乡期间,张燮林成为上海汽轮机厂技校的一名学徒工,他经常上午在郊区的工厂劳动,下午前往市里参加比赛。次日一早再赶回工厂,没有专业教练指导,他就通过观摩专业选手比赛,摸索适合自己的打法。这份坚持与执着为张燮林带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
1959年,这位19岁的业余好手不负众望,为上海队在第一届全运会中夺得男团金牌。此时,成为职业运动员,还是回工厂继续工作一直困扰着张燮林。“领队看出了我的心思,跟我说,‘小张,你到工厂去,做四级工是不错的。不过全上海四级工有一大堆,但能打好乒乓球的,就你一个’!”
一想到能够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在热爱的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张燮林毅然选择了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这个选择绝对无悔!因为我太爱乒乓球了。”进入国家队后张燮林的技战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在第27届世乒赛上,张燮林轻取日本选手三木圭一和木村兴治,为男团夺冠立下奇功,并与王志良配合拿下中国队历史上第一个男双冠军。
张燮林退役后成为国家队教练,继续为中国乒乓球事业耕耘。1975年,他临危受命出任中国乒乓球女队主教练,在他执教期间中国女队夺得十届世乒赛团体冠军、三枚奥运金牌多次蝉联世乒赛单、双打冠军。
张燮林总结道:“国家队教练员首先是‘采购员’,要眼光独到,把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吸收进来;然后是‘指导员’,既发现问题,弥补不足,又发扬长处,优势为先;最后是‘推销员’,把爱徒推举到世界大赛中去,为国家争光!”
在他的执教理念中,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多变的打法是队伍长盛不衰的关键,“基本功是任何体育项目最基础的东西,一定不能丢!要练好,练得扎实!”他也鼓励运动员在比赛中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以多变的打法应对不同的对手,在张燮林的悉心栽培下,一批又一批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
世界冠军刘伟回忆道:“张指导为每一位运动员制定训练计划,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发挥优势。他常说‘没有杀不死的球,没有救不起的球’,给我们很多鼓励。”
张燮林笑着说“当时主张百花齐放,世界上有的打法,我们都有。打法多了,对方才难以捉摸,这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张燮林的执教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1989年,他被评为“建国40年以来杰出教练员”,13次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96年,国际乒联特授予他“优秀教练员特别荣誉奖”,迄今他仍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人。2008年,在第49届世乒赛期间他荣获“国际乒联杰出贡献奖”。
作为“小球推动大球”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历史见证者,张燮林曾在1972年随中国乒乓球队访美交流,受到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接见,应邀到联合国总部及多所大学、工厂打表演赛。
“乒乓球是我们的‘国球’。无论是我应邀到联合国总部打表演赛,还是我跟李富荣到春晚现场打表演赛,所有这些都让我非常自豪。”张燮林深知乒乓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如若利用好群众对“国球”的喜爱让更多人从体育运动中受益,体育强国梦将很快实现。
所以,即便退休在家,他也依然积极投身乒乓球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工作中,努力让更多人参与、享受运动的快乐。“民间高手多啊,有些球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打得真漂亮!”在各类乒乓球赛事和全民健身的活动中,也常常能看到张燮林为业余选手、学生和群众提供场外指导分享打球心得和经验。
“党和国家一直惦记着我们这批老运动员、老教练员,我非常荣幸和激动,这个荣誉是对自己一生的肯定。”
向国家荣誉勋章获得者致敬!!
本期的“国家栋梁”
到这里就结束了
如果你有希望分享给大家的观点
欢迎留下评论
让我们一起期待
下期的“国家栋梁”系列内容吧~
-END-
编审|张启君
责编|徐璆妍
编辑|徐璆妍
图文|“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众号,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
上应微学工
倾心伴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