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在安岳乡间的10万尊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深入本土的具象化

旅行   2024-11-15 19:30   北京  







盛唐以后,中国石窟艺术走向尾声,中原石窟艺术沿着蜀道进入成都后,再向东传播至重庆地区,位于成渝古道中点的安岳、大足却得其惠泽,石窟造像蔓延开来,几乎遍布全境。

中国石窟艺术传播示意图 图源:《中华遗产》

安岳石刻,是藏于四川山中的一处被忽视和低估的庞大石窟群,它上承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拥有明确的传承脉络体系。据文献记载北周之时安岳地区便出现了造像龛。经过初唐几十年经营后,蜀地经济繁荣发展,安岳受到川西、川北影响,在开元年间出现较大规模造像、刻经活动。

安岳境内主要石刻分布图


安岳石刻的开凿史十分漫长,从有明确纪年的初盛唐到近现代,横跨一千多年,全县40个乡镇街道无一没有石窟,这十余万尊造像散落于乡间、山间,其艺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最后的辉煌,是中国佛教艺术走向,世俗化、乡土化转折期的杰出代表。

华严


两宋之时,大足石刻摆脱了外来风格,密宗信仰盛行,世俗文化风靡,影响了造像的题材与艺术特征,安岳地区石窟造像,代表了北宋到南宋初年期间巴蜀地区的审美和艺术成就人物更注重细节,雕刻更加繁复,华美瑰丽,造型更生活化、世俗化。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能够在安岳地区看到道教、儒教、神仙异兽、历史故事、世俗生活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包罗万象的石刻造像,这些分布于不同空间与时间线的造像,给观赏者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千佛寨


本次安岳石窟行程,历史讲坛特邀安岳石窟周春老师到访安岳的所有经典石窟,看全与中原石刻不同艺术体现的巴蜀石窟文化精髓。而且成都集合、成都解散,各地抵达都非常方便省心,如果您喜欢石窟石刻,乐于探访石窟秘境,安岳秘境不容错过。


这次行程有哪些亮点?又能从中学到什么?

安岳石刻分散于全县,许多地方交通并不便利,本次路线安排了充足的时间,方便大家看全安岳经典石刻造像,包含卧佛院、毗卢洞、千佛寨、圆觉洞、华严洞、茗山寺、孔雀洞、玄妙观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惊喜隐藏点。

安岳地质构造以红色钙质砂岩、泥岩为主,这些位于山间、历经时间雕刻的造像,有部分因为风化造就了非常不一样的安岳美学。同时安岳石刻非常擅长传情,尤其是对一系列观音菩萨的展示。

在题材内容表现上,安岳石刻既有佛教中显教和密宗题材,又有道教题材(以玄妙观为代表)、儒释道“三教合一”题材(以大般若洞为代表);既有卧佛院的中原石刻表现的佛教题材,又有毗卢洞以柳本尊为首的四川密宗及相关的地方性题材。

周春老师是资深的石刻艺术研究者,长期扎根安岳石刻,曾荣获“安岳工匠”称号,她的随行解读,让此次行程拥有更多专业与本土视角,深入浅出感受安岳石刻的“古、多、精、美、特”。



时间:11月27日-12月1日

集合地:四川 成都

解散地:四川 成都

活动人数:8人成行,20人封团

*参加本活动大小同价。(参团年龄范围为6-80岁,18岁以下、70岁以上建议家人陪同)
*如报名人数未满成团人数,①组织方可能取消活动或增加费用,如果未成团取消活动将全额退款;②报名者若有成团意愿,6人内可改为定制小包团,详情及价格可咨询客服
*报名人数达到上限将停止招募,如有单房差或向上浮动一人,名额有限,请尽快报名。
*报名需二次确认,请不要购买机票大交通,成团后,客服会第一时间通知已报名学友,请在客服通知成行后再购买大交通。
*历史讲坛系列线路均可定制,如若您有定制需求,可添加客服咨询详情。





圆觉洞(五代-明、国6)

圆觉洞始于唐代,盛于五代、宋代,因有宋代开凿的石窟雕刻十二圆觉而得名。佛家所谓“圆觉”,即“觉你、觉我、觉他、觉行圆满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觉醒成佛。石窟造像集中于云居山之南、北两岩,造像区长186米,计有文物编号103个,大小造像1933躯,碑刻题记25处,石塔1座。

北岩的石刻造像,题材以观音、释迎牟尼为主,“西方三圣”石像高7米,在其他地方,西方三圣是合龛为一,而这里却是分龛雕刻,这是安岳石窟的独特之处南岩的五代造像题材多达27种,出现了“十六罗汉”“毗沙门天王”“地狱经变龛”等新内容。其造像小巧玲珑,衣纹细密,线条流畅,既带有唐代的丰厚、典雅,又具有宋代的俊美、华丽。



千佛寨(隋-宋、国6)

千佛寨自东至西呈狭长形,南北两岩壁上凿有大小龛窟105个、造像3064躯,有摩崖佛塔浮图7座、唐碑3块、历代题记26处。最大的释迦牟尼像高6.2米,其余众多的菩萨、罗汉、龛刚、力士、飞天、护法神、供养人以及各种经变"故事造像,充分表现出"天 上、人间、地狱"的苦乐异趣。

千佛寨为目前安岳石窟中创建年代最早,规模较可观的一处石窟造像群,据史料记载寨上原有寺庙5重,几经兴废。新中国建立后,尚存观音殿及大雄殿,观音殿倒塌后,明代抖拱大雄殿于1974年焚毁,至此寺庙荡然无存。岩寨末端一洞,传为晚唐诗人李洞隐居读书处,称读易洞。千佛寨唐代药师经变造像全国罕见,是中国有关药师佛行化故事题材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摩崖造像龛,为唐代密宗题材。而男性女装飞天也为全国仅有。


塔坡(唐-宋、四川省保)

塔坡摩崖造像位于林凤镇新坝村,含侯家湾、大通寺和塔坡三个造像点。造像年代起于晚唐五代,宋至明清皆有开凿。题材包括华严三圣、西方三圣、弥勒说法、三世佛、接引佛、观音等。
其内现存宋代华严三圣造像三尊,右侧普贤菩萨造像因坍塌面部为后代重塑,中间毗卢舍那佛与左侧文殊菩萨造像保存完好,造型精美,做工精湛,堪称宋代石刻造像的极致之作。

木门寺(明、国6)

木门寺于明洪熙元年(1425)建,为明代高僧无极禅师的埋骨之地。因整个建筑为石建造,仅扇门为木制,故名木门寺。木门寺为仿木建筑无梁石亭,亭高12米,长7.8米,宽6.8米,座北朝南。其柱、坊、檐、脊,斗拱、鳌头工序严谨,外观“介”形。亭内置五级八方石塔,四壁及角砌斗拱12朵。

雕弟子站像12尊(80年代存11尊),皆面向禅师墓塔,1996年,11尊弟子站像全部被盗。亭顶造型如莲苞待放,内雕团花图案,侧竖明碑两块,刻记木门寺兴建及无际禅师事略。全亭被三叠木结构斗拱大殿覆盖,塔于亭中,造型奇特,雕工精美。


卧佛院(唐-宋、国3)

卧佛院造像位于一个狭长的山沟当中,唐代在此建有规模壮观的卧佛院,五代后逐渐荒废,一直不为外界所知,也令该处石窟保存完整,直到 1982年文物普查才被重新发现。在长约1公里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余米的崖壁上,保留着盛唐摩崖造像1613躯,石刻经文15窟,碑刻、题记、经幢、异兽图像等数10处。
卧佛院以《释迦牟尼涅磐圣迹图》最为壮观。释迦牟尼似一巨人向左侧身横卧在崖壁上,身长21.3米,长3米,肩宽3.1米,背 北面南,头东脚西,两手平放,闭目似睡。头蓄螺髻,双耳垂上各戴一圆形绽花耳环,头垫扁形荷花枕,体态修长,身着袈裟,曲眉丰颐,慈祥端庄。卧佛头顶后方雕立一半身环眼力士,裸上体,左手攥拳,作守卫状;腰间禅坐一弟子,面壁背弓,作侍候状;足裸前挺立一力士,威武雄健,作护卫状。



毗卢洞(五代后蜀-明、国5)

毗卢洞是五代至北宋年间四川佛教密宗的主要道场之一。宋代匠师们在此冗石凿窟,凿龛窟20个,造像区长达118米,现存摩崖石刻造像465尊,分别集中于毗卢洞、幽居洞、千佛洞、观音堂和玉皇阁内。有碑刻18通、崖墓10座、佛塔2座。

毗卢洞紫竹观音最为精彩,塑像高3米,背倚浮雕的紫竹和柳枝净瓶,头戴富丽华贵的贴金花冠;蛾眉上竖,凤眼下垂,直鼻微隆,朱唇略闭;上身穿短袖薄裟,袒胸裸肘,臂戴膀圈,璎珞象随身而泻的金色瀑布,网坠于胸腹;下身长裙薄如蝉翼,紧贴于腰腿之间,衣裙飘逸,富于动感。十炼龛雕刻的四川密宗第五代祖师柳本尊造像也别具特色。柳本尊的“十炼修行图”构图严谨,造像生动,通俗易懂,堪称精品



华严洞(宋-明、国6)

在石羊镇箱盖山悬崖峭壁上,凿有大小两洞,为华严洞和大般若洞。内有宋代造像159躯,历代碑刻题记24处。华严洞是安岳县造像窟中最大的洞窟,造像气势恢宏,壮观精美,保存完好,堪称北宋石刻艺术神品。

华严洞为宋代开凿,方形平顶,窟后壁正中刻有“华严三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普贤,右文殊,分别结跏跃坐于白象、青狮背上。左右两侧各刻有通高4.1米的菩萨各五身,左右壁上方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左右壁前端各刻有一只下山吼。在窟沿内侧左右两壁上端凿有两小龛,左龛内刻不空羂索观音,右龛内刻摩利支天。


茗山寺(宋-明、国6)

茗山寺因“唐迎佛骨禅宗更播于名山”造寺,故名,造像系北宋作品,现存摩崖造像63躯,单个造像34躯,明清碑刻题记29处。为安岳石窟造像海拔最高的一处 。茗山寺造像环列山巅,总长达350米,气势宏伟,佛像高大精美,高5-7米的8躯。有毗卢佛、十二圆觉菩萨、龛刚、力士,主要以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毗卢佛壮观。特别是充分利用力学原理,文殊师利菩萨左手托经书外伸1.5米,书和手的重量上千斤,历经千年不毁,全靠高2.2米的垂地袈裟支撑,造型十分巧妙 。

孔雀洞(宋、国6)
孔雀洞原有清建寺庙,现仅存部份房舍。寺后岩壁间,凿大小佛像10龛,现存摩崖造像70余躯。造像内容有孔雀明王像、三世佛、阿弥陀佛、 观音经变图、大势至菩萨、优婆塞以及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山顶还有一八方三层高台座经目石塔,经目塔共刻佛经名144部为全国仅有 。
孔雀明王造像龛高4.7米,宽4.3米,深2.7米。正中雕刻立体全身孔雀,羽翼丰满,形象逼真。孔雀背驮八叶莲花,上坐孔雀明王菩萨,头戴宝冠,身穿白轻衣,左手执开莲,右手握雀羽,雕工精细,秀丽大方。左右臂间有两组孔雀明王经变像。正壁上方两侧刻10礼佛人,眉清目秀,文静雅致,双手合十,呈虔诚礼佛之态。整个龛窟造型巧妙,布局合理,雕技精湛。


历史讲坛游学
国内深度文化游学的先行者。多年以来专注连接人文专家与爱好者,深入文明腹地,走进文明现场,感受中华与世界文明的蓬勃生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