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1.30-2.4|春节招募!穿越千年看殷商文明,寻迹邺城赏响堂山石窟造像

旅行   2024-11-14 19:30   北京  
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的安阳,自古便是华北平原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殷商以降,安阳先后称北蒙、殷、邺、魏郡、相州、彰德,始终是国都大邑、河朔重镇。自盘庚迁殷后,安阳创造了254年的殷都历史。

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又成为了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合计都邺94年。殷都与邺都合为安阳大古都,留下了殷邺故地、三台胜迹、彰德府城等历史文化名胜。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必然少不了享誉中外的殷墟,即殷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 位于河南河北漳河两岸的邺城,作为东魏、北齐的国都存在了43年,留下了当时最为发达的都城文化遗迹。邺城周边佛教寺院遗址分布众多,在响堂山、常乐寺、水浴寺,小南海灵山寺,云门寺,修定寺,灵泉寺,仍能约略见到邺下佛教之盛况。

东魏北齐时期邺城西部著名的石窟有安阳石窟群和响堂山石窟,位于都城邺城西部,太行山东麓。该地区石窟得益于位处京郊的先天优势,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与优秀人才,从而在设计策划、建造技艺、图像艺术等各个方面,均表现出了北朝时期石窟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这些佛教建筑的遗存也体现出了从北魏到隋唐这两个石窟开凿高潮之间的艺术形态的转变。

2025年春节
走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河南古都
探秘数千年前的殷商传奇

深度考察南北朝经典石窟
了解背后跌宕的南北朝史
欣赏“邺都样式“的绝美造像

跟着历史讲坛
从天邑商到大邺城
探访安阳与邯郸的丰厚文化遗产




◆ 北齐经典石窟特窟开门、近距离独家欣赏的深度体验!
 安阳周边十余处文物单位,7处国一行看全!
◆ 安阳古都专家全程带队游学,面对面交流!
 行中讲座为你系统梳理东魏北齐史


6处经典北齐石窟

北响堂石窟、南响堂石窟、水浴寺石窟

小南海石窟、灵泉寺石窟、北齐娄睿刻经碑

5处超精美博物馆

殷墟博物馆、曹操高陵博物馆

北朝考古博物馆、邺城考古博物馆、邺城博物馆

4处佛塔寺院遗址

修定寺塔、北齐双塔、唐代双塔、常乐寺遗址

3处考古遗址皇陵

殷墟、曹操高陵、北朝东魏北齐皇陵群

1场专业行中讲座

《走向隋唐 东魏北齐史》梳理东魏北齐史

了解北朝的融合与裂变

为后续的石窟之行打下坚实的历史背景基础




时间:1月30日-2月4日(正月初二-正月初七)

集合地:河南 安阳

解散地:河南 安阳

活动人数:8人成行,20人封团

*此行程为8-20人团,8人成团。

*大小同价,参团年龄建议18-70岁之间。

*如报名人数未满成团人数,组织方可能取消活动或增加费用,如果未成团取消活动将全额退款。

*报名人数达到上限将停止招募,如有单房差或向上浮动一人,名额有限,请尽快报名。

*报名需二次确认,请不要购买机票大交通,成团后,客服会第一时间通知已报名学友,请在客服通知成行后再购买大交通。




殷墟(世界文化遗产、国一)

@河南文物局
殷墟,中华文明的源头。

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经甲骨文及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是殷墟近百年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3000多年前商文明可触可感的呈现。

▲殷墟考古执照:中国官方审批允许的第一次科学考古凭证

博物馆展出约4000件套殷墟文物,包括青铜器、甲骨、玉石器、陶器、骨角牙器等,集中体现了灿烂辉煌的商文明。端庄厚重的司母辛大方鼎告诉我们什么是王家重器,数十套铜觚和铜爵显示了妇好生前高贵的身份和地位;“陶三通”证实了殷墟都城已有复杂的地下排水系统;“四方文物”见证了殷墟都邑的开放以及与方国诸侯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博物馆还设有“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长从何来——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前者用殷墟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藏坑出土的100余片甲骨介绍“子”为何人及其生前的重要活动,后者用高级贵族墓葬M54出土的全部文物整体阐释“长”的赫赫战功。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博物馆改变了原来按文物类型、文明要素展示的方式,采用从国史到国家再到国人的逻辑体系,辅以创新性的展览方式,以文物为根本,与最新的考古成果相结合,采用成组器物整体展示的方式,全面系统讲述商文明的内涵,展现商文明的整体面貌。


修定寺塔(国2)

修定寺塔位于水冶镇西北磊口乡清凉山村西清凉山南麓修定寺内,距安阳城西北35公里,寺废塔存,又称“唐塔”,建造艺术极其罕见,全塔遍嵌高浮雕砖。塔身从残存部分看,外壁用菱形、矩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形状的浮雕砖3775块嵌砌而成。

图案有佛像、弟子、菩萨、天王、力士、武士、侍女、飞天、伎乐、青龙、白虎、猛狮、大象、天马、巨蟒、飞雁、帷幔、花卉、彩带等72种,形象逼真生动。不同图案和造形的砖雕有89种,发掘和收集到塔基砖雕30种,共计119种。雕砖嵌砌技术有:雕砖背面制榫卯,与内壁素面砖犬牙交错,相互扣合牵拉;以雕砖的不同厚度呈榫卯,与内壁素面互相嵌砌;用铁钉、铁片支托拉牵,使之固定;塔檐采用木骨与外桃花砖榫卯相套,拉于塔顶固定。南壁开拱券门,门框额,门券左为青龙,右为白虎,两侧侍立四臂金刚。






灵泉寺石窟(国4)

灵泉寺及石窟群在安阳市区西南35公里的宝山之麓,位于安阳县善应镇南坪村南。原名宝山寺,为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武定四年(546)创建。隋开皇十一年(591)隋文帝诏寺僧灵裕法师到长安,封为国统僧官,管理全国寺院僧尼;又将宝山寺改名为灵泉寺,赐绫锦衣物,助营山寺,从此寺名大振。

唐时,这里高僧云集,著疏佛经,兴盛之极,为北方佛教圣地,规模宏大,称“河朔第一古刹”。寺院东西两山,大造石窟,山岩遍刻塔龛,是全国最大的浮雕塔林,俗称“万佛沟”,又名“小龙门”。

灵泉寺遗存的基址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皇阁,大佛殿、菩萨殿、千手千眼佛殿。僧房、寮舍连成一片。寺西北现存一对单层方形石塔,由塔基、塔身。塔顶组成,形制较小,仅有2.2米高,雕饰朴素。二塔相距4米,乃道凭法师的烧身塔,上刻“宝山寺大论师道凭法师烧身塔”塔铭和“大齐河清二年(563)三月十七日”的题记。这是我国最早的石塔。 

寺中有唐代九级方石塔一对,为密檐楼阁式,通高6米,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四角呈抛物线形,很是优美。塔身镌佛祖、弟子及护法神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塔座雕饰的乐伎,各持笛、笙、鼓、琵琶、箜篌等乐器,正在动情地演奏,由此可见盛唐灿烂文化之一斑,是研究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

由寺院向东西方向延伸的宝山沟即万佛沟,现存石窟2座,塔龛245个,佛、僧雕像数百尊,高僧铭记百余篇。位于寺东的大留圣窟,由道凭法师凿造。窟内镌汉白玉石佛3尊,躯体雄浑高大,雕琢光洁柔美,可惜头被窃去。位于寺西的大住圣窟,隋开皇九年(589)开凿。窟门雕迦毗罗和那罗延神王,身躯魁伟,顶盔贯甲,手持剑叉法器,脚踏牛羊,巍然挺立。

窟外的墙壁上遍凿佛龛及佛经。窟内雕镌释迦、弥勒等佛像近百尊窟顶呈宝相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凌空飞舞的飞天,为沉寂的洞窟增添了无限情趣。以两窟为中心,从东到西千米有余,浅龛造像密布山崖,刻于南北朝至北宋时期,历时500余年。灵泉寺万佛沟按年代编排,可看出塔式的沿革,可谓“宝山塔林”,堪称全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宝山塔林”还是古邺城地区,自北齐至唐、宋的500余年,历代高僧的陵园墓地,鉴于不少有塔铭和死者的生平传略,为一部全国不可多得的石刻高僧传记。


小南海石窟(国5)

小南海石窟位于安阳善应镇龟盖山南麓灵山古寺遗址内,距灵泉寺约5公里。小南海石窟共计包括东、西、中三窟,故称小南海三窟。这其中以中窟空间而积最大,其文化保存也最完好,雕像、绘等题材内容也最为丰富。


小南海三窟中窟大约开凿于北齐天宝年间(550-555),其开凿始于灵山寺僧方法师,后经曾任少林寺第一武僧的僧稠法师组织重修。根据文献资料与考古实物考证,小南海三窟的雕像建造等,确实受到了僧稠法师一脉佛学思想与文化的影响。


北齐双石塔(中国野外双石塔鼻祖)

北齐双石塔位于灵泉寺道凭双石塔基址西侧的台地上。是北齐河清二年(563)灵裕法师为其导师道凭营造的一对石塔。


两座石塔东西并列,在一条水平线上,均为单层石墓塔,造型大体相同,皆座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西塔用下大上小两块素面正方青石垒砌,立面呈凸字形,用两块青石雕凿而成。唯南壁开长方形拱门,门额略呈火焰尖状,门两侧雕刻半圆形倚柱,柱头雕莲瓣3枚,柱础呈莲状。


东塔整体造型和体积与西塔相同,但塔门形制和塔身花纹略有区别。南壁塔门亦为拱券状,但较两塔宽阔。门楣及门额均呈拱券形,中间刻凹槽一道。塔心室地平以下,设有放置骨灰的洞穴。全塔总高2.14米,其与道凭法师烧身塔时代一致,是为陪塔。

此塔虽貌不惊人,但却是我国古塔中最早的露天双塔,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独立石塔,堪称我国石塔之祖。这不仅对研究道凭生平及北齐邺都的佛教活动有重要参考价值。


响堂山石窟(国1)

响堂山石窟是我国现存北齐王朝所营最大的佛教石窟艺术的宝库。当时的艺术匠师们,在掌握了前人在绘画、雕塑、建筑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吸收并融汇了印度犍驼罗佛教雕塑艺术的技法,经过前期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从而创造了具有我国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的石窟雕塑艺术。


响堂山石窟包括北响堂、南响堂和小响堂三处,相距约15公里。共有石窟16座、摩崖佛龛300余个,造像4300余尊。始凿于东魏末年,完成于北齐,隋、唐、宋、明历代均有续凿。

北响堂石窟位于峰峰矿区和村镇东南的鼓山天宫峰西麓。始凿于东魏、北齐。为北齐时期著名的皇家寺院。石窟凿于半山腰处座东面西,呈南北一线排列,共有北齐窟4座,隋、唐窟各座,明窟两座。
大佛洞位于窟群北侧,俗称“北堂”。该窟为我国北朝晚期规模最大的石窟。窟门上方开明窗三个。窟内中心置塔柱,正左、右三面各凿帷幕顶大龛一个,龛内造像一佛二菩萨。坐佛高达3.5米,为响堂山最大的造像。下方佛坛雕香炉、蹲狮及十神王像。柱身顶部凿列龛16个,内置菩萨立像。柱身南面顶部凿一深2.8米的瘗穴,相传为“高欢墓”。
释迦洞位于窟群中部,俗称“中堂”。窟门外凿前廊,进深10米,宽8.8米,高6米。前廊三间四柱,柱底雕蹲狮承托,柱身八角形三道束莲,其间填刻勾连云纹、宝珠等柱顶雕火焰宝珠。中两柱间横托大型楣额,顶部雕仿木构瓦顶,其上为大型覆钵。窟门内侧拱腹平雕大叶忍冬纹,上方凿明窗。窟门两侧各雕天王立像一尊。天王像上方各开明窗一个,周边饰覆莲、火焰等纹饰。窟内正中塔形柱,正面通顶凿一帷幕大龛,内造一佛两弟子二菩萨。本尊是释迦牟尼,手施“说法式”,手印,背光为举舟形,头顶光饰同心圆形花纹。
刻经洞位于窟群南端,俗称“南堂”,窟门前置四柱三间前廊。窟檐雕仿木构瓦顶。瓦顶上方大型覆钵,覆钵顶部雕三枝火焰珠顶塔刹。窟门两侧各雕力士一尊。窟内三壁雕通壁帷幕顶大龛,内各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坛浮雕香炉神王等窟顶浮雕莲花藻井。覆钵中部凿小型洞窟一座,正壁雕释迦,多宝两佛并座,左、右两壁各雕坐佛一尊。

窟内前壁窟门两侧刻《无量义经德行品第一》,前廊内刻《维摩诘经》,窟外南西北侧岩壁刻《弥勒成佛经》《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偈文》等计六部5万余字。此外,覆钵塔刹两侧刻《大圣士号》和《十二部经名》,柱身刻《佛名经》。


北岩刻经西壁端部有北齐武平三年(572)刻摩崖《唐邕写经碑》共计900余字,为唐邕撰文书丹。记述了天统四年至武平三年(公元568--572年)鼓山石窟刻经的缘起及经过等。唐邕刻经为北朝时期仅见的具有明确纪年及书写人的刻经,为研究北朝刻经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数字响堂


南响堂石窟位于鼓山南端的纸坊村北。初为北齐天统元年(564)鲜卑勋贵高阿那肱出资凿建,有北齐窟7座,唐窟1座。


北齐窟分上下两层,现第1、5、7窟保存较好。第1窟为仿木构四柱三间殿字式,中两柱束莲盘龙,顶饰火焰珠。柱头雕斗拱承檐。窟门两侧各凿力士像龛一个,龛上方凿明窗。中心置三面通顶塔柱,柱身正面顶部浮雕佛传故事三幅;中部凿帷幕顶大龛,内造像七尊,现存一佛二弟子为北齐原刻;右壁列龛下方及前壁窟门两侧刻《华严经》部分章节。该经为北朝“地论宗”的相州南派所极力推崇的主要经典。
窟内造像大部被毁,窟门两侧力士龛内隋代改制的《滏山石窟之碑》保存完好。第五窟位于上层中部,宽、深各2米余。第七窟为千佛洞:左龛本尊为阿弥陀佛,善跏式坐于须弥座上,两赤足蹬于莲蓬之上,莲茎是从一人头(即夜叉)口中生出,十分奇特,别致,为全国各大石窟中所罕见。
该窟设计独具匠心,雕刻精美细腻。窟顶藻井的伎乐天和飞天轻盈的体态,飘扬的衣带,线条流畅、柔和,形象生动优美。伎乐天有的手弹竖箜篌,有的口吹竹笙横笛,飞天们随着那幽雅的乐曲、优美的旋律,手舞足蹈,载歌载舞;供养天双手捧钵敬献仙果,表现了《法华经譬喻品》中的所谓“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的景象。当我们置身于此窟之中,静心欣赏这些富有诗情画意,栩栩如生的浮雕艺术时,仿佛听到了古雅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看到婀娜的舞姿,嗅到了仙果的芳香,似有身临其境之感,让人留恋忘返。


水浴寺(小响堂)

石窟位于北响堂景区鼓山东坡,与北响堂石窟隔山相峙,因其规模比南、北响堂石窟小而得名。该石窟及摩崖造像呈东西走向,东西两座窟,摩崖造像两处,大小佛龛二十个。窟前坡下有宋经幢两座。西窟始凿于北齐武平4年,历经唐、宋均有续凿。
平面为方形,有中心柱,后凿甬道围绕通行。前面左右凿佛龛四壁除刻成千佛外,还刻有成排的供养人。窟楣处刻花卉,飞天。东窟凿于北宋初年,进深2.1米。高宽各2米。三面造像不设龛,正面造像5尊,东西两面各3尊。


北朝考古博物馆

北朝考古博物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2020年9月19日正式开馆,是中国唯一的一座以北朝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以邺城遗址和磁县北朝墓群为代表的北朝历史文化是魏晋以来,中国北方地区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的缩影。北朝时期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期,和南北方地区以及周边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同时开辟有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是穿越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一直通到古罗马成为古代通商贸易的典范。
该馆馆藏文物为东魏北齐出土的珍贵文物。北朝考古博物馆最具特色的展品是北朝皇陵陶俑,素有“小兵马俑”之称,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陶俑有数千件之多,造像生动活泼、种类繁多,个体普遍较小,但制作精致。
陶俑题材有人物、动物、器物等。陶俑的制作都能按照内容需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身份特征,动态微妙,表情生动。北朝考古博物馆为人们展示了1500多年前文化交汇、民族融合的北朝岁月,对探究中国北朝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北朝东魏北齐皇陵

北朝墓群位于磁县城南一带,共有大小134座古墓冢,最大的如天子冢、皇姑坟、磨盘冢、青冢等,一向被误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建国后,文物工作者经多年的科学考证,这一千古之迷终被揭开:这并非曹操疑冢,而是东魏、北齐的皇陵区。经考古发掘证实的墓分别为东魏昌乐王元诞墓,宜阳王元景植墓,司马氏太夫人墓,愍悼王妃李尼墓,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北齐高欢第九子妻茹茹公主墓和其十四子高润墓等。

1975年在挖掘位于磁县东槐树村的北齐高润墓时,首次发现了北齐壁画。经发掘,此墓为砖筑单室墓,平面呈方形,出土文物中有彩绘俑361件,墓室四壁有彩色壁画。画面构图严谨,人物栩栩如生,服饰飘逸逼真,鲜明展示了北齐时代的绘画风貌和独特风格,填补了中国绘画史的一页空白。

在位于大冢营村的东魏茹茹公主墓中,还首次发现了东魏画迹和两枚东罗马金币及外籍人形陶俑,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中外交流盛况。墓道两侧各有长达21米的彩色壁画,是东魏画迹的首次重大发现。壁画大部分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着力表现墓主人的荣贵身份,布局严谨,人物各具神态,显示出东魏壁画艺术的较强功力。


邺城博物馆

邺城博物馆采用汉代建筑风格,占地65亩,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博物馆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类珍贵文物300件(组)。重点看“民族融合、文化激荡——十六国时期邺城”、“隋唐文明之前奏——东魏北齐邺城”、“中国北方佛都——六世纪邺城佛教”。


邺城考古博物馆

中国首座佛造像专题博物馆

邺城考古博物馆位于县城金凤北大街33号,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文化交流于一体,是以佛教考古为专题的博物馆。博物馆总投资近1亿元,主体建筑面积8720平方米,高22.3米,借鉴汉代城墙及城门楼的建设理念,彰显汉代特色,古朴、庄重又富有现代气息。博物馆共建五层: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其中,一、二层为文物展陈区域,面积约2690平方米,共有四个展厅。分别为”第一展厅:邺城与佛学东渐””第二展厅:东魏邺城佛教”“第三展厅:北齐邺城佛教”。“第四展厅:邺城佛学传承”。

博物馆展陈文物300余件,展陈文物由2012年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埋藏坑出土的精美佛造像,还有核桃园佛寺遗址出土的舍利函、青釉罐、玛瑙珠、水晶珠等。同时,馆内采用雕塑、场景复原、模型以及悬浮成像等声光电高科技手段对邺城的历史文化予以了完美阐述。

2012年春节,千佛出世,铜雀飞云。大批皇家佛像在漳河河滩横空出世,一座坑内一次出土2895件,大多背屏式和单体圆雕,汉白玉材质保留有炫目的贴金、彩绘。工艺精湛、题材丰富。释迦、阿弥陀、卢舍那、多宝、药师、思惟太子、弥勒、观音、双菩萨立像,或宝相庄严,或沉思,或微笑,或澹然。身姿妙曼舞动的飞天、泰西来蹲踞的雄狮、菩提树宝相花、摩尼珠仰覆莲,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的考古发现与发掘,是中国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出土造像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研究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型艺术提供了可靠的标本。邺城造像艺术不仅包含了北魏时期受南朝士大夫风格影响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式造像,尽显飘逸潇洒之神姿,又在北齐时期接受新一轮传入的笈多造像样式创造出“曹衣出水”式薄衣贴体的新样式,身体曲线玲珑毕现。独具特色的“龙树背龛式”造像则是邺城工匠高超技艺的体现,充分利用了汉白玉石质细腻柔软的特点,开创性的镂孔透雕的呈现,是我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一大高峰。

*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历史讲坛游学
国内深度文化游学的先行者。多年以来专注连接人文专家与爱好者,深入文明腹地,走进文明现场,感受中华与世界文明的蓬勃生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