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处经典北齐石窟
北响堂石窟、南响堂石窟、水浴寺石窟
小南海石窟、灵泉寺石窟、北齐娄睿刻经碑
5处超精美博物馆
殷墟博物馆、曹操高陵博物馆
北朝考古博物馆、邺城考古博物馆、邺城博物馆
4处佛塔寺院遗址
修定寺塔、北齐双塔、唐代双塔、常乐寺遗址
3处考古遗址皇陵
殷墟、曹操高陵、北朝东魏北齐皇陵群
1场专业行中讲座
《走向隋唐 东魏北齐史》梳理东魏北齐史
了解北朝的融合与裂变
为后续的石窟之行打下坚实的历史背景基础
时间:1月30日-2月4日(正月初二-正月初七)
集合地:河南 安阳
解散地:河南 安阳
活动人数:8人成行,20人封团
*此行程为8-20人团,8人成团。
*大小同价,参团年龄建议18-70岁之间。
*如报名人数未满成团人数,组织方可能取消活动或增加费用,如果未成团取消活动将全额退款。
*报名人数达到上限将停止招募,如有单房差或向上浮动一人,名额有限,请尽快报名。
*报名需二次确认,请不要购买机票大交通,成团后,客服会第一时间通知已报名学友,请在客服通知成行后再购买大交通。
殷墟(世界文化遗产、国一)
博物馆展出约4000件套殷墟文物,包括青铜器、甲骨、玉石器、陶器、骨角牙器等,集中体现了灿烂辉煌的商文明。端庄厚重的司母辛大方鼎告诉我们什么是王家重器,数十套铜觚和铜爵显示了妇好生前高贵的身份和地位;“陶三通”证实了殷墟都城已有复杂的地下排水系统;“四方文物”见证了殷墟都邑的开放以及与方国诸侯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博物馆还设有“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长从何来——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前者用殷墟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藏坑出土的100余片甲骨介绍“子”为何人及其生前的重要活动,后者用高级贵族墓葬M54出土的全部文物整体阐释“长”的赫赫战功。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博物馆改变了原来按文物类型、文明要素展示的方式,采用从国史到国家再到国人的逻辑体系,辅以创新性的展览方式,以文物为根本,与最新的考古成果相结合,采用成组器物整体展示的方式,全面系统讲述商文明的内涵,展现商文明的整体面貌。
修定寺塔(国2)
图案有佛像、弟子、菩萨、天王、力士、武士、侍女、飞天、伎乐、青龙、白虎、猛狮、大象、天马、巨蟒、飞雁、帷幔、花卉、彩带等72种,形象逼真生动。不同图案和造形的砖雕有89种,发掘和收集到塔基砖雕30种,共计119种。雕砖嵌砌技术有:雕砖背面制榫卯,与内壁素面砖犬牙交错,相互扣合牵拉;以雕砖的不同厚度呈榫卯,与内壁素面互相嵌砌;用铁钉、铁片支托拉牵,使之固定;塔檐采用木骨与外桃花砖榫卯相套,拉于塔顶固定。南壁开拱券门,门框额,门券左为青龙,右为白虎,两侧侍立四臂金刚。
灵泉寺石窟(国4)
唐时,这里高僧云集,著疏佛经,兴盛之极,为北方佛教圣地,规模宏大,称“河朔第一古刹”。寺院东西两山,大造石窟,山岩遍刻塔龛,是全国最大的浮雕塔林,俗称“万佛沟”,又名“小龙门”。
寺中有唐代九级方石塔一对,为密檐楼阁式,通高6米,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四角呈抛物线形,很是优美。塔身镌佛祖、弟子及护法神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塔座雕饰的乐伎,各持笛、笙、鼓、琵琶、箜篌等乐器,正在动情地演奏,由此可见盛唐灿烂文化之一斑,是研究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
窟外的墙壁上遍凿佛龛及佛经。窟内雕镌释迦、弥勒等佛像近百尊窟顶呈宝相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凌空飞舞的飞天,为沉寂的洞窟增添了无限情趣。以两窟为中心,从东到西千米有余,浅龛造像密布山崖,刻于南北朝至北宋时期,历时500余年。灵泉寺万佛沟按年代编排,可看出塔式的沿革,可谓“宝山塔林”,堪称全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宝山塔林”还是古邺城地区,自北齐至唐、宋的500余年,历代高僧的陵园墓地,鉴于不少有塔铭和死者的生平传略,为一部全国不可多得的石刻高僧传记。
小南海石窟(国5)
小南海石窟位于安阳善应镇龟盖山南麓灵山古寺遗址内,距灵泉寺约5公里。小南海石窟共计包括东、西、中三窟,故称小南海三窟。这其中以中窟空间而积最大,其文化保存也最完好,雕像、绘等题材内容也最为丰富。
小南海三窟中窟大约开凿于北齐天宝年间(550-555),其开凿始于灵山寺僧方法师,后经曾任少林寺第一武僧的僧稠法师组织重修。根据文献资料与考古实物考证,小南海三窟的雕像建造等,确实受到了僧稠法师一脉佛学思想与文化的影响。
北齐双石塔位于灵泉寺道凭双石塔基址西侧的台地上。是北齐河清二年(563)灵裕法师为其导师道凭营造的一对石塔。
两座石塔东西并列,在一条水平线上,均为单层石墓塔,造型大体相同,皆座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西塔用下大上小两块素面正方青石垒砌,立面呈凸字形,用两块青石雕凿而成。唯南壁开长方形拱门,门额略呈火焰尖状,门两侧雕刻半圆形倚柱,柱头雕莲瓣3枚,柱础呈莲状。
此塔虽貌不惊人,但却是我国古塔中最早的露天双塔,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独立石塔,堪称我国石塔之祖。这不仅对研究道凭生平及北齐邺都的佛教活动有重要参考价值。
响堂山石窟(国1)
响堂山石窟包括北响堂、南响堂和小响堂三处,相距约15公里。共有石窟16座、摩崖佛龛300余个,造像4300余尊。始凿于东魏末年,完成于北齐,隋、唐、宋、明历代均有续凿。
窟内前壁窟门两侧刻《无量义经德行品第一》,前廊内刻《维摩诘经》,窟外南西北侧岩壁刻《弥勒成佛经》《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偈文》等计六部5万余字。此外,覆钵塔刹两侧刻《大圣士号》和《十二部经名》,柱身刻《佛名经》。
@数字响堂
南响堂石窟位于鼓山南端的纸坊村北。初为北齐天统元年(564)鲜卑勋贵高阿那肱出资凿建,有北齐窟7座,唐窟1座。
水浴寺(小响堂)
北朝考古博物馆
北朝东魏北齐皇陵
北朝墓群位于磁县城南一带,共有大小134座古墓冢,最大的如天子冢、皇姑坟、磨盘冢、青冢等,一向被误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建国后,文物工作者经多年的科学考证,这一千古之迷终被揭开:这并非曹操疑冢,而是东魏、北齐的皇陵区。经考古发掘证实的墓分别为东魏昌乐王元诞墓,宜阳王元景植墓,司马氏太夫人墓,愍悼王妃李尼墓,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北齐高欢第九子妻茹茹公主墓和其十四子高润墓等。
1975年在挖掘位于磁县东槐树村的北齐高润墓时,首次发现了北齐壁画。经发掘,此墓为砖筑单室墓,平面呈方形,出土文物中有彩绘俑361件,墓室四壁有彩色壁画。画面构图严谨,人物栩栩如生,服饰飘逸逼真,鲜明展示了北齐时代的绘画风貌和独特风格,填补了中国绘画史的一页空白。
在位于大冢营村的东魏茹茹公主墓中,还首次发现了东魏画迹和两枚东罗马金币及外籍人形陶俑,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中外交流盛况。墓道两侧各有长达21米的彩色壁画,是东魏画迹的首次重大发现。壁画大部分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着力表现墓主人的荣贵身份,布局严谨,人物各具神态,显示出东魏壁画艺术的较强功力。
邺城博物馆
邺城博物馆采用汉代建筑风格,占地65亩,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博物馆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类珍贵文物300件(组)。重点看“民族融合、文化激荡——十六国时期邺城”、“隋唐文明之前奏——东魏北齐邺城”、“中国北方佛都——六世纪邺城佛教”。
邺城考古博物馆
邺城考古博物馆位于县城金凤北大街33号,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文化交流于一体,是以佛教考古为专题的博物馆。博物馆总投资近1亿元,主体建筑面积8720平方米,高22.3米,借鉴汉代城墙及城门楼的建设理念,彰显汉代特色,古朴、庄重又富有现代气息。博物馆共建五层: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其中,一、二层为文物展陈区域,面积约2690平方米,共有四个展厅。分别为”第一展厅:邺城与佛学东渐””第二展厅:东魏邺城佛教”“第三展厅:北齐邺城佛教”。“第四展厅:邺城佛学传承”。
2012年春节,千佛出世,铜雀飞云。大批皇家佛像在漳河河滩横空出世,一座坑内一次出土2895件,大多背屏式和单体圆雕,汉白玉材质保留有炫目的贴金、彩绘。工艺精湛、题材丰富。释迦、阿弥陀、卢舍那、多宝、药师、思惟太子、弥勒、观音、双菩萨立像,或宝相庄严,或沉思,或微笑,或澹然。身姿妙曼舞动的飞天、泰西来蹲踞的雄狮、菩提树宝相花、摩尼珠仰覆莲,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的考古发现与发掘,是中国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出土造像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研究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型艺术提供了可靠的标本。邺城造像艺术不仅包含了北魏时期受南朝士大夫风格影响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式造像,尽显飘逸潇洒之神姿,又在北齐时期接受新一轮传入的笈多造像样式创造出“曹衣出水”式薄衣贴体的新样式,身体曲线玲珑毕现。独具特色的“龙树背龛式”造像则是邺城工匠高超技艺的体现,充分利用了汉白玉石质细腻柔软的特点,开创性的镂孔透雕的呈现,是我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一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