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关系出差到新加坡待了接近一周的时间,今天要走了,就写写在新加坡待了几天的感受。对于新加坡的景点,我基本上没怎么去,因为工作太忙抽不开身。也就去了一下在新加坡的马来西亚高级专员公署办签证,然后去了趟鱼尾狮公园,顺道去了一下老巴刹。剩下的时间都在住的地方附近,吃饭也都去附近的食阁。
上面这个图就是吃饭的地方,我住的地方比较偏,靠近马来西亚那边了。所以这个食阁并不算太大。但依然有三层,一层里面除了有吃饭的地方,还有便利店,各个银行的ATM机,主要是OCBC和UOB,面包店,肯德基等等。二层主要是理发店,屈臣氏,各种小诊所,三层主要就是一个大超市。超市我没仔细逛,但是里面的东西的价格我觉得不是特别贵。
比如打折的盒饭4-5新币就能搞定,西瓜1.5kg的,4.5新币,换算成人民币比国内贵不了太多。食阁里面的餐饮的价格大致也就在5-7新币,如果吃的好一点可能得10新币。下图是我在食阁吃的东西。这个饭大概6新币上下,下面的甜品价格2.5新币。
吃饭的价格我觉得比香港便宜一些,但是肯定比大陆贵的,不贵新加坡的收入中位数为5100新币,这个价格就真的不算贵了。
食阁这种东西在新加坡非常普遍,每个组屋片区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类似于居民区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但是我其实并不喜欢食阁这种模式,虽然里面配套很齐全。确切的说我不喜欢只有食阁的模式,实际上会让生活没有那么的方便。
新加坡的组屋里面你是找不到任何的商业迹象的,就是纯住宅,但是里面其他配套搞得还行,有篮球场,有儿童游乐设施,有放自行车的地方,而且环境搞得也非常整洁,布局也不错,至少没有什么特别拥挤的感觉。
看起来整洁的背后是牺牲了某些便利性,比如你很难在家里做饭,再比如你如果想出去买个东西需要走一段距离到食阁那里才行。其实我更喜欢深圳的那种模式,底商很发达,也有不少流动摊贩作为补充,商业综合体也是存在的,只不过里面不会说有诊所之类的。
这种商业体系是立体的,也可以做到井然有序。立体的商业更会知道怎么样满足周边居民的需求。所以你看在深圳生活,走不出几百米,附近该有的东西都会有。我出门吃个饭,理个发,拍个照片,打印个东西,300米之内就能解决。压根没必要跑到商业综合体里面找一圈。
而且因为是市场化竞争,所以多样性更加丰富,毕竟一条街上总得有些差异化才能活得下去。食阁的出现只是政府出于规划而搞出来的产物,作为补充比较合适,但是作为主流的模式,可能并不是看起来的那么便利。
之前在北京生活的时候,也是一个问题,北京由于其城市规划的目标,马路两旁的商业也几乎是没有的。所以北京的生活气息并不是很充足,生活的便利性跟上海或者深圳比也是打了折扣的,新加坡也是一样。晚上的居民区本来是很热闹的,但在新加坡的组屋,异常的安静,也看不到几个人。食阁这种模式可能真的只适合新加坡。
新加坡的环境确实是真的好,路面上很干净很整洁,没什么垃圾,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我在深圳生活的时间稍微长一点,来新加坡之后就感觉完全没有什么陌生感,毕竟植被都差不多。但是从体感舒适度上来说,新加坡确实比深圳好过太多了,尤其是早晚很舒服,一点不热。同样都是超长时间的热,但是深圳的夏天是从早到晚一直热,除了下大雨的时候还好一些。
另外在新加坡确实是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动物,尤其以鸟类居多。这些鸟也不怕人,你靠得很近它也不会飞走,该干嘛就干嘛。我还在草坪上看到了一只鸡在慢悠悠的踱步觅食,完全不知道这只鸡是从哪来的,这要搁其他地方可能早被抓回去炖汤了,在新加坡还能悠哉悠哉的活着,真的是动物的天堂。
不过当你碰到这些小动物的时候千万不要投喂,很多地方都挂着禁止投喂的标识,而且是多语版本的。上面的这个标识是哪几种语言你知道吗?分别是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英语。
新加坡作为多元化以及国际化的国家,常驻居民有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再加上英语是通用语言,所以在很多地方你都能见到四种语言的标牌。如果在CBD核心区,你可能可以见到日本人,韩国人以及来自于欧美各个国家的人。简直就是大杂烩,什么都有。
不管是小学的名字还是地铁里面都有多种语言,所以如果你只会华语来新加坡旅游或者简单生活一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当然新加坡用的主要还是英语,所以英语好来这边会生活的更舒服。
新加坡的很多细节做的也很好。我从樟宜机场入境新加坡的时候,指示标牌非常清楚,上面用5种语言标注,而且还会告诉你走多久就能到地方。
另外,新加坡的红绿灯也很有意思,跟香港一样,需要按一下过马路,也会有提示声音,甚至还标注了什么情况下你可以过马路。新加坡的过街天桥很多,但多数都会有电梯。由于新加坡经常下雨,所以很多地方都会有雨棚,所以在新加坡出行我都懒得带伞,反正下雨了随便找个雨棚躲躲雨就好了,还可以顺着雨棚接着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