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游客眼中的正定 | 正定博物馆小记:燕南古郡 京畿屏障

政务   2024-11-10 16:33   河北  

正定县博物馆地上一层,地下两层。建筑风格与对面的隆兴寺一致。

博物馆展示了正定地区的古建筑和艺术,包括北齐的造像、唐代的塑像、明代的铜像、清代的造像等,同时还展示了瓷器、青铜器、石刻艺术和民俗等。

序厅不大,没有国内博物馆常见的大厅巨幅壁画、浮雕等

序厅向左前往展厅的走廊上这两句标语很有力量。

 01
古今正定 光辉足迹

正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她踏着中华文明的脚步走来,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祖居住。域内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存,拥有7000多年的人文史、2700多年的建制史、2200多年的建县史、1600多年的建城史。

她北依恒山,南跨滹水,西抵太行,东接瀛海,为历代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自晋代至清末,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古称“燕南古郡,京畿屏障”“河朔之根本”,历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她文化璀璨,底蕴深厚。汇集了儒学、佛教、道教等众多的文化元素,集中体现了包容、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质。

她钟灵毓秀,名人辈出。南越武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元曲大家白朴,民国总理王士珍,革命先驱郝清玉.…..这些杰出人物,让正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载誉中华。

她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古建筑资源丰富,有等级品相极高的塔寺楼阁、完整的城垣形制等建筑遗存“九朝不断代”,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称,被誉为“古建艺术宝库”。

源远流长——滹沱河畔的历史遗韵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正定曾是中国北方最早被开发的地域,历经新石器时期及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变迁,在农耕、军事、文化、艺术、建筑、经济等方面,曾多次把中华文明托举到令人惊叹的新高度!

文明 亘古回响(先秦)。正定是久经耕耘的文明古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7000年前,中华民族的先祖就在这片土地上刀耕火种;5500多年前就有养蚕织丝活动;夏商时期有房(geng)氏部落在这里劳动生活;西周时期人类聚落增多;春秋时期鲜虞国在此定都。从新石器时期开始,正定地区已经成为华北平原一支强大的文化脉络,更是催生燕赵文明的宝地。

城垣肇兴 真定长乐(秦汉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年,秦置东垣县。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改东垣县为真定县。西晋时期,常山郡治所移至真定(今东古城)。352年,前燕大将慕容恪在沱河北岸建“安乐垒”(今正定城前身)。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将常山郡治所迁至“安乐垒”,此后“安乐垒”成为常山郡的政治、军事中心。

镌有“安乐垒”记载的五代残碑。这是此展厅唯一一件真实的古代历史文物,其它的都是仿品。

352年,前燕大将慕容恪率大军攻打冉闵,在滹沱河北岸建军事城堡,取名“安乐垒”,此为正定城前身。

这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个正定籍历史人物了。

【南越王赵佗】赵佗(?一前137年),今正定人。《史记·南越王列传》载:“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朝时期,受命率军平定岭南,前204年建南越国,称南越武王。赵佗主政岭南多年,屯垦拓荒,开辟新道,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贸易,引进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被誉为“岭南开发第一人”。他推行“和辑百越”的施政理念,积极推广中原汉文化,构建起汉越民族一家亲的和谐社会,被尊为岭南人文始祖。他以华夏一统和民族团结大业为要,接受汉朝皇帝册封,为国家统一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主席称之为“南下干部第一人”。

【汉顺平侯赵云】赵云(?一229年),字子龙,今正定人,蜀汉名将,素有“常胜将军”之称。建兴六年(228年),赵云随诸葛亮驻守汉中,次年病故,后谥顺平侯。赵云为臣忠、为将勇、为官仁、为人义,被后世誉为“忠勇仁义”的完美化身。毛泽东主席曾说:“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

河朔雄镇 军政要隘(隋唐五代)。隋末唐初,战争频繁,恒州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滞碍。唐开元十四年(726年),于恒阳城(今正定县东权城)置恒阳军,真定的军事地位进一步提升。宝应元年(762年),于恒州置成德军,治真定,成为当时政权最稳定的藩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凸显,城市功能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与卢龙、魏博并称河朔三镇。

正定历史建筑从隋朝开始,“九朝不断代”,形成了国内较为罕见的珍贵古建筑群,素以“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著称。这些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可观,特别是开元寺须弥塔、临济寺澄灵塔、天宁寺凌霄塔、广惠寺华塔,造型奇特、建筑精美,具有极高的建筑学、美学价值,被梁思成先生誉为“古建艺术宝库”。

临济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原址位于正定城东南的临济村,原名临济院。唐咸通元年(860年),太尉墨君和仰慕临济宗风,将城内的宅院舍出建为寺院,并以临济为额,迎请临济院义玄禅师前来住持。寺内澄灵塔是义玄禅师的衣钵塔,古塔造型稳重、清秀挺拔,梁思成先生赞誉为“塔中上品”,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惠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年)。寺内华塔雕饰华美、布局独特,堪为塔苑一绝,被梁思成先生赞誉为“海内孤例”。华塔是金刚宝座塔和花塔巧妙结合的结晶,古代建筑史学专家张驭寰认为正定华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刚宝座塔。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塞北江南 繁丽贵城(宋金元)。宋金元时期,真定作为河北西路、真定府、真定县治所,城市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府城周围三十里,居民繁庶,佛宫禅刹掩映于花竹流水之间,世云“塞北江南’。”辖域内百工兴旺,商贸发达,民谚有誉“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北宋史学家宋祁有“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镇(镇州,今正定)、定”的论断。元代的正定城堪称元朝的腹心之地,是仅次于元大都的国际大都会。《河朔访古记》载:“豪商大贾并集于此,大抵真定极为繁丽者。”马可·波罗曾发出“哈寒府(真定府)是贵城”的赞叹。

正定是中国元曲(元杂剧)创生地之一,在元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群在南北动荡中饱经丧乱的文人墨客,受当时手握真定军政大权的河北兵马都元帅、五路万户史天泽的护佑,在这里挥毫创作,并涌现出了白朴、尚仲贤、李文蔚、以及戴善甫、侯正卿、汪泽民、史樟等一大批声誉昭然的真定籍元曲作家,形成早于元大都的元杂剧中心,创造了中国文学艺术的一个高峰,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物华民安 畿辅重地(明清)。随着明朝定都北京,于真定设“一府两卫”,使这里成为畿辅重地。清顺治元年(1644年),改真定卫为署镇公署,俗称镇台衙门,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顺治十七年(1660年),直隶巡抚从大名移驻真定,真定一度成为直隶省会。雍正元年(1723年),改真定(府、县)为正定(府、县)。

观众在看府城拓修演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都御史陆矩、御史陈金为加强真定城的防御,重新修筑真定城,疏浚护城河。重修后真定城周长24华里,瓮城面积12282平方米。明隆庆年间,真定知县顾绶购砖石,在城墙夯土外加砌一层灰砖,以作加固;后任知县周应中申请府库银6万余两续建,至万历四年(1576年)竣工。从此,真定土城变成砖城,城外护城河宽十余丈,深可二丈,设四门:东曰迎旭、西曰镇远、南曰长乐、北日永安。

明清经济繁庶的真定

展厅一角

1933年11月,梁思成携妻子林徽因第二次到正定考察古代建筑,查校上次所绘图稿,补充测绘其他古建筑。完成了《正定调查纪略》。图为林微因在正定开元寺钟楼、阳和楼关帝庙正殿、《正定调查纪略》书录。

黎明曙光——红色沃土的不朽丰碑(1911—1949)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正定党组织的诞生与发展,使这里的革命烽火渐成燎原之势,为正定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1921年秋,共产党员康景星到达正定,秘密开展工人运动,取得“八月罢工”的胜利后,参与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为正定党组织的创建作了思想准备。

正定党组织诞生

【高平地道战】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晋察冀边区号召敌占区人民开展挖地道活动。高平村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科学地、创造性地开挖地道百余里,形成户户相通,干支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抗战的地下堡垒。高平民兵群众以地道为依托,粉碎日军多次合围、进攻,这不仅在民兵斗争史上,而且在中国甚至在世界军事史上都写下了光辉一页,高平村地道战是晋察冀边区乃至华北平原抗日烽烟中一座永恒的丰碑。高平村是电影《地道战》的原型村。

地道战沙盘模型声光电演示

解放正定群雕

1947年4月11日至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野战军二、三纵队第一次解放正定,生俘国民党第三军第七十师少将副师长、国民党正定党部书记周福林,国民党县长李禹铭等一万余人。1947年8月24日,晋察冀野战军四纵队再克正定。四纵队首长亲自指挥,全歼守敌,正定二次获得解放。1947年10月26日,正定县地方武装打退乘机占领正定的国民党第二军一部和正定、柏乡等县还乡队,正定获得第三次解放。

正定解放和正太战役的重大军事意义在于,切断了太原和石家庄两地之敌的联系,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孤立了石家庄守敌,使晋察冀和晋冀豫解放区从此开始联成一片,有力地策应了陕北战场,也使晋察冀军区部队在战场上第一次赢得了主动权,为整个华北解放区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后方基地。攻克正定之战,创造出攻坚战斗的辉煌战果,是解放石家庄的成功试验和实战演习。解放坚固设防的古城正定为日后解放同样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石家庄积累了宝贵经验。

1948年春,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大批建设干部,党中央和华北局决定,原属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与原属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作为解放较早的县城—正定,承担起建设华北大学这一历史重任。华北大学在正定办学不到两年时间,培养了近两万名干部,为中国高等教育及其他建设事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被誉为“解放区最高学府”,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摇篮。

华北大学校徽

华北大学毕业证书

崭新征程——奋发图强的历史新纪元(1949—198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定人民当家做主,革命政权得到巩固,克服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征程。

1954年正定成立互助合作组的相关报道

正定县岸下村人黄丑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特等功,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02
境生像外

佛教造像是佛教流行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正定馆藏文物的重要类别之一。自北魏至明清,有众多佛教艺术珍品遗留于世。石刻造像凝重质朴,铜雕佛像精美华贵。每一尊佛像都由工匠精心制成,被赋予了独特的中国化审美意蕴。他们娴雅自若、沉静而智慧的面庞引人无限遐思,仿佛构建了一个超乎于万物形表之外的意境。

【石造像】正定馆藏的石刻造像集中在北朝时期,均为汉白玉质地,根据雕琢技法和时代风格,应当出自毗邻正定的石雕之乡曲阳。

菩萨立式石造像(北齐) “太平真君元年”石造像(北魏)

【菩萨像】菩萨,意为“觉有情”“道心众生”等。早期菩萨像为印度贵族青年太子形象,后来佛教中把“上求菩提、下化众生”者都称为菩萨,其形象也随之丰富起来。菩萨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比例,通常被塑造成亲切而庄严的形象,整体上给人慈祥、优雅、宁静之感。从服饰装扮上看,菩萨造像以宝冠天衣、璎珞遍身为典型特征。东魏后期至隋代河北中部地区菩萨信仰盛行,造像增多。

“天保元年”菩萨立式石造像(北齐) 刻铭菩萨立式石造像(东魏)

菩萨立式石造像(北朝) 立式石造像

【思惟菩萨像】思惟菩萨有特定造型,流行于河北中部地区。其衣冠为菩萨装束,姿势多为半助思惟状,即一足下垂,一腿置于另一腿膝上,上肢以手指或掌支托面颊,面部表情或沉思或含笑不发,特别生动形象。

“武定六年”彩绘思惟菩萨石造像(东魏) “武平四年”双思惟菩萨石造像(北齐)

“天保二年比丘智圆”等造彩绘描金思惟营萨石造像(北齐) “武定七年”菩萨立式石造像(东魏)

力士像

白石罗汉坐像(宋)

【金铜造像】金铜造像外观炫亮夺目,体量小巧便携,流行时间较长。正定馆藏金铜造像,集中在北朝、隋代和明、清两个时期。这两批造像在体量、外观及艺术风格上有较大区别,我们可从中观察到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流变的轨迹。

左:“开皇八年赵爱造”观音铜鎏金立式像(隋)。观音头戴宝冠,面颊丰长秀逸,头后作圆形花瓣纹头光,上身着圆领窄袖衫,内着僧祇支,帔帛自肩向两侧下垂至肘部绕臂下飘垂,左臂下垂之手握帔帛一端。右臂上屈,手执长柄莲蕾。腰束带,下身着裙,跌足立于双重圆台上。四足座阴刻铭文:“开皇八年正月廿一日赵爱敬造观音像一躯”。

右:“胡市迁造”鎏金双佛铜造像(北魏)。为释迦、多宝佛并坐像。双佛造型、服饰基本相同,头梳高髻,面庞方硕,两手施无畏、与愿印。身着宽袖袈裟,下摆做羊肠式垂于须弥座下部,内着僧祇支,端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背光顶部作一尖形龛楣,两侧和中间饰流苏,背光和龛楣满刻火焰纹。鎏金较厚,显得富丽精致。

左:鎏金十一面立式观音铜造像(清),观音头戴花冠,冠前作花,花心有一小孔,原似镶嵌珠宝之用。脸庞修长,颈戴桃形项饰,右臂执长柄莲蕾,左臂下垂握帷帛一端。腕带钏,腰系带,下身着裙,身后有火焰纹背光和圆形头光。背面亦雕一尊立式观世音像。四足座上铭文为:“太和十二年九月廿三日零(灵)寿县韩周陀造此像一区有使亡者上生天上直到佛所愿上从心所求如意故记之”。。1992年日本友人赤井信夫、赤井喜代子夫妇,专程从日本大阪来到中国河北,将此造像归还于正定隆兴寺。此像是1937年赤井喜代子之父下谷兴一从正定隆兴寺纯三方丈处所得。下谷兴一曾参加侵华战争,并为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而倍感内疚。在病故前特将此像交给喜代子之母,嘱其想办法送还原处,但因故一直未能如愿。喜代子之母去世前,又将菩萨像交给女儿喜代子。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赤井喜代子夫妇从报纸上得知长野县和石家庄市结成了友好城市,几经周折,才将此像于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送回正定县文物保管所。

右:“太和十二年”鎏金带背光双面立式铜佛像(北魏)

左:“正光六年李阿敬造”鎏金释迦多宝佛铜造像(北魏)

右:“天平二(年)”多宝佛铜坐像(东魏)

“仁寿元年”鎏金双佛像(隋)

“开皇七年李休造”菩萨铜立像

左:漆金坐式阿弥陀佛铜像(明)

右:漆金坐式释迦摩尼佛铜像(明)

坐式铜佛像(明)

持法器坐式铜佛像(明)

泥金坐式观音铜像(明)

骑吼观音铜像(明)

鎏金坐式铜佛像(清)

托宝珠观音铜坐像(清)


 03
瓷韵华章——陶瓷艺术展

正定自古便是冀中南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商业活动繁盛。馆藏瓷器中既有周边窑场出产的典型北方系瓷器,也有经商贸活动流传来的南方窑场的产品。1964年,故宫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馆以及中国历史博物馆调拨来一批瓷器,进一步丰富了馆藏瓷器。这些瓷器不但制作精美、悦人心目,而且还为研究正定乃至华北地区的经济、文化、手工业等发展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青瓷】是施青釉瓷器的统称。主要以铁为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助熔剂,烧成后釉色多为青色,有的青中泛黄、或泛灰、绿。北魏中晚期,北方青瓷在南方青瓷烧制技术的影响下产生。至北齐晚期,北方青瓷胎色灰白、釉色浅淡,品质上乘者可与南方青瓷媲美。正定馆藏青瓷分属南北两个系统,北方青瓷的年代普遍较早,釉色多泛黄,南方青瓷多为明代龙泉窑产品,釉色青绿。

青釉双系盘口瓷壶(东晋)、青釉双耳瓷罐(隋)

龙泉窑刻缠枝花纹瓷碗(明)。

万历青釉刻缠枝花卉纹瓷罐(明)

【白瓷】烧造白瓷,需将胎和釉中的含铁量控制在1%以下,减少铁元素对呈色的干扰,方可成功。南北朝时期,白瓷出现在冀南豫北一帶,至隋代烧造成熟。根据烧制工艺和外观的不同,白瓷可以分为白胎白釉、白色化妆土外施透明釉和用白釉遮盖原胎色呈白色的三种类型。白瓷的烧制成功,为后世各类精细白瓷和彩瓷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工艺基础,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正定馆藏瓷器以白瓷数量最多,年代多属唐、宋两朝,器型包括日用容器、陈设物品等。

左:白釉点褐彩瓷执壶(唐)。右:白釉塔式瓷罐(五代)。瓷罐略似塔型,上部是棱锥形钮盖,下部器身作罐形。器身肩部饰凹弦纹两道,腹部仰视凸出莲瓣,莲瓣之间的腹壁上饰以莲花纹,优美别致。

定窑白釉花口瓷盘(唐)。胎体较薄,口沿为花瓣形。白胎坚硬细腻,釉质洁白透亮,是晚唐的瓷器精品。

定窑白釉刻莲瓣纹瓷罐(宋)。釉色莹润,形体丰满、稳重、纹饰素雅。颈部饰两圈凹弦纹,肩、腹刻俯仰莲瓣纹,期间以一周凹弦纹相隔。

左:邢窑结带柄执壶(唐)。执壶是唐代出现的器型,正式名称为注子,最初可能是一种酒具或茶具,原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鸡头壶。此壶胎骨白而坚细,釉色白润闪青,管状短流置于肩部,与流相对应的另一边肩颈之间安结带柄,上附如意头带形装饰。

右:黄釉刻席纹剪纸贴花双系执壶(唐)。壶造型圆润饱满,管状短流置于肩部,与流对应的另一侧贴复式曲柄,柄上端与口平齐。流与柄中间位置分别堆塑一复式系。壶的胎体厚重,质密坚细,颈部和流上刻划弦纹,流正下方剔菱形四出对称剪纸花图案,图案处釉呈浅褐色。

上:定窑白釉别花荷莲鹿雁纹瓷罐(宋)。器表布满纹饰,工艺精美繁复。外壁胎上先施化妆土,剔花装饰后,施透明釉,呈褐花白地的艺术效果。肩部为菊瓣纹,腹部有一枝长满花、叶、莲蓬的莲枝上下缠绕贯穿,用对称两朵盛开的莲花分为两组相同的图案。画面为梅花鹿立于莲枝中,昂视前上方展翅的飞雁,鹿后有一只曲颈向上的雁卧于展开的莲叶中,腹下至底沿处饰蕉叶纹。

左下:白釉柳斗纹提篮(宋)。右下:白釉瓷铃(宋)。铃铛近似圆形,中空,内装小瓷丸,摇动时可发出声响。顶部为半环钮,另一端开长豁口,豁口两端各饰一乳钉,肩部饰二周凹弦纹。

【白釉黑褐彩瓷】是以氧化铁或含铁量较高的斑花石作为颜料,在白色瓷胎上绘画,经高温烧成的黑褐彩瓷器。它将中国画艺术与制瓷工艺有机结合在一起,富有笔情墨趣。瓷器纹饰题材多种多样,动物、植物、人物、诗词、歌赋、民谣、俚曲皆可入画,黑白两色强烈对比,具有浓郁醇厚的民间色彩。宋末金初,白釉黑褐彩瓷器由河北磁县观台窑首创,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形成庞大的磁州窑系。正定馆藏白釉黑褐彩瓷器以瓷枕和陈设摆件类器物居多,黑花纹饰挥洒恣意、明快活泼,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磁州窑白釉黑彩芦雁纹瓷枕(宋)。平面略呈八角形,枕面前低后高,中间微凹,四边略翘起。枕面釉下画粗、细两道黑彩边框,框内绘黑彩芦雁纹饰,枕底有阳文楷书“张大家枕”标记,标记两头有花样纹饰。

白釉褐彩瓷鸡。宋代儿童玩具。胎质坚硬细致,釉色乳白,釉层较厚。整体作站立的母鸡形象,体态匀称,昂首前视,腿部呈上收下稍大的圆柱状,底内凹,背上有一圆形放气孔。鸡的冠、鼻、嘴、眼、羽毛,腿足均以褐彩描绘,虽勾画简单,但不失立体惑,为宋代磁州窑系产品。

白釉褐彩童子提梁桶(宋)。主体部分为仿木质水桶,有箍三道,周围有凸起的竖纹。桶侧作一童子,呈抱桶状。童子梳双髻,披云肩,腰系带,双腿叉开下蹲,手脚戴镯,眉、眼、嘴、髻、云肩、镯均施黑彩。整体造型赋有意趣。

左:磁州窑白釉褐彩折枝花纹香筒(明)

中:磁州窑白釉黑彩送子观音(明)

右:白釉黑花四系瓷瓶(元)

【青花瓷】是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属于高温釉下彩。用钻料在白瓷素坯上描绘纹饰,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青花瓷出现在唐代,元代烧制技术成熟。这种白地蓝花的瓷器典雅清丽,广受欢迎。青花瓷曾先后于元末明初、永乐宣德和明末清初经历了三次发展高峰,有众多绝美精品留存至今。正定馆藏大量明清青花瓷,品种多样,装饰纹样题材丰富,绘制笔法各有千秋,极具观赏价值。

青花瓜棱瓷罐(明)。瓷罐通体作瓜棱形,外壁青花颜色艳丽,构图严.谨,内容极其丰富:颈饰三朵折枝花,肩上垂饰三角形纹,腹部饰岁寒三友图,用松、竹、梅组成主体纹饰,以飞鸟、花草纹填充空白,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

青花绘婴戏图瓷碗(明)。青花颜色浅淡,碗内底和外壁均以青花绘婴戏图,内底为双舞图,两名儿童并排站立作舞蹈状;外壁共绘七婴,动作姿势各不相同,童趣盎然。

【彩瓷】即带彩绘装饰的瓷器,主要有釉上彩、釉下彩两大类。明清两代彩瓷工艺发展迅速,斗彩、五彩、珐琅彩、粉彩等彩绘瓷器新品种不断涌现。斗彩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相结合的彩瓷工艺。五彩瓷器成熟于明代明宣德年间,色彩以红、绿、黄、蓝、紫色多见,通常每一件作品并不一定五色俱全。珐琅彩创烧于康熙晚期,是将铜胎上画珐琅的工艺应用到瓷胎上,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瓷器装饰艺术。粉彩则始于康熙晚年,也称软彩,因颜色淡雅而得名。

左:弄红釉玉壶春瓷瓶(清),壶口为喇叭状,腹部下垂,整体呈流线型。壶为白胎,器物外壁至圈足外壁满施霁红釉,釉呈色均匀,失透深沉,应为官窑产品。

右:“大清光绪年制”款珊瑚釉描金龙风纹赏瓶

左:道光窑变洗口瓷瓶。

右:蓝釉贯耳方形瓷瓶(清)


 04
遗址拾零——正定地下遗址考古成果展

正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地下遗迹丰赡。境内发现的南杨庄遗址、西洋村遗址、小客遗址等,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西周时期,白狄族人在这里建立了鲜虞国,定都新市(今新城铺镇)。战国时期,中山国在此置东垣邑(今石家庄市东古城),后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自晋代至清末,正定一直是郡、州、路、府之治所,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且一度发展成为辐射全国的畿辅重镇。千年的历史长河流淌而过,昔日正定的辉煌之景,可以从众多地下遗迹和遗物中窥见一斑。

陶蚕蛹。遗址中出土的这件陶蚕蛹长2厘米,高、宽均为0.8厘米,泥质黄陶,形似枣核,两端圆钝。胸腹间刻有缝线纹八周,特别是腹中部有一周明显的横缝线,蚕蛹胸腹部之间的横走缝线,说明当时工匠是对照实物塑制的。经鉴定,此为家蚕蚕蛹的模型,其出土为研究中国早期育蚕业提供了新资料。

左:彩绘侍从女陶俑(东魏)

中:彩绘侍从文俑(东魏)

右:彩绘侍从立式陶俑(东魏)

彩绘武上陶俑头(北齐)

天威军官瓶(北宋)

黄釉席纹执壶(唐)

红陶殿宇(金代)

1982年新城铺农民在北城岗取士付,共发现八件青铜器,据了解其中七件出土于一个土坑竖穴墓内,且均放置在墓主人头部和腰部两侧。这批青铜器中除一件带铭解,其余的器体均较为轻薄,制作简陋,没有使用痕迹,应当是为随葬而特意制作的。多件器物上的铭文均包含两个羊字符号。结合当时遗址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推测墓主人可能为一个畜牧业奴隶主。


 05
岭南开发第一人——赵佗与南越国文物展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早期盛世,也为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大一统”的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世代相传,英雄事迹不绝于书。

赵佗,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秦朝末年,中原战火如茶,秦将赵佗为维护岭南社会稳定,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后接受汉朝册封为南越王。南越国历5世93年,公元前111年为汉所灭。作为秦汉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地区在南越国时期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实现了空前繁荣。

【史载赵佗】故佗之立国,反以《史记》《汉书》犹为粗具始末。

固不若南汉之错见他书,荟萃牵引尚可他足一编也。—(清梁廷楠《南越五主传》

南越国是秦将赵在岭南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公元前203年建立,公元前111年为汉武帝所灭,共历5世93年。《史记》《汉书》均为南越立传,从汉王朝的视角记载了赵佗的事迹与功绩以及南越国的建立始末、政治谱系、周边关系等,勾勒出百年南越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基本面貌。

左:陶罐,西汉南越国时期(公元前203年~前111年)

右:方格纹陶罐,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

三足陶盒。广州南越文王墓出土

八棱形石柱。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南越国宫苑的人工水景以石料为主要材质,石池池壁和曲流石渠渠底采用不规则砂岩石板拼砌,呈现出如同瓷器“开片”的纹理,在西方出现更早;石池中竖立有方形叠石柱,做法在古代地中海沿岸地区和两河流域多见;八棱石柱则见于时值伽王朝时期的印度。这些都是南越宫苑外来建筑意象的表现。

釉陶罐(东汉),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

莲花纹瓦当。南朝(420年~589年)

青釉点褐彩四耳罐。晋代(266年~420年)

空心砖熊饰踏跺。西汉南越国时期(公元前203年~前111年)。踏跺是宫殿台阶的建筑构件。整体用宽大的空心砖砌成。类似的踏跺在秦汉建筑遗址常有发现,但两端饰熊纹的仅见于南越国。踏跺的侧面模印精美的熊纹图案,熊纹主体为熊头部图案,熊两眼正视前方,炯炯有神,威武有力,既憨态可掬,又威猛雄悍。

带钉筒瓦。西汉南越国时期(公元前203年~前111年)

带釉带钉板瓦。南越国建筑材料的部分砖、瓦表面施釉。经检测,这些带釉砖、瓦的钠钾含量较高,是西汉时期首次发现的碱釉。其成分与当时我国常见的釉不同,与西方的钠钾碱釉接近,可能是海上丝绸之路技术交流的结果。

带钉板瓦。古代级别较高的建筑多用简瓦和板瓦相间的方式铺设屋顶。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瓦片中,有部分带钉瓦。这些钉主要分为两种,短小且置于瓦片内侧的,主要起固定瓦片作用;尖长且置于瓦片外侧的,既可能用于防盗,也可能用于防止鸟类起飞时蹬坏瓦片。

带筒“万岁”文字瓦当。瓦当因其丰富的纹饰而最具观赏性,同时折射出南越国时期的艺术特征和文化风尚。“万岁”瓦当当面直径普遍在15厘米以上,体形较大,并模印篆书的“万岁”二字,属于秦汉文字瓦当的一种。

陶瓿。广州南越文王墓出土

陶鼎

银匜。在古代,金银是具有异域色彩的材料,金银器皿的制作和使用也并非本土传统,而是埃及、巴比伦、亚美尼亚、希腊、波斯等地流行的器类。这件银匜为直口,长方形体,一侧中部有流。匜流部背面有四道细线纹,细线间刻有如同发丝状铭文数字,可辨识者仅一“金”字。

展厅内景

展厅墙上图案原来是透雕龙凤纹重环王佩(西汉南越国时期)广州南越文王墓出土。

玉剑饰。一套完整的玉剑饰由剑首、剑格、剑璲、剑珌组成。装饰有玉饰的玉具剑是持有者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南越文王墓出土的玉剑饰上多有朱砂的痕迹。在周秦两汉的炼丹术中,朱砂是非常重要的矿物质之一。东晋葛洪总结各种能养生、成仙的神药时说:仙药之上者为丹砂,其次为黄金。由此可见,丹砂在养生之术中的重要地位。

滑石猪。圆雕,猪四蹄蜷伏,两耳斜上竖起。线刻双目。吻部刻出2个小圆鼻孔。前蹄用浅浮雕,线雕刻出后届之蹄足;后蹄则向前伸。全器造型简练古朴,刻工严谨。

玻璃牌饰。这件玻璃牌饰镶嵌在长方形鎏金铜框内,总体造型模仿北方草原文化的青铜牌饰。经检测,玻璃成分为铅钡玻璃系统,应是中国自制的。

鱼形陶响器。这件陶响器用泥捏为两片合成空心鱼形烧成,火候较高,胎质坚硬,内装砂砾,摇动发出响声,可能是舞蹈击拍用的“砂镣”。鱼身两面划有鱼眼、嘴和鳃盖,体上戳印鱼鳞。

熊形节约。半球形,球面铸一熊,突出熊首及四爪的轮廓,作咬啮状。

南越文王墓主棺室“足箱”内出土了139块陶璧。它们围绕银盒,分成4摞放置。其下还垫压了2块玉璧。棺椁内放置的大量陶壁,应是仿玉璧的明器。

 06
正定县民间收藏展

正定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自北魏至清末1500多年间,是郡、州、路、府治所。底蕴深厚的滤沱河文化,孕育了三国名将赵云、元代戏曲作家白朴、明末文学家梁清标等一大批历史名人。世世代代的正定人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无数奇迹,留下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存。

明代一云头龙吞鬼头刀

清代一铜装措龙纹腰刀

清代一铜装腰刀清代一鲛鱼皮鞘长剑

明代一鎏金瑞兽刀装腰刀

明代一活眼龙吞双铁锏

明代一万历款竹节双铁鞭

 07
圃园石记——正定石刻艺术展

正定古城,亘古绵长,人文璀璨,石质遗物点缀其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正定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正定石刻艺术表现形式丰富,有石碑、墓志、塔铭、石质建筑构件等,为我们描绘出古代正定的独特艺术风貌!

左:圣主本命长生祝延碑·元。圣主本命长生祝延碑,刻立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王思廉撰文,赵孟順书丹并篆额。此碑现立于正定隆兴寺转轮藏后的北侧,碑为青石质,首身一石,高1.53米,宽0.80米,厚0.22米,立于长方形座上。首作笏形,碑额阴刻篆书“圣主本命长生祝延碑”3行9字,额两侧线刻云龙纹。碑身以卷草纹作边饰,碑文阴刻楷书19行,满行34字,共396字。碑下半截剥蚀较严重,但尚可识读。

右:重修大隆兴寺转轮藏记碑·清。重修大隆兴寺转轮藏记碑,位于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内,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刻立。梁清远撰文,海昇刻石。碑身高2.43米,宽0.92米。碑文主要记述了顺治十三年(1656年)知真定府事佟彭年重修转轮藏阁,寺僧海昇、寂乾等人劝募、官员捐俸以助之事。

元龙兴寺东律院洪辩大师德公舍利塔铭。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龙兴寺东律院洪辩大师德公舍利塔铭刻石为元代早期之物,是研究隆兴寺的建置沿革和历代名僧的重要实物资料。此塔铭为白石质,高46厘米,宽43厘米,厚11厘米,正面磨光,余皆毛面。正面周边刻二方连续链状纹,内镌铭文。铭文分横、纵两种格式书写,均系楷书,其间隔纹饰与周边同。上部横书“龙兴寺东律院”6字。其下纵书大字4行,每行5字;后面落款为小字4行,每行字数不等。

展厅内景

 08
正定名人

南越王赵佗

赵云

【出生正定一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农历八月二十九日出生在正定高平村,其父范墉时任北道重镇(即真定府)成德军节度掌书记,其母谢氏为高平村人。

范仲淹在为其胞兄范仲温所撰写的《范府君(仲温)墓志铭》中写道:“考讳某,归皇朝,历真定府,武信军掌书记。”证实范仲淹之父曾任真定府掌书记。范仲淹好友韩琦到真定府为官,刚到正定,范仲淹就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真定名藩,生身在彼。”明确说明自己出生在正定。

【国子博士一房晖远】(公元约531-602年),字崇儒,恒山真定人(今河北省正定),隋经学家、学官。房晖远世传儒学,幼有志行,精通《三礼》《春秋左传》《诗经》《尚书》《周易》。他以教授儒学经典为业,远方负笈前来的学生,动以千计。

北齐南阳王绰为定州刺史,闻其名,召为博士。北周武帝平齐,遍访儒士,晖远最先被召,授小学下士。杨坚称帝,任晖远为太常博士,后经吏部尚书韦世康举荐,迁太学博士,后又任国子博士。终生以讲授儒经为务,对促进经学的统一颇有影响。

【常山太守一颜杲卿】(公元690-756年),字昕,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文儒世家,与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同五世祖,是颜真卿的堂兄,官至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

颜杲卿初任范阳户曹参军,后为营田判官。天宝十四年(755年)任常山(今正定)太守。安禄山叛乱,颜杲卿应堂弟平原太守颜真卿之约,联合起兵断叛军后路。颜杲卿假传安禄山命令,召在土门驻守的安禄山假子李钦凑议事。李钦凑赶到常山后,颜杲卿将李钦凑及其部将全部杀死。随后,颜杲卿抓获了安禄山部将高邈、何千年。颜杲卿传文告河北郡县,声称王师30万即出土门,当时正围困饶阳的叛将张献城闻讯弃甲而逃,官兵士气大振。天宝十五年(756年),史思明攻破常山,颜杲卿被俘,誓死不降。乾元元年(758年)谥忠节,赐太子太保。

【临济宗创始人—义玄】(?一公元866年),俗姓邢,曹州南华县(今山东东明县)人,佛教临济宗创始人,六祖慧能禅师的第五代。曾师洪州黄檗(bo)山希运禅师。得悟后,与希运禅师研讨佛法二十余年。后离开黄檗,四处游历。

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一说,会昌法难(公元845年)前后,义玄行脚至镇州(今正定),驻锡城外临济院,大扬临济棒喝之风。

唐咸通元年(公元860年),时逢唐王师征剿成德军之乱,义玄欲离去,成德军太尉墨君和将城内一处家院舍宅为寺(即今址),仍以“临济”为额,迎义玄入居。

义玄先后在临济院和临济寺广接徒众,阐扬禅宗宗旨和临济宗风,主张佛在自身,莫向外驰求的禅法思想。

他的禅风以“单刀直入、机锋峻烈”著称,故前来求法问道者摩肩接踵,门庭繁荣,成为禅宗中一大宗派,后世即以寺名,渭之“临济宗”,临济寺为临济宗祖庭。

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义玄在大名府兴化寺圆。其子弟分别在大名府城西北隅,真定府城东南隅,各建一塔。唐懿宗赐谥“慧照禅师”,塔皆名“澄灵”。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公元922-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唐幽州主帅赵德钧连年用兵,幼随父举家南徙常山,及长成,娶镇阳(今正定)豪族魏氏女为妻。后徙居洛阳。赵普是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一生之中三次拜相。

太宗时,赵普常对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故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称。

【“补土派”创始人—李杲】(公元1180-1251年),字明之,真定(今正定)人,晚号东垣老人,亦称李东垣。金末元初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20岁时,其母病,误于庸医,遂立志学医,师从易州张元素。李杲深入研究《内经》、《难经》理论,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创立了“脾胃论”和“内经说”。他善用补脾胃之法,人们称其为“补土派”创始人,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其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用药法象》等。

【收复真定一史天泽】(公元1202-1275年),字润甫。元朝初期名将,后官至中书右丞相,是元朝最早的汉人丞相。

史天泽9岁时随父史秉直归降蒙古,后随长兄史天倪落籍真定。蒙古太祖二十年(1225年),金将帅武仙用计杀害史天倪,割据真定。成吉思汗遂命史天泽代替其兄都元帅职,在诸路军的支援下,南下收复了真定。在蒙古将领要屠真定城时,史天泽力劝,使百姓免于杀身之祸。

在蒙古灭金和南宋的战争中,史天泽率兵征战,屡立战功。不仅如此,史天泽还善于文治,在战争连年、政烦赋重的年代,行保境安民、仁和宽大的政策,倾力减轻百姓负担,维护境内安宁,王若虚、张德辉、元好问等大批文人学士慕名归依,对真定的发展和繁盛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元史》给予很高的评价:“(其)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不怨,人以比于郭子仪、曹彬。”

【元曲四大家之——白朴】(公元1226一约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山西陕洲(今山西河曲县)。白朴七岁时,蒙古兵攻陷金朝首都汴京,一家失散,后跟随其父好友元好问辗转来到真定,遂入籍。白朴终身不仕,主要从事元曲杂剧创作,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作杂剧16种,今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元代名臣、史学家—苏天爵】(公元1294-1352年),字伯修,人称滋溪先生。元代文学家、史学家、理学家,真定(今正定)人,有“苏青天”“元代包公”之美誉。

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苏天爵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他重视立法,认为“法者天下之公,所以辅乎治也,律者历代之典,所以行乎法也”,建议制定和重修元朝部分的法律,最终达到“民知所避,吏有所守刑政肃清,治化熙洽矣”的目的。在用刑方面,主张以宽仁为本。《元史一—苏天爵传》记:“兴利除弊783事,纠劾贪官949人”,“都人有包、韩之誉”。

苏天爵曾前后三度任职史官,参与实录修撰,主要著作有:《国朝文类》、《诗稿》7卷、《史稿》30卷、《松厅章疏》5卷,《春风亭笔记》2卷,以及《黄河原委》、《辽金纪年》、《滋溪文稿》等,为后世元史研究留下了重要的资料。

【勤政为民的县令—周应中】生卒年不详,字宁宇,浙江会稽人,万历元年(1573年)任真定(今河北正定)知县。任职期间,勤政务实,造福一方。他将正定的原土城墙改建为砖城;主修了第一部《真定县志》;精心主持修筑滹沱河大堤,并对正定城区内外的很多泉眼水系疏通成小河,使泉水冲积淤土形成许多农田,引导乡民种植水稻。此外,还多次上书核减力差员额及工食费,减轻人民负担,在正定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收藏甲天下的清代名仕—梁清标】(1620-1691年),字玉立,号苍岩,别号蕉林,又号棠村,斋号秋碧堂,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梁梦龙重孙。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补翰林院庶吉士。清顺治元年(1644年)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顺治、康熙两朝历任兵部、礼部、刑部、户部尚书,后授保和殿大学士。康熙六年(1667年),被罢官,随即“翩然归里,手葺蕉林书屋”。

梁清标精善鉴赏,享誉一时。金石文字、书画、鼎彝之收藏,甲于海内。所藏法书名画,均由专人以特定的形式装裱,多有梁清标亲笔题签。曾从所藏法书中精心选出11种,刻为《秋碧堂法帖》。所著《蕉林诗集》十八卷,刻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其中有许多为当时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所写的题画诗。另有《蕉林文稿》、《棠村词》等行世。

【民国总理—王士珍】(1861~1930年),字聘卿,号冠儒,正定县牛家庄人,曾任中华民国陆军总长、国务总理等职。在近代史上,他和段祺瑞、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以其才识高下相别,又有王龙、段虎、冯豹之说。

王家自明代从山西迁居正定,为正定高门望族,到他父辈时家道中落。王士珍9岁入私塾读书,15岁投笔从戎,入正定镇台当兵,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由于其聪明能干、办事认真又富有军事才略,很得上司赏识,先后任清廷江北提督、湖广总督、陆军大臣等职。进入民国后曾任陆军总长、国务总理,京师临时治安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在清末及民国初年权力交替频繁、局势动荡的复杂形势下,他积极协调各派之间的关系,为当时国家的相对稳定做出了努力。王士珍曾发自肺腑地说:“唯私心默祝和平统一早日实现。兵祸不作,举国宁谧,余得为一太平之民,安居乡里,于愿足矣……。”

1930年7月1日,王士珍卒于北京堂子胡同本宅,归葬于正定祖茔,享年70岁。

【抗日民兵战斗英雄—刘傻子】(1916-1945年),正定县高平村人。中共党员,历任高平村民兵游击组长、中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弹药不足的严峻困难,刘傻子苦心钻研,组织能工巧匠,先后自制土炮6门、步枪2支、橹子5支、撅枪10支、再生弹4000余发,使民兵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好,战斗力越来越强。刘傻子所带民兵发展为中队,刘傻子任中队长。

1942年,刘傻子带领50名民兵,在全村人民的帮助下,开展了挖地道活动。至1943年冬,动士10余万方,挖成了一条长数十里的地道。5条主干线,与各支线相连,并与各地道口、井口、屋顶工事相通,形成能打、能防、能攻、能守的地道连环网。1945年5月4日,日伪军集结正定、灵寿等地1700人的兵力围攻高平村,进行野蛮报复。刘傻子带领民兵和全村人民英勇反击。敌人屡遭惨败,恼羞成怒,在放火烧房后,垂头丧气地溃逃了。当敌人逃到村南二公里处时,又向村中连发3发炮弹,刘傻子不幸中弹,后因腰部受伤流血过多牺牲。

【解放正定的烈士—赵生明】(1917-194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陕北人。1936年入伍,原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二十八团参谋长,二十九(今五六九团)团副团长。

1947年8月24日,赵生明参加了第二次解放正定的战斗。战斗中,赵生明率一营追击还乡团溃军至广惠寺华塔,敌人躲进塔内凭高向我军扫射。为了保护文物,赵生明果断命令战士不用炮轰改用轻武器硬攻。我军死伤很大,赵生明头部、胸部被流弹击中英勇牺牲。

战后,赵生明被授予“大功功臣”,胡耀邦、杨得志参加了赵生明的追悼会。正定人民为纪念英雄的副团长,将赵生明牺牲的村子南门里改名为生明街。正定县县委、县政府在华塔竖立烈士碑,碑文叙述了英雄牺牲的经过,并撰写诗文:“烈士碧血兮,洒我斯土;抔抔黄土兮,埋汝忠骨。壮士一去兮,恸我斯民;烈烈斯民兮,慰汝忠魂。”

博物馆不大,但展厅不少,展陈内容很丰富。来正定,游古城,博物馆是必游之处。

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用活用好基地资源 以特色研学解锁思政新课堂

来源:美篇 锋星


自在正定
自在正定为正定旅游官方宣传平台,带你领略正定古城魅力,及时推送正定最新旅游资讯、旅游线路、旅游活动、特色美食。古城古韵,自在正定欢迎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