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作家·骏马前夜】丘文桥:写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广西篇章

文摘   2024-11-15 16:16   广西  

“骏马奖”:少数民族文学的荣光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称中国文学“四大奖”。自1981年创办至今,“骏马奖”已经历十三届评选,共计759部作品,49位译者获奖;在繁荣民族文学创作、发展民族文学事业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到文学界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骏马奖”每四年评选一次,获奖作品整体反映了每届评奖的四年区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纵览历届“骏马奖”荣誉榜,广西共有55部作品登顶获奖,涵盖了壮、仫佬、瑶、侗、彝、京、毛南、回族等8个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用饱含深情之笔,共同书写着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共同强化着国土不能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同时体现了我区少数民族文学的良好发展势头和当代广西文学的整体进步。自第一届陆地、包玉堂、韦其麟、韦一凡、莎红、李英敏等老一辈作家开始,广西作家、诗人从未缺席每一届的荣誉榜。他们的作品涵盖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理论等多样体裁。历届获奖的作家通过自身创作一次又一次地向全国展示了广西实力。其中韦其麟、李英敏、包玉堂、冯艺、黄佩华等作家还不止一次问鼎“骏马奖”。这奠定了他们在广西文学史上各自创作领域中的地位,激励着广大广西作家深入生活、潜心写作。这不仅是他们个人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的巨大殊荣,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篇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评选中,广西均有三部作品获奖,获奖数量连续两届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这是我区文学整体实力提升、创作水平飞跃的最好证明。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获奖榜单中,广西瑶族作家潘红日的长篇小说《驻村笔记》、壮族作家李约热的小说集《人间消息》、毛南族作家莫景春的散文集《被风吹过的村庄》名列其中;广西壮族作家凡一平的中短篇小说集《上岭恋人》、瑶族作家光盘的长篇小说《烟雨漫漓江》、壮族诗人黄芳的诗集《落下来》获得第十三届“骏马奖”。这批作家、诗人问鼎“骏马奖”,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荣誉,也是广西文学界的光荣。这些获奖者又一次证明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实力和影响力。
通过对历届骏马奖获奖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广西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从早期的注重民族特色到后来的融合创新,从单一的文学形式到多元的文学创作,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这不仅体现了广西的作家们创作才华和创新精神,也反映了文学桂军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广西少数民族文学的多元性特色

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多年以来,文学桂军用自己的才华书写着这片热土上的故事,用满腔的真情传递着纯朴的声音,他们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广西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也为全国乃至世界文学贡献了独特的广西元素和广西视角。这或许就是广西文学的特别之处,它既是客观上的多民族文学力量汇聚之地,同时也在多民族文学的花园中独树一帜地绽放着自己融合中华文化、表达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广西特色。少数民族特殊的地域性带来了差异性和多元性,有了差异性、多元性才会有文学的丰富性,显然丰富性不能只来自于单一民族,更要来自于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更要来自于从差异寻求共同、从多元凝聚一体的历史进程。

广西文学是在一种整体性视域中进行的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创作,广西的多民族文学的广西性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共同体性中的广西性。历届获奖的55部作品就是具备了多民族文学的广西特色。本届的三位获奖者同样如此。获奖的光盘、凡一平、黄芳及其作品,一位瑶族,两位壮族,三种文体,各美其美,他们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文学实践中已经达到了非常娴熟与准确的文学高度。
虽然,过往获奖的作家甚至忽略他们的少数民族身份,但他们的成就依然非常突出,如韦其麟、冯艺、鬼子、黄佩华、凡一平、李约热等作家,他们同时兼具其他标识与特点,也有更充分和突出的民族性,但都一无例外共同实践书写出了一个大写的中华民族文学。
他们的创作还突出了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以各民族故事丰富中华民族故事,以各民族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他们的创作全景式展现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壮阔历史,书写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描绘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和谐景象。最终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上岭恋人》这篇小说集收录了11篇小说,取材于凡一平的老家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红水河畔的上岭。作者立足于自己的故乡,把一个现实中的文学村庄艺术化、文学化,共同建构了上岭村这样一个文学新的地标。将熟悉的人物与生活“陌生化”,在地方性中发现了独特性与普遍性,并赋予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作者从容地观察与思考,在时代巨变中写出了爱情、婚姻、友情的坚守与蜕变,写出了小人物身上独有的坚韧、包容与温情。这是对“新南方写作”的拓展,也是一种新的“中国故事”。
光盘的长篇小说《烟雨漫漓江》不啻为献给我们新时代农村的一部抒情长诗,不但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荣,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饱含家国情怀、故土深情,展示了新时代中国乡村的新生活、新思想、新矛盾,而且也思考了乡村和农民的命运,探索了乡村发展振兴之道,是新时代农民的生活史和心灵史的生动阐释。
在诗集《落下来》里,壮族诗人黄芳坚持对小事物的关注,带着生命体验和女性体验,有着独特的光泽和质地。这种小事物可能更需要我们的善心去关照,从中抒发感情。这些深厚的情感、独特的想象和深刻的思想,通过作者生动的想象、真诚的语言表达出来,闪烁着诗意的光芒。与大多数民族诗人着重于本民族、地方性的文化标识的挖掘与情感设置不同,黄芳拓展了民族诗歌的书写空间,通过这些诗歌,她给塑形中华民族共同体美学立了一个标杆。
这些获奖作家不管他们来自哪个民族、生活在哪里,他们所承载的社会生活的内涵,他们的情感容量和艺术特质,都代表了我国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最新成就和喜人收获。他们带给读者共同的感受是充满了家国情怀、人民情怀,有悲悯意识,特别是彰显了真善美。这些精美的文学艺术之花闪烁着中华民族精神之光,他们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阐释。本届“骏马奖”评选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后的第一次,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后的第一次。我们欣喜地看到,本届获奖作品“既反映民族特色传统,更突出各民族文化共性和中华民族共同形象符号;既体现各民族对本民族的热爱,又彰显各民族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既展示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彰显中华文化核心价值;既书写各民族物质生活变迁,又体现各民族共同精神追求”,有重大的示范引领意义。
广西文学的崛起与发展

广西文学的崛起与发展有着特定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外部的生活、经济的环境得到改善,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这使文学创作的题材、数量、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对广西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国内兴起的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思潮,带动了广西文学的发展,与全国文学主潮的步伐遥相呼应,广西还出现了“88新反思”的文艺争鸣现象,最大限度地焕发作家们的创作活力,出现了享誉全国的广西文学“三剑客”(东西、鬼子、李冯)和文学桂军“四君子”(凡一平、张仁胜、黄佩华、胡红一)以及后来的田耳、朱山坡、光盘“广西后三剑客”现象以及以映川、蒋锦璐、陶丽群、罗南等为代表的一群青年女作家。以东西、鬼子、李冯“广西三剑客”为代表的“文学桂军”犹如广西平地拔起的喀斯特地貌,《没有语言的生活》《被雨淋湿的河》两部中篇小说连续获得第一、二届鲁迅文学奖,李冯连续为电影《英雄》《十面埋伏》编剧,文学桂军以一种“突兀”的方式,实现了他们边缘的崛起;文学桂军中的少数民族代表作家也先后摘取“骏马奖”。尤其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是,东西长篇小说《回响》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这是广西作家首次斩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实现茅盾文学奖零的突破,为广西文艺创作提振势能。

此外,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域环境与历史文化积淀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宝藏。红水河和左右江流域是壮族人民的集中居住地,从这里成长起来的作家如陆地、韦其麟、包玉堂、韦一凡、冯艺、韦俊海、黄佩华、凡一平、李约热等的文学创作最具有本土意义,也最能代表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特色。“骏马奖”,作为文学的重要标杆之一,更是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灵魂,同时见证着广西少数民族文学的蓬勃发展。
文学桂军的传承和发展,重视民族身份的认知,更多地体现在对故乡故土的书写上,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纽带,深入挖掘和呈现民族物质,将广西多民族共融的精神内核和基因深度挖掘和展示,将会是广西作家们长久的、必要的课题。多年来,文学桂军坚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回应时代呼唤、人民期盼,为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与之相应,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激励制度和政策为广西的作家们提供了无限可能,如制定出台《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为建设文化强区勾勒清晰的路线图;2019年起,以“三年规划”为周期,滚动实施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中国作协东盟文学交流中心落户广西,广西作家作品海外传播势头强劲……这些举措接地气、有效果,为广西的作家们更能潜心创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正如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2024年7月20日举办的第十三届“骏马奖”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要求,我们需要的是展示民族新气象、铸就文学新辉煌的优秀作品,是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作品,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对新时代伟大变革、人民主体地位与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予以深切关注的作品,是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作品。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骏马奖”的获奖作家,正是大家所认可的精神象征,激励着广西少数民族作家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执着的精神投入创作。广西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广大作家应热情讴歌新时代,挖掘和展现民族文化的内涵,充分挖掘八桂大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创作营养,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宏大场景中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汇聚磅礴伟力。让我们期待着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让我们共同见证抒写壮美广西的文学篇章。
(作者系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广西民族报》2024年11月15日第十九版
来源:广西民族报
作者:丘文桥
责编:张新怡
审核:李道芝
复审:黄浩云
监制:韦秀观

广西民族报
《广西民族报》是全国唯一的兼用汉文、壮文出版的报纸,1957年创刊,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讲好民族团结进步广西故事,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营造良好氛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