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访】文学让她看见光——访盲人女作家蓝野针

文摘   2024-11-08 09:35   广西  
按照惯例,报社每周出版的报纸,都要张贴一份在单位楼下的玻璃橱窗里,以便读者浏览。11月1日中午,我去邮局寄完样报回到报社,快进门口时,看见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站在玻璃橱窗前打量,我悄悄上前,才发现他们关注的是当日副刊头条刊发的蓝野针的文章——《关闭生活的“倍速键”(外一篇)》。他们好奇地问:“眼睛看不到,怎么写作呢?”也有人说:“读了她的文章,被她的勇气和毅力深深折服。”

也许很多人对蓝野针还是觉得很陌生,对她的故事知道得不多,其实在2023年12月,一篇名为《一个人的盲人英雄》的文章在微信上迅速传播后,她的名字才走进大众的视野,而我第一次面对面地接触她,也只是上个月的事情。

盲人女作家蓝野针,壮族,河池市凤山县乔音乡人,原名蓝敏妮,蓝野针是她的笔名。31岁时,因眼底病变而导致双目失明,已经在黑暗中走过了六个年头。通过写作,她慢慢看见了世界的光,如今她自称是“一个在黑暗中靠写作发现自己光芒的写作者”。

那天,我们去采访她时,在一栋廉租房里,她熟练地打开门,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到房间里,她心情不错,脸上浮着笑意,远比我想象的要乐观、自信和坚强得多。她跟我们讲了很多,讲了失明的情况下去选择写作,讲了温暖她的人,甚至今后的创作计划……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她讲述自己的故事吧。

“想闯出一条路来”

我当时其实就是乱闯的,就是想闯出一条路来,因为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那时候想了很多,想学盲人按摩吧,带着两个小孩又出不去,学其他的吧,又不知道怎么学,也没有钱去学习专门的技能。

后来我就想到了写作,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是没想到能够写成一整篇文章的,只想能写成像微头条里的那些百来字小短篇,能赚点水果钱就好了。

我最开始仿写人物稿的时候,不会提炼主题,只能把别人写的主题套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当时凤山文学微信公众号向我约稿,约一篇写我个人的文章。可那时候我不知道散文该怎么写,散文的定义我也不是很清楚。这个时候,我的帮扶干部韦雪萍为了更好地帮助我,带了一个本地作家过来,这个作家知道我的写作情况,他鼓励我,叫我随便发挥,这句“随便发挥”反倒给了我力量。

他说,你不用想了,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然后我就写了我自己,包括我当初遇到的一些变故,以及走上写作之路的机缘和心路历程,两三天就写出来了。

这篇文章第一遍审核就通过了,也没有什么大的改动,文章发表后,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原来我可以用我的文字和故事去打动别人,文字也反过来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

“我要给孩子们树立一个榜样”

写作是需要眼睛去看的,很多事情一开始我做不了。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十岁的大儿子给了我很多帮助。那时候我才学用手机,很多功能不会使用,比如用手机听书,我进入页面后经常点不开,然后我大儿子就手把手教我,他说,妈妈,你要按这里,然后进去听。

后来我做微信公众号也是跟他商量的,我问儿子,妈妈没有钱去请人帮忙,认识的人也都不会做公众号,你能帮我吗?他说可以呀!然后我俩就一起在浏览器、抖音搜索学习怎么开通公众号,怎么运营,到现在,对于公众号他比我还熟悉。

平时的排版、配图,都是大儿子帮我做的。看到一个十岁的小孩子都能那么认真,那么努力,我心里非常欣慰和感动。

“平常我的妈妈写文章,都是我帮她排版、找错别字、插入图片,我和弟弟会一直陪着妈妈走下去,会当她的眼睛。”蓝野针在县城读六年级的大儿子说。

那时候我小儿子也在一旁鼓励我,他说妈妈,你要努力学,相信自己。在两个儿子的鼓励下,我就暗自决定,只要勇敢去挑战,很多事情我也是可以做的。

我要给孩子们树立一个榜样,告诉他们,即使眼睛看不见,我也可以做到,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从而给他们树立信心和信念。说真的,如果不是他们一直帮我支持我,我没法走上写作这条路,因为根本走不通。

“遇到很多贵人”

那时候我也很幸运,遇到很多贵人,他们都在鼓励帮助我,这种支持也是让我坚定地走到现在的一种力量。

我投的第一篇稿是投到了一个姐姐的私人公众号,采用后她给了我60块钱稿费,那一刻我真的很开心啊,我知道自己也可以通过写稿挣钱了。那种心情,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以后,眼前出现了一道微弱却充满希望的光。

还有一个老师,没有见过面,他在我的那个微头条加我,因为那时候我刚开始做公众号,才刚开始写。他跟我说,你要不要来帮我写,每篇几百字一千字这样子,我给你一篇十块钱到三十块钱,这样每天写,我都给你稿酬。但他要求我自己去配图,我说我没法做,他说没关系,你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找我。只要我写的,他就会帮我去配图,直到现在为止他也是一直在帮,遇到任何困难只要找他就会帮。

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有人一直推着我向前行。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也传递一种温暖。

很多人对我的笔名蓝野针感到不太理解,但细心的读者会从一直关心、帮助我的翔虹老师写给我的文章《你的名字叫针——致一位叫蓝野针的盲人女士》,以及我给他的回信中找到答案。

我曾在黑暗中迷失,我的视界被夜色遮蔽,手中的光被挥洒得几近耗尽。然而,我并未选择成为容易被风雨凌辱的蘑菇,也不甘心只作一朵缺憾的花,我选择成为针,源于内心对光明的渴望,对微小存在的坚持。我的名字是针,这个名字背后蕴含了太多,它象征着尖锐、冲突甚至痛苦,但同时它又代表了连接、治愈与希望。

“我挺喜欢写身边的人物故事”

因为眼睛看不见嘛,就想到用电脑和手机写作,但首先要装读屏软件。

安装读屏软件后,就学着使用电脑,如何用键盘操控电脑(鼠标对我来说基本没用),学习打字,学习如何运用文档。起初我学的时候都是自学的,那时候感觉挺困难。因为我是去年才开始学习写作的,所以我打字很慢。有时候我也会用手机语音直接写,这样会快一点。我的写作跟你们应该也是差不多的,不同的是我用耳朵听,你们用眼睛看。

手机、电脑跟写作我都是同时进行的,到哪一步不会了,自己就去学。

我的写作计划还没有想好,计划离我太远了,我还不敢想那么多,因为考虑太多会给自己很大压力。我目前还是在做公众号,但很久没有更新了,因为现在还是得依靠孩子,但我打算继续学习,希望以后可以不依赖他人,自己独立做公众号。

我挺喜欢写身边的人物故事,但是我走出去比较困难,接触的人也比较少,所以写作题材就被限制了。如果有人愿意让我写或者有故事适合写,我是很乐意写下身边故事的,把身边人物的生活经验分享出来。

现在我已经从写作中慢慢地站起来了,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感觉到文字和未来的光在一点点地在向我靠近,带着我继续向前走。

采访后记:采访结束后,我又约了蓝野针写一篇短散文,主题是:如果给你三天的光明,你最想做什么?受约后,她最新创作了这篇文章——
假如


蓝野针(壮族)


六年前,眼底病变夺走了我的光明,从此,我的世界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黑布,生活变得艰难,但好在,我有爱人、孩子、亲人,还有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他们用爱和关怀,为我的生命点亮了希望之光。


如果上天真的能够给我三天光明,我会把它安排成一段生命的旅程,去看那些我最爱的人,去感受那些我最渴望的体验。


第一天,我要在黎明的第一缕阳光中醒来。那金色的光线轻轻拂过眼眸,仿佛是久违的挚友,带给我久违的温暖。我会闭上眼睛,感受阳光的温度,感受生命的气息。然后,我会睁开眼睛,去看我的家人。


我要看着爱人,看着他久违的脸庞,看着他温柔双眸流露的爱意。我要将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我要看着孩子,看着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那是我在梦里无数次梦到的,而现在,那笑容真实地展现在我面前,仿佛天使的翅膀,给我无限的希望。


我要看着老父亲,看着他脸上那熟悉的皱纹,那是我用手指触摸过的,那是我在黑暗中无数次想象过的,而现在,这些皱纹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诉说着岁月的流逝,也诉说着对我的爱。


第二天,我要走出家门,去感受这世界的光与影。我要漫步在街道上,感受阳光洒落在路面的温暖,感受清风吹拂脸庞的舒爽。我要驻足在公园里,看着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玩耍,看着情侣们在树荫下依偎亲吻,看着老人在阳光下悠闲地散步。


我要去看那湛蓝的天空,去看那白云的飘逸,高楼的雄伟,生命的律动。我要用我的眼睛去感受世界的美好,用我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的温度。


我要去看那些帮助过我的朋友,看他们脸上熟悉的表情,看他们眼中真诚的眼神。我要感谢他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要告诉他们,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我们会一起谈天说地,一起回忆过往,一起展望未来,这些朋友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天,我要去博物馆、艺术馆,去看那些伟大的作品。我会看着那些精美的雕塑,感受艺术家的灵魂和思想。我会看着那些绚丽的绘画,感受色彩的魅力和美感。我会看着那些珍贵的文物,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沧桑。


我要用我的眼睛去感受艺术的魅力,用我的心灵去感受历史的沉淀。我会把这些艺术作品,这些历史文物,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这些艺术和历史将是我未来创作的灵感源泉。


当这三天的光明即将消逝,我要回到家中,最后一次细细打量家中的每一个角落。从那摆放着书籍的书架,到承载着无数回忆的旧照片,从熟悉的桌椅,到温馨的床铺。


然后在这一天的夜晚,静静地坐在窗前,看着外面的万家灯火,记住这光明世界的最后一刻,带着这些美好的记忆,去面对之后没有光明的日子。


我要把这一切都深深镌刻在脑海最深处。因为我知道,这三天的光明虽如流星般短暂,却足以照亮我余生的路。


我要用文字记录下这三天所看到的一切,把这份对光明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对艺术与历史的感悟,传递给每一个人,让他们在阅读我的文字时,能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与美好。

《广西民族报》2024年11月8日第六版

来源:广西民族报

责编:张新怡

审核:李道芝

复审:黄浩云

监制:韦秀观

广西民族报
《广西民族报》是全国唯一的兼用汉文、壮文出版的报纸,1957年创刊,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讲好民族团结进步广西故事,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营造良好氛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