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这一历史悠久的民族,往昔以渔猎为生,其社会结构中,女性占据着颇为尊崇的地位,彰显出满族传统中独有的女性尊重观,不以男女之别轻忽任何一方。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姑奶奶”现象的出现,有着历史的缘由。在过去,旗营中的男人不纳妾,满族男人是世袭八旗兵制度,只知道效忠国家,朝廷有令,随时战死沙场,故对家庭事务多为放任不管,皆是妇女主事。及至满族入关,八旗女子的选秀制度更是成为皇室用以维系前朝政治平衡的精妙联姻策略,那些待字闺中的少女,其婚姻归宿对家族兴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从而催生了以“姑奶奶”为尊的独特风尚。因此,在满族家庭中,未出阁的少女其地位仅次于双亲,甚至高于已婚的嫂嫂,她们宛如家中的璀璨明珠,享有极高的声望与权力。这些少女不仅手握话语之重权,能于家庭重大事务中发表见解,更可在关键时刻主导家庭决策,真正成为家中的掌舵之人。这种习俗“影响”至今,满族的女性作家不让须眉,所以书写满族作家以女性作家为先,以示尊重传统,尊重女性作家。全国少数民族文学最高奖“骏马奖”已历经十三届43年,成为文学领域的重要奖项。它的评选不仅认可了少数民族作家的辛勤耕耘,也鼓励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骏马奖”推动了民族文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团结。其中,满族文学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兴起到发展、从低谷到繁荣的历程,展现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学成就。自从“骏马奖”设立后,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熠熠生辉,在文学创作的百花园里,争奇斗艳,千姿百态。它的评选,是对少数民族作家们辛勤耕耘的高度认可,也是对文化背景不同的各民族作家的鼓励与鞭策。评奖促进了作家纷纷拿出十八般武艺,让少数民族作家们的辛勤耕耘不仅得到读者、评论家们的高度认可,更得到了时间和历史的认可。优秀文学作品宛如一朵朵盛开在文学花园中的娇艳花朵,通过选拔、奖励、展示与推介,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绽放光彩。“骏马奖”的设立是民族文学事业朝着高质量的方向蓬勃发展的动力,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界的最高荣誉,是民族文学的助推器。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各民族的文学作品如同一条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汇聚成了中国文学的浩瀚海洋。“骏马奖”的设立和评选意义深远,它不仅是为了选拔和奖励少数民族作家的优秀作品,更是为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骏马奖”推动了民族文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满族女性作家的特别之处不在于她们的性别,而在于她们的作品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展现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情感表达。满族女性作家在创作中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还在其中融入了个人经历和对社会变迁的感悟,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风格。满族女性作家的作品,反映出她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她们的作品不仅继承了满族文化的精髓,还将其与汉族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了容纳多元文化的文学表达。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上。满族女性作家的作品情感丰富、描写细腻,富有大爱无疆的情怀,常常通过热烈的笔触表达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尤其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展现了一种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1)以抒写满族风情见长的女作家边玲玲,带有鲜明的“寻根”色彩。
边玲玲,1947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是改革开放后涌现的女作家代表之一,她以“寻根文学”异军突起,成为小说创作作家中重要实践者之一。作为出身东北的满族作家,边玲玲不仅关注本民族文化,还积极寻索东北其他亲缘民族的文化精神样态。边玲玲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的小说《丹顶鹤的故事》,以青年小伙裴宁投射出当代知识分子回归乡土自然和追逐生命气息的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也通过对朝鲜族姑娘乌梅温暖热情、能歌善舞的形象塑造,表达了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和接纳。作为一位满族女性作家,她用丹顶鹤高洁的形象映射了 “人的尊严” 以及“女人的尊严”这一主题思想,用其独特的视角阐述关于时代青年应当如何在物质至上的社会中坚守人格尊严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当代社会的种种风貌与人性的光辉。边玲玲作为东北满族女作家,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为当代文学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活力。(2)擅于驾驭军事题材的女小说家庞天舒,在她的小说作品中,爱国主义的神圣意念、民族英雄的崇高形象、机智勇敢的军人情愫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庞天舒1964年12月生于辽宁沈阳,从19岁起便跋涉于“历史与战争”壮阔家园,她默默地耕耘在她的精神世界里,从不随波逐流。庞天舒的《落日之战》以诗意的追求、对美的讴歌、对纯贞爱情的描写使其在历史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因此获得了“骏马奖”。《落日之战》讴歌的是民情之谊、风俗之美、自然之雅,让任何读者都可以通过这部小说领略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风情、飘忽不定的生活、以一当十的剽悍。这是一部不仅哲学沉思意味浓厚更是反思战争的佳作,既表明战争没有胜利与失败者,有的只是流血与牺牲,人民遭受生灵涂炭的残酷,向往和平与美好,是这部作品的总基调。庞天舒的作品没有以正义与非正义简单定位地解读战争,而是直指战争的本身来展开对战争的认知思考,这种思考是理性的。而这种深刻的哲学沉思、对战争本质的探讨以及理性评价,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3)以哲理散文著称的女作家格致,作品风格独特,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情感和对生活进行哲理反思。格致,原名赵艳萍,1964年生于吉林,祖籍沈阳。作为散文家,格致的散文作品风格软中有硬,柔中有刚,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揭示生命的脆弱与人生的无助,喜欢将自己放在文章的“绝境”中抒写,这使得她的散文集《从容起舞》获得了“骏马奖”。这不仅是一部关于生存环境的散文集,更是一部反映人类内心世界、探讨人性本质的佳作。它让我们意识到,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确保自己周遭的环境安全能够得到保障。格致的散文集《从容起舞》曾获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书中深刻表达了对生存环境的怀疑以及由此产生的恐惧感。这种怀疑和恐惧源自于对生命安全的基本需求。她通过细腻的笔触,让读者感受到低层次需求在现实中的迫切与无奈。但是,不局限于对环境影响力的描写,还通过具体的人和事件,全面展示了人生价值追求,包括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书中也包含对家族历史的叙述,这一过程不仅是对生命进行认识和剖析的过程,也是进行自我辨识、自我理解的必经路径。格致散文集《从容起舞》不仅是一部散文集,是一个呼唤,一个招牌,一个宣誓,为她赢得了在文学领域特有的地位。苏兰朵,本名苏玲,1971年出生于吉林省松原市。苏兰朵擅长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个人观念和情感。近年来,她开始尝试科幻题材的创作,进一步拓宽了她的文学边界。苏兰朵创作的中篇科幻小说《白熊》获第十二届“骏马奖”。苏兰朵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回忆、幻想与现实交织等,使得故事层次丰富,引人入胜。《白熊》中的科幻元素不仅为故事增添了奇幻色彩,还深刻反映了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作品中的“重生岛项目”等设定,跳出科技的局限性设定,呈现出对现代科技和消费主义文化的隐喻和批判。苏兰朵的《白熊》是一部思想性和文学性相伴相生的作品,作者以深刻的主题意识和不说教的叙事手法展现一个虚拟的未来世界,以善与美的笔触,尽情地讴歌了她的家乡壮美与悲喜,完成了她这部科幻小说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1)以现实主义风格描绘时代风雨的作家叶广芩。
叶广芩,1948年生人,成长在北京落户在陕西。她的文学创作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家族小说、市井生活描绘以及自然与人的故事。叶广芩的作品以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现象为主笔,既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又将文化元素归为己有,评论界一致认为“叶广芩现象”是时代所造就,而故事抓人、情节感人、叙事精炼、学识广博、情思高远的写作风格,让她得到广泛赞誉。生在北京、身居西安,又有多年留学海外生活经历的叶广芩称自己像个“无业游民”,有一天去了东北的叶家镇,即叶赫那拉氏家族的根脉之地,她突然找到了“归属感”,觉得身为满族作家,是得天独厚的上苍的安排。而她近些年取材于个人家世的一系列“闺秀遗风”小说,与其说带着她理性的文化审视与思考,莫如讲更是她一腔深重文化乡愁的写照,作品的个性与历史印记相交融,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文学表达。《没有日记的罗敷河》以第一人称“我”追忆个人记忆,通过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个体人生命运与生存状况描写,再现了复杂又浓厚的满人情感色彩。这种个人记忆与历史再现相结合的方式,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满族传统民俗文化符号、京味儿的语言以及家族中的珍贵器物等,都是满族文化品格和民族精神的体现。但时代带给作家的撕裂感也在文章中时有体现。(2)以女性心灵剖白为特质的女作家赵玫,其创作一向以女性意识表达被文坛聚焦。赵玫,1954年生于天津,散文集《以爱心以沉静》和《一本打开的书》,分别获得第四、第五届“骏马奖”。赵玫的作品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她以不倦地进行文体实验和对语言及结构的创新特别是以剖解心灵的创作法,得到业界的赞誉。赵玫在文学创作中不倦地进行文体实验和对语言及结构的创新。她勇于尝试新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将文言词嵌入散文的语言节奏中,打破传统散文的叙述模式,创造了一种鲜活的散文节奏和诗性优雅。这种创新使得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张力和广阔的心灵视野。《以爱心以沉静》和《一本打开的书》,通过心灵剖白与抒情性相结合的方法,将个人情感融入社会现实之中,表达了对生命、爱情、友情等主题的深刻理解。同时,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节奏和诗性美感。散文集《以爱心以沉静》在当年曾创下畅销10万册的纪录,可谓读者与评论界都认可的一本散文集。这些作品围绕着作者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社会观察展开,展现了赵玫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并延续了赵玫一贯的散文风格,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和心灵的深刻剖析。同时,赵玫在本书中继续进行着文体实验与创新,通过打破传统散文的叙述模式和使用独特的语言节奏来营造散文的诗意和美感。简言之,赵玫的作品将心灵剖白与抒情性、文体实验与创新性、历史题材与女性视角辅以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成为其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也确立了她在文坛的地位。(3)女子智灵性诗歌创建者、诗人王雪莹,不仅其诗歌作品获得较高的社会评价,其创建的女子智灵性诗歌会,在诗歌界的影响也很大。王雪莹生于1963年,自幼热爱诗歌,她的诗歌特点体现在不炫耀、不做作,表达自然、率真,同时又超越现实,追求诗歌语言表达的张力和深邃度。王雪莹诗集《我的灵魂写在脸上》获第十届“骏马奖”。这部诗集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爱情、自然以及故乡的深刻感悟,倾诉内心的喜怒哀乐,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诗集中频繁出现的“火焰花朵”的意象,既是诗人主体人格的鲜明写照,也是整部诗集意义空间和审美品格的核心因素。这个意象的形成,既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王雪莹在创作中汲取了本民族的营养又融合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在保持传统诗歌韵味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部诗集获奖不仅是对王雪莹个人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她所代表的满族女性写作群体的一种认可。王雪莹的诗歌作品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对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满族女性作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与高级审美追求。她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扩展题材领域,形成了多样化、多民族描述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深入探究的方式。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上,还体现在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上。因此,他们的作品在张力、魅力等方面都显得与男性作家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对满族女性作家和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她们在创作中常常体现出对民族文化和身份的深刻认同,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和历史记忆。这是因为她们普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更希望通过文学创作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时代变迁,传递正能量。满族女性作家的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非常擅长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内心世界,使读者产生共鸣。满族女性作家在创作历史题材作品时,往往从女性视角出发,赋予历史以新的解读和诠释。她们的作品不仅彰显了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为新时代多民族文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支撑性力量。(赵晏彪,京味作家、社会活动家,《民族文学》原副主编。赵伯仁,青年评论家,中国现代文学馆馆员,国际写作中心签约作家)《广西民族报》2024年11月15日第十八版
责编:张新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