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东海岸边,有一座城市,它以海为邻,以浪为伴,自古便弥漫着向海而生的勇气与坚韧。这座城市,便是江苏滨海。这里的居民,世代以海为生,捕捞、制盐、航运,海洋赋予了他们生活的富足,也锤炼了他们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品格。面对汹涌的波涛,滨海人从未退缩,他们用智慧和勇气,书写了一部部与海洋共舞、向海图存、向海图兴的壮丽史诗。
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载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
在江苏,有一个县直接因东濒黄海而得名,那就是盐城滨海县,其特殊的区位,不仅直接阐示了“滨海”县名的含义,而且这一地理条件也深刻地影响了该县的发展走向。
滨海县境位于沿海地区,属于海滨地势,海岸南起扁担港,北至套子口,全长44.6公里。
根据地理学家研究,在亿万年前,冰期到来时,冰川增多,海平面下降,中国东部的大陆架露出,成了新的大平原。此时从滨海县境向东,人们可以从陆地一直来到现在的韩国和日本九州岛。也就是说,那时的韩国和日本九州岛一带,是滨海县境遥远的海岸线。难以想象,那时的滨海县境以东的广阔地域,是怎样一块神秘的地方?
图为盐城海岸湿地滩涂
距今约8500年前,气候逐渐转暖,被称为全新世大暖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不断向西推进,直至现在大运河西部的金湖县一带,淮扬地区绝大多数地方成为大海。那时的滨海县境成了一片汪洋,接受着黄海海潮的洗礼,书写着滨海县境的海洋历史。
距今约4000年前,在淮河携沙入海作用下,盐城市境内形成了三条大沙冈,称西冈、中冈、东冈。其中,东冈向北一直延伸至滨海县境潘吉岗、阜宁县北沙一带,是滨海县最古老的海岸线。
自公元1128年黄河夺淮后,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滨海县境淤积成陆。有了人的活动,滨海海洋文化逐渐产生。数百年的岁月演变,使滨海海洋文化内容极其丰富,生活方式、海洋经济、法规制度、风俗习惯、语言艺术等各种形态,构成了滨海海洋文化的内涵。至1855年,七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黄河成就了滨海地域,也成就了县境内丰富的海洋文化。
宋元明清海岸线变迁过程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方式非常独特。祖祖辈辈以海为家,船是他们的栖息场所。海洋经济的构成完全不同于农业、工业,主要依赖于丰富的黄海资源,如海产品、海盐、滩涂等。海洋经济元素是多元的,既有丰厚的历史沉淀,又有新型开发活力。
航拍黄海“一线天”
渔民有不少约定俗成的规矩,同时也在自觉遵守政府制定的各种法规制度。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政府制定的各种法规制度是人们从事海洋活动的根本保证。比如,人们在捕捞时不准滥捕,渔具要有小眼儿,不能把鱼捕“绝”了,好比现行的“休渔期”。海洋文化具有诱人的神秘性。传说,每逢闰年的农历七八月份,若遇大潮,黄海便有“送鱼”奇观,所送之鱼形跟当年属相相似。据史料记载:“在三泓子小学校内,道光十一年,黄河口(滨海)横截,巨鱼旋退至青口滩(原海边地名)上。河督麟庆奏准立碑详杂志。”此碑名为“巨鱼碑”。
▲ 滨海县古黄河入海口 图源:滨海融媒
图为江苏盐城沿海古黄河入海口附近
滨海的海洋,给滨海人留下了丰富珍贵的资源。它不但滋养过历史上祖祖辈辈的沿海居民,时至今日,仍然滋润着现在人们的生活。
滨海,濒临黄海,海水是其主要的海洋资源。用海水煮晒而成的海盐,曾为滨海的经济发展作过不小贡献。由此产生的海盐文化历史非常悠久,经济价值巨大,还产生过深远的政治影响。
1128年—1855年,经过七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黄河成就了滨海地域,滨海县境从黄海的床榻上一觉醒来,从此迎来了滨海发展的春天。
黄淮入海口在江苏盐城冲出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
历史上的滨海海岸是侵蚀性海岸,在海岸线的若干次进退中,滨海地域留下了不少海洋性滩地。在这些滩地里,蕴藏着多种海洋资源,如芦苇、大叶草、盐蒿等野生植物,又有弹涂鱼、招潮蟹、蜂、文蛤、螺等丰富的海产品,还有多种鸟兽在这里生存,如丹顶鹤、海鸥、雁、野兔、鱼鹰、野鸭等。
海风是滨海重要的海洋资源。滨海近海岸的风速、风能等直线走向基本与海洋平行,愈向海边区域,海风资源愈为丰富。近年来,海风资源利用发展迅速,在海边和海面上,已建有多座规模较大的海风发电场。
▲ 海上风电场 图源:滨海融媒
神奇的海洋动力产生的天然海港是滨海重要的海洋资源。1128年,黄河改道自滨海入海后,由于黄海和黄河的共同作用,这里有了天然的丝网浜海港。直到1875年后,丝网海港倒塌入海。历史上的丝网浜海港,曾是一个繁华集市、通商重镇,它作为天然港口风光了百年。据《阜宁县志·旧志》中记载:“丝网浜,在旧黄河口,面海而居,市塞简朴。清嘉庆、道光年间,海中渔户糜集于此,苏淞鱼商皆航海至,故其地以鱼为主要商品,丝网之名亦以此。自黄河北去,日渐塌陷,日久在海底矣。”
历史上,滨海是黄河的入海口,在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北徙后,滨海境内的海岸线停止淤长,并且由于近海洋流的作用,海潮剥蚀,潮流湍急,海岸出现蚀退,这使得滨海港成为一座岸线较深的大型天然良港,近年对这座港口的投资开发正催生着滨海这座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发展。
▲ 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滨海港 图源:滨海融媒
解放后,党领导滨海县人民除害兴利。1941年修筑的全长45公里的宋公堤,为沿海地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以后又先后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通榆河、淮河入海水道等多条河道,为确保淮河防洪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旱涝、冰雹、霜冻等灾害时有发生,但许多破坏性强的自然灾害总是与滨海“擦肩而过”。
▲ 当年修筑海堤场景 图源:滨海融媒
▲ 宋公堤纪念亭 图源:滨海融媒
如今的滨海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白首乌之乡、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之一。
新时代风鹏正举,新征程驰而不息。当下,滨海县委县政府正带领全县上下坚持人民至上、接续拼搏奋斗,守正创新,勇毅前行,聚焦“向海发展”的主攻方向,树牢“换道超越”的思维理念,昂扬“逢旗必夺”的雄心壮志。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强势崛起目标,点燃干事创业激情,勇担“建功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盐城北部地区加速隆起”时代责任,向新而行,以改革创新精神竞逐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 中海油滨海LNG接收站项目
编辑:朱振鑫
发布:常雪寒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