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平|挑竹子

文化   2025-02-11 05:29   山东  


挑竹子这个活计,以前在我们这种偏远山区的农村地区,是人人都知道的一种重体力劳动,在城市里面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就算在现在,哪怕是我们本地,小年轻人些都是不知道的。


今天,我把它写出来,旨在记录一下三十多年前偏远山区的农村人的生活场景,不要被人们给忘记了。同时希望能对现在的年轻人产生一点点的教育,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不易,从而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现在政府的新农村建设“村村通”工程,让我们这些山区也用上了大公路,进出非常方便了,大车小车都开到了家门口。


一九八二年,我们地方土地下户,也就是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散了从一九五八年开始实行的生产队,土地按照每个家庭人口的多少去承包相应的面积。这样一来,人们相对要自由一些了,怎样耕种,种什么,自己说了算,有的家庭劳动力多,庄稼不够种,就想着怎样去赚钱,加上改革开放的实行,开始出现了做生意、打工这些行业,人们的经济就开始活跃了。


在之前的时间里,生产队的时候,如果人们做点小生意,被人家发现了,就会被定性为“投机倒把”,那是要挨批斗的。所以,绝大多数的农民就只能天天在地里参加劳动,秋收以后,把足够生活用的粮食留起来,如果有多余的粮食还是可以背到街上去卖的。


我们地方由于是二半山区,竹木很多,每家都会分到一些,这些竹子(称家竹或金竹)和木材可以砍了运到街上去卖,政府是允许的。我们农村里的人,平时手里边基本上是没有钱的(生活用的粮食、肉食和蔬菜水果都是自给自足,不用出钱买的),只有卖点多余的粮食和竹木,手里边才会有点儿钱。


挑竹子卖是个绝对的苦力活儿,但是在金钱的诱惑下,还是有很多的人去做这个流大汗而赚钱又不多的活儿。


从我们老家去赶集,最近的一个集镇(当时的公社所在的街道,现在的乡政府所在地)都有十三公里,有人收竹子的集市就更远了,有二十六、七公里,而且全部都是山路。一个人在路上走着,对面来个人都要找好一点的位置才错得开,况且路从大山腰上过,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不说,万一一脚没踩实在而摔倒,就有可能滚到山脚,轻则摔伤、致残,重则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出现了挑竹子这样一支队伍。


挑竹子就是把竹子一挑一挑地挑到有人收竹子的集市上去卖掉换成钱,听起来很简单,实际做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属于重体力劳动了。


能挑竹子的人都是当时生产队的强劳动力,拿十分工分的人了,当然也有十六、七岁的小青年尝试着去做,但通常这些小娃娃都坚持不下来,尝到苦头就再也不敢去挑了,也有太想用钱的,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去挑。


头天,生产队收工以后,就要去竹林里把竹子砍下来,把竹枝打去。然后,捆成两捆,再把两捆竹子的中部(整捆竹子的重心以上的位置)和顶部捆在一起,用一根两尺左右长的本头砍成扁担(一个面是水平的,一个面是木材原本椭圆形的形状、这个面就是放在肩膀上的面),把这根扁担的两头插进两捆竹子里去(注意,一定要找到一挑竹子的重心处再往竹梢方向多一点的位置,这样挑起来整个竹挑子在人的身上(其实是肩膀上)就呈45一一55度角,走起路来就方便灵活多了。


其实,一挑竹子的重量也不是重得很,一般就是一百斤以下,根据你自己的力气去决定挑多少,问题是挑着一挑竹子要走二十六、七公里的山路,还要保持足够快的速度,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当你把一挑竹子挑到集市上的时候,差不多人就累得快散架了,要休息很长一阵子才缓得过来。


把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早早的就休息了,养好精神,半夜三更就起床,煮饭吃。吃好饭、喝好水,天就快亮了,就得挑上竹子上路了。


一般说来,一个队的人要挑竹子的都会在事先约好,到时间大家一起走,一方面是人多热闹不寂寞,另一方面是互相有个照应,万一出现情况互相帮衬一下,那些年的人不象现在的人这样自私,有困难大家互相帮助、共同克服,我觉得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通常早上五点左右开始挑上竹子上路,只要有一个人站在高处吼一嗓子“走了”,陆陆续续地半山腰的羊肠小道上就都是一挑连一挑的竹挑子不停地晃动,渐去渐远,最后消失在山的另一边,到十一点左右就能到集市了。然后,就一边休息一边守着竹子,等着买竹子的人来看货给价。


买竹子的人看上哪个的竹子好就去讲价,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就成交了,一般一挑竹子还是要卖五、六块钱,用两角钱加半斤粮票就可以在饭店吃顿饱饭(一碗饭八分钱加半斤粮票、一碗炒肉一角二分钱,如果你还想吃个蔬菜也才五分钱)。当然,到后来,一挑竹子可以卖十块钱到十多块钱,那是临近土地下放的时候的事了。竹子卖了以后,就可以放心地去街上看一看、玩一玩,有自己需要的、喜欢的东西买一点。玩到下午三、四点时就回家了,空身回家轻松多了,但回到家里还是要走到天黑。


挑到集市上的竹子也有当天没卖出去的情况,那就只好把竹子寄放在熟人家里,等到第二次再挑一挑到集市上一起卖。当然,这种情况不多,一般都能卖出去的。


我们地方的劳动人民就是靠这样的方式生活了二十多年,他们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正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所不具备的。


当然,现在不一样了,一方面年轻人都是有文化的,出去工作的、打工的都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挣钱又多了一些;另一方面是政府的“村村通”政策的指引和落实,使得我们这些原本非常偏僻的山区也修好了柏油大马路和水泥公路,拉几十吨的大车都来去自如,什么物品都是用车拉出拉进,谁还会出那样的苦力,跟自己过不去呢!

山东作家
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巴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