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玲|散文·诗意元宵节(张秀红朗诵)

文化   2025-02-12 05:29   山东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打从儿时起,这句诗里描绘的欢腾画面,就与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同,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对我而言,元宵节不仅是阖家团圆的传统佳节,更是承载着我与外公无数温暖回忆的特殊日子,因为这一天是外公的生日,所以记忆中的每一个元宵节都是和外公一起度过的,或是聚在外公家或是请外公来我家。
  

外公出生于山东寿光,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他毅然踏上了闯关东的艰辛旅程。一路北上,最终在黑龙江的一个小镇落脚扎根。外公虽然生活在这个宁静的小镇,可他内心的世界却无比广阔。他写得一手绝妙的书法,还嗜书如命,积累了深厚的学识,什么天文地理呀,周易理论呀古代帝王将相的成败原由呀,生活常识呀,就连我读中学时的几何和物理定律在他那里都能信手拈来。只要和外公待在一起,不是听他讲述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就是沉浸在他口中那波澜壮阔的古今文化长河之中。
  

小时候,正月十五是我一年中最翘首以盼的日子。过了春节,弟弟妹妹们就迫不及待地缠着爸妈,张罗着去外公家。犹记得有一年,雪下得格外大,前往外公家的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车子艰难地在雪地里缓缓前行。可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热情,一路上,大家都在兴奋地讨论着今年外公会准备什么样的惊喜,舅舅和舅妈给我们准备什么好吃的。
  

外公对元宵节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怀,或许是因为这一天的热闹喜庆与他内心对生活的热爱不谋而合吧。每到这一天,外公总会早早地把我们这些孩子聚拢到身边,慢悠悠地翻开那本已经泛黄、散发着淡淡墨香的诗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他操着略带山东口音的普通话,声音低沉而有力,一字一句,仿佛带着神奇的魔力,将我们带入了千年前繁华热闹的上元夜。他耐心地逐字逐句为我们讲解诗句的含义,每逢此时我便在脑海中勾勒出古代的人们穿着华丽的服饰,漫步在灯火辉煌的街头,欣赏着如繁星坠落般绚烂烟火的美妙场景。在他的讲述下,那些古老的诗词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化作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古人在元宵节时的欢乐与喜悦。

除了读诗,外公还热衷于给我们讲述正月十五的习俗和来源。他告诉我们,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最初是为了祭祀太一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节日逐渐融入了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了全民欢庆的盛大节日。人们张灯结彩,用各式各样的花灯装点大街小巷;舞龙舞狮,以热闹欢腾的表演增添节日氛围;还有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寓意着团圆美满、幸福安康。外公告诉我们,每一个传统节日和古老的习俗背后,都蕴含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故事和寓意,通过外公的讲述,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中。
  

每当夜幕降临,外公家院子的冰灯,彩灯就大放异彩了。室内家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热气腾腾、软糯香甜的元宵,一边享受着团圆的快乐;饭后我们几个孩子各自提着外公用罐头瓶子做的灯笼,去街上看秧歌,然后在成排的花灯下嬉笑奔跑、穿梭嬉戏,大家眼睛紧紧盯着那些写满谜题的纸条,比着赛似的竞相抢答,直到我们灯笼的蜡烛渐渐燃尽时,才开始往家里跑,回到家里几个孩子都纷纷把答不上来的谜语抢先向外公求解,然后余兴不减还让外公给我们出谜语,记得有一次,外公出了一个灯谜:“一物生来强,每天织网忙。织完静静坐,专等蚊虫撞 。” 我们几个孩子都皱着眉头,冥思苦想。表弟急得抓耳挠腮,嘴里嘟囔着:“这到底是什么呀?” 我也在心里不停地琢磨,可就是毫无头绪。这时,外公笑着给我们提示:“这个东西呀,在夏天的夜晚经常能看到,它的网很有特点哦。” 听到外公的提示,我突然灵机一动,大声喊道:“我知道了,是蜘蛛!” 外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竖起大拇指说:“答对啦!真聪明!” 得到外公的夸奖,我心里乐开了花,那种成就感至今难忘。
  

如今,每到正月十五,我依然会想起小时候和外公一起读诗、猜灯谜的时光。时代变迁,元宵节的庆祝方式在传承中创新,但那份对团圆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在这个正月十五,让我们品着古诗,伴着花灯,与家人围坐,共享团圆的温暖,在诗韵里许下新一年的美好祈愿,让传统文化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 。

作家简介
李金玲,笔名静待流年,长春市作协会员,吉林省科普作协会员,有作品曾获《诗刊》等省市级文学大赛奖项。

朗诵者简介
张秀红,朗诵爱好者,先后在2021年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选拔赛暨第四届海南省曲艺大赛中荣获团体三等奖,在2024第二届诵讲之星语言艺术展演全国总展演中荣获团体组特金奖。用声音传递温暖,以诵读致敬人生。

山东作家
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巴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