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六年春夏之交,我们走进河南,“豫”见了中原故事(或作中原精神)。时间跨过九年,都说年高易健忘,但是“豫”见的三个故事深深地印记在脑海里,至今还记忆犹新。
开封府见“包青天”
在古老的中国河南省开封市,有一座被誉为“天下首府”的开封府。它不仅是北宋管理国都及京畿地区的重要机构,更是宋文化的瑰宝。开封府初建于五代时期,历经战火和黄河水淹,如今的开封府是以宋代开封府衙为原型修建的文化游览区。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开衙迎宾》、《铡美案》等实景表演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常常给我们讲,河南有个开封府,开封府里有个包青天,包青天有三面铡——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包青天有先斩后奏的权力,能上打君下打臣,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从那时起,“包清天”的形象一直惦记在心里。来到河南,第一个目标就是开封府。
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开封府,睁大眼睛细心观察,唯恐漏下一个场面或者一个镜头。洗耳恭听,总怕落下一句话,最大限度地记下讲解员的讲解。
包公的清官形象,首先表现在清廉正直上。他以清廉正直著称,从不贪污受贿,从不徇私枉法。他的清廉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品行上,也体现在他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上。他曾立下家训,规定后世子孙若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亦不得葬于大茔之中。嫂“娘”再三求情,他怒铡包勉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包公的清官形象,主要体现在公正执法上。他办案公正、机智,不畏权贵,敢于揭露和惩治腐败。他的铁面无私使得许多贪官污吏闻风丧胆,也使得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他在任期间,深入体察民情,兴利除弊,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拥戴,“包青天”正是来自百姓的口碑。
包公的清官形象,贵在不畏权贵上。他在监察御史任上,多次弹劾权贵,坚决惩治腐败。他排除阻力开铡怒杀皇亲国戚陈世美,警示朝中百官,震动了朝野,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公平正义。后人把它搬进了剧场,写入评书乃至再后来的电视剧。
包公的事迹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清廉正直的典范。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官员,坚守清廉,为民服务。正如当今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反腐倡廉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意义!
兰考县见焦裕禄
踏入兰考心情异常激动。作为一名退休工作人员,焦裕禄的故事深深感动着我。纪念馆内陈列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每一件展品都讲述着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动人故事。他的生平事迹被详细介绍,同时展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伟大。焦裕禄的精神不仅激励着兰考人民,也教育了无数国人。
走进纪念馆展览厅,近距离“接触”焦裕禄。他来兰考之前漫天黄沙,枯草摇曳;他走后的兰考却是天蓝水清,绿树成荫。由绿洲变为荒漠,是人们长期以来的肆意挥霍和破坏环境的结果,而为绿色再次回到这里,却是燃烧了他所有的精血。他短暂而厚重的一生都是在与黄沙搏斗,以生态为基,以人民为本。
迈上新征程,我们不能忘记那个人民公仆的身影,不能磨灭“一棵泡桐”的精神,不能忘记这位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仅仅工作了475天,这时的兰考正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整个兰考一片死寂。一年多的时间,他亲自带领干部作表率,经过艰苦努力兰考县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他的病情早就发觉,但他坚持带病工作,同志们劝他去治疗,他却说“慢性病慢慢治就会好的”“不能因为我自己的事而影响人民群众的事”。后来在地委领导的强迫下,才不得不去了医院。
我们参观焦裕禄同志的工作场景和生活情景。看着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件件珍稀的展物,讲解员的解说,仿佛把我们拉回到了那个年代。焦裕禄同志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他时时处处想到的总是别人,心中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的赤诚忠心。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英雄气概;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1964年5月14日,由于长期在一线艰苦条件下坚持工作,焦裕禄久拖未医病情恶化,最终在郑州病逝。
焦裕禄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灿烂的一生。我们要学习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的精神!不忘初心,发挥余热,为国家建设贡献毕生力量。
太行山上见红旗渠
在河南省林州市,有一条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它不仅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晶,更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跨越太行山,引漳入林,解决了当地长期干旱的问题。站在红旗渠畔,望着这条蜿蜒的水渠,不禁让人感叹人类与自然斗争的伟大力量。
初夏时节我们行走在红旗渠上。空谷幽心,人语传响,太行崖壁,纵深万丈,腹有石槽渠,渠宽8米,深4米5,长3000华里 ,依山傍崖,曲折蜿蜒,碧水潺潺。有人说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给了河南,其实,我觉得最美的并不是这里的风景,而是这里的人用铁镐纲钎镌刻在太行山的传奇,是那战天斗地改造河山的大无畏精神。
一渠绕群山,精神撼天下,谈何容易!
20世纪60年代,林县30万人,靠一锤一钎一双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胆魄和勇气,苦干10个春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锻造了红旗渠精神。
站在红旗渠畔,抬头千仞悬崖,俯首百米峡谷,缓缓流淌着的渠水向前奔腾不息,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巍巍太行,壁立千仞。林县人民为了治水,积十年心血。在蜿蜒陡峭的太行山上,修造了这条号称“世界第八奇迹”的人间天河——红旗渠。耗时10年,耗资7000多万。7000多万,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而林县整个财政收入只有240多万。什么样的力量促使林县县委做出这样具有如此胆识和魄力的决定?
没有钱买石灰,就自建石灰厂;没钱买炸药,就自制土炸药。偌大的红旗渠工程,所有的账目没有一毛钱的差错。所有的党员干部没有一个人因贪腐而倒下。在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没有重型机械,没有精密仪器,仅凭简单而原始的测量工具,用石头砌起来的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一锤一钎镌刻着民族的史册,凝结着林县人民的智慧与血汗。红旗渠难能可贵的是修在了太行山上,更可贵的是修在了林县人民的心上。
四十多年后,我们走在红旗渠畔,依然能感受到当年拓荒创业的火热激情。似乎看到建设者抡锤打钎,劈山开渠,每天仅吃七两粮食,发挥出来的却是钢铁意志。
解说员告诉我们,1960年2月,冰雪未消的春寒时节,英雄的林县人民,浩浩荡荡开进了太行山,开始了十万大军战太行,重新安排林县旧河山的英雄壮举。年轻的县委书记杨贵扛铁锹、戴头盔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和林县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解说员亲切地称呼杨贵“老书记”。陈述老书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群众路线,为人民办实事。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期,他坚持实事求是上报粮食产量,为林县的老百姓争得了口粮。干旱灾荒没有吓倒这位领头雁,挖野菜、吃窝头、睡石洞。六十年代,他“引漳入林”,逼水上山,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为了一个测量数据,经常陪同七八个人珠算,直到所有人数据一致。
林县男人豪气,女人也格外坚强,巾帼不让须眉,凤凰双展翅,双手打钢钎,12磅的大锤在姑娘手里抡得虎虎生风,一口气能打100多下。飞崖下崭,凌空除险,任凭肚皮划破和长老茧,枯燥无味,艰难困苦磨炼超乎惊人的意志与毅力。
天地惊,鬼神泣,壮士眠。修红旗渠先后有81位民工舍生赴死,可歌可泣,催人泪下。他们倒下了,许多人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张买江,13岁上渠,成为修渠工地上最小的建设者,他父亲因修渠被炮眼炸起的飞石击中牺牲,母亲便把不到13岁的张买江送上了渠来完成父亲的遗愿。吴祖太,渠上少有的科班出身水利技术员,英年早逝,呕心沥血设计红旗渠,却没能看到红旗渠建成通水。家乡灾荒,7岁的吴祖太便随父母来郑州讨饭,靠卖水维持生计,奋发图强,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他主动请缨来到红旗渠,承担起工程设计工作。为了红旗渠建设,他同淇县姑娘、小学教师薄慧贞的婚期一拖再拖,直到1959年的大年初一才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大年初五,吴祖太又返回了让他魂牵梦绕的建设工地。谁能想到新婚四天一别,夫妻两竟阴阳两界。
他们,这帮热血青年正值而立之年,竟用血肉之躯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成为红旗渠的奠基者。
十多个春秋寒暑,林县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用使命和担当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林县人民以智慧和力量谱写的辉煌篇章!
作家简介
高明久,山东东阿人,曾任东阿一中语文教师,乡镇党委书记,县委党校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县人大副主任。退休不退志,拿起笔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抒发家国情怀,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