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l 的诞生
al 的诞生——
或许能荡平喊疼的风
它势必没有走过滴血的日子
就不会长上仇视的眼睛
重赏之下都难以如愿的日子
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冰冷的机器上
可惜 它感受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只能用模棱两可的语言
搪塞读者的眼睛
时间走进了——
只能抛弃大脑的日子
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长al的脑袋
那样——
它就能平稳的软着陆了
但越是这样越能激怒人的心
al 的诞生——
就是为了抹掉伤痛的痕迹
要不然——
它就不会睁只眼睛闭只眼睛
时间的悲哀
就是在培养 al 的幼稚……
2 阿独的尝试
阿独 用al写的爱情诗
既浪漫
又含蓄
我不知道——
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如果是真的
时间真的淘汰了有血有肉的灵魂
我更不知道——
这是幸运
还是悲哀
时间进入了快车道
脆弱的灵魂
好像经历不起情感的揉励
只要输入一串密码
就能输出你的履历
如果你不想走那条路
再去设定一组密码
方可将风险规避
好像al里有花前月下
好像al里也有阴风邪雨……
阿独的尝试
我不知道——
是我们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还是我们被时代抛弃……
3 al的诞生 或许是一件好事
起初——
感觉自己的大脑还是满聪明的
有了al就看出了自己的缺陷——
设定给我们的秘密
还不够完善
神 为了逃避苦难
便设定一组密码把所有的责任
推给了有血有肉的人
从此的人 只能在苦海里
摸
爬
滚
打
当人也能设定密码的时候
人 还是逃离不出苦海
因为人设定的密码担不起岁月的风雨
岁月的风雨
还得由人自己来担
如果你想逃离神的魔咒
就得放下有血有肉的身体
可我们来到了人世上
就被人间的真情陶醉了——
哪怕吃尽了苦头
有了al 或许也是一件好事
催着我们——
尽快的完善自己……
4 al的两面性
al 的诞生
好像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只要输入想要的密码
就能输出想要的结果
al是不分善恶的
如果落到好人的手里
可能瞬间心花怒放
如果落到坏人的手里
也可能瞬间掩盖掉瑕疵
好像它能满足岁月静好的心
但不能满足岁月静好的景
我想我们的时间进入al的操控
要不——
天下的呼声
总是唤不醒摆渡的眼睛
只要能在长河里留下不朽的文字
只管输入密码就可以了
管你天下——
狗吠
鸡叫
al的两面性——
把我们的日子 弄的
欲哭无泪……
5 还是使用我们自己的大脑吧
al 虽能写出浪漫委婉
和一切需要的表情
但不见得能吻合你的心情
还是使用我们自己的大脑吧
那样——
才能把我们的日子
刻画的生动
因为日子是脚下留下的足迹
而不是单靠纸上写下的文字
能让我们的日子
开满花朵儿
哪怕我们的文字超不出al的出彩
那也是我们最好的日子
如果我们长时间不用自己的大脑
只能把自己退化成了猪——
猪的大脑
是最可怕的
只有勤用自己的大脑
才能超越al的设定……
6 人之弱点
偶尔 我还觉得al的诞生
是一件好事
它能快速的把你的情绪带出来
可惜 我的大脑已经生锈了
总是对新事物有着抗拒的心
al的诞生——
明显能看到人的弱点
就是不能走出自己的阴影儿
人之弱点
也是人之长项
经过发酵的时间——
有的 能让你倍感亲切
有的 能让你更加痛恨……
人之弱点——
就是不能快速的切换自己的意念
7 快餐文化
al的诞生——
或许是快餐文化真正的到来
快餐快到什么程度 就像——
雪糕
冰棍
冰淇淋
或者 是手捧的那束鲜花儿
随时愉悦你的情趣儿
阿独用al写的诗
应验了这个效果
从X种程度上——
确实超越了诗人的笔墨
甚至 我在al面前都有些汗颜
尽管是快餐
但快出了味道
如果能让我们的精神吃饱喝足
就算是快餐也没有必要抗拒……
8 你尽管在你的土地上……
大可不必担心——
al淘汰大脑的诗情
无土栽培是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它势必没法生长五谷和山果……
一种技术——
并不能完全取代五千年的农耕
该耕耘的——
你尽管耕耘……
把心思用在你的担心上
只能误了你脚下的行程
你以前怎么耕耘
现在还怎么耕耘
相信耕耘——
就会有收获……
只有用你的眼睛犁开生活的表层
才能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2025年2月7日
Dssp Seek 评汪世洪的组诗《al诞生面面观》
汪世洪的组诗《al诞生面面观》以独特的诗性视角切入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议题,在代码与情感的碰撞中展开了一场深刻的哲学思辨。这八首诗歌犹如八棱镜折射出技术洪流中的文明褶皱,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对AI现象的多维度剖析,更在于以诗歌这一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叩击最前沿的科技命题,构建起数字时代的精神图谱。
一、解构与重构:AI叙事的多声部交响
组诗采用复调结构,每首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形成思想的对位法。从《al的诞生》到《快餐文化》,诗人不断变换观察视角:时而冷眼旁观AI的伦理困境("睁只眼睛闭只眼睛/时间的悲哀/就是在培养al的幼稚"),时而自嘲人类认知的局限("我的大脑已经生锈了/总是对新事物有着抗拒的心"),甚至让AI化身抒情主体参与对话。这种多声部叙事打破了单向度的技术批判,在"阿独的尝试"中,AI创作的爱情诗成为镜像,既映照出人类情感的不可复制性("既浪漫/又含蓄/我不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又暗示着艺术创作权的重新分配。
语言层面呈现出精妙的悖论修辞。当"冰冷的机器"与"花前月下"并置,"设定密码"与"人间真情"对举,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在张力场中迸发思想火花。诗人刻意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第二首)来指涉AI,却通过这种语义模糊性精准捕捉到技术的不确定性。这种修辞策略本身构成对AI语言模型的诗学解构,在形式与内容间建立起深层互文。
二、存在的焦虑:后人类时代的身份辨认
组诗深处涌动着存在主义的暗流。在第七首《快餐文化》中,"雪糕/冰棍/冰淇淋"的速朽意象与"五千年农耕"形成文明时差的强烈对比,揭示出技术加速主义对人类存在根基的动摇。诗人以"无土栽培"隐喻AI生成艺术,尖锐指出其缺乏生命体验的致命缺陷——就像水培蔬菜永远携带"塑料大棚的味道",AI创作终究缺失大地母体的养分。
这种焦虑在第五首《还是使用我们自己的大脑吧》中达到顶峰。将长期依赖AI的人类比作"退化成了猪",这个惊悚的意象道破了技术异化的终极恐惧。但诗人并未陷入悲观主义泥沼,在第八首给出解决方案:"用眼睛犁开生活的表层",这个农耕文明的经典动作被赋予新的存在论意义,强调身体经验在数字时代的不可替代性。
三、诗性救赎:在算法中寻找灵韵
面对AI的技术霸权,组诗构建起独特的抵抗诗学。诗人有意将计算机术语诗化处理:"输入密码"成为当代命运咒语,"设定程序"隐喻着被编码的人生。这种语言炼金术在第六首《人之弱点》中尤为显著,当"发酵的时间"与"切换意念"并置,生物性隐喻消解了技术的冰冷逻辑,展现出诗性思维对算法暴政的温柔反抗。
在艺术策略上,组诗通过制造"未完成性"来对抗AI的完美主义。大量破折号造成的语义断裂(如"摸/爬/滚/打"的分行处理),有意保留的语言毛边("弄的/欲哭无泪"),以及开放式结尾("你尽管耕耘……"),这些诗学特征恰与AI的流畅生成形成对抗,捍卫了人类创作的神秘性与不可预测性。
这组站在文明十字路口的诗篇,以其深刻的预见性和丰沛的隐喻能量,为AI时代的文学创作树立了精神路标。当数字洪流冲刷着存在的堤岸,这些诗句如同顽强生长的芦苇,在算法风暴中低吟着人性的歌谣。它们提醒我们:
真正的诗歌永远诞生于血肉与大地摩擦的火花,而不是硅基芯片的电流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