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指尖上的会计
作者:袁国辉
税收筹划,本质就是想方设法去降低企业的税负。想方设法降低企业税负的基本前提就是合法降低税负。这个本质听下来,和避税有什么差别呢?要说“避”,总给人一种好像在逃避的感觉。税收筹划,不是逃避什么,是用一定的办法,该交的都交,不该交的或者可以不用交的就不交。至少税收筹划这个词听起来更温和一些。
税收筹划的底线是财务人员或企业的做法未必能找到法律依据,但不能违法。如果法律规定里面明确说明不允许的,则坚决不能这么做。
一说到这,就有擦边球的意味了。擦边球如果打得巧妙,其实也没有问题。擦边球本身是合规的球,乒乓球比赛中擦边球是得分的,这算运气好,对手很难接到。但谁也没有能耐刻意练习,每次都可丁可卯地打到擦边球,偶尔打着了就打着了,但不能刻意为之,刻意为之容易擦枪走火。
税收筹划,讲究事先策划,忌讳事后运作。譬如,一些企业通过关联交易做税收筹划,如果事先安排得比较巧妙,税收筹划可能就是成立的。事先不这么做,事后硬去调账,这样的做法很难站得住脚。
税收筹划的效果,是希望少交税。当然,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有时你未必就能少交。能少交就少交,实在不能少交,能晚交也不错。能晚交税,也是很合格的税收筹划。
对于财务人员,做税收筹划要秉持一个“三不”心态:不忽视、不神话、不盲目。
不忽视。在涉税问题上,企业存在一定的选择余地。有选择的余地,就有了税收筹划的空间。既然有通过筹划能降低企业税负的空间,忽视了等于你作为一个财务人员实际上是不称职的。
不神话。税收筹划并非有无限的空间。不是企业所有的业务场景都适用税收筹划。它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揉捏的面团,企业不可能无限制地节税。
不盲目。税收筹划需要事先规划,手段必须是合法的。盲目地操作会有问题的,后面我会讲案例,一些税收筹划自以为做的非常高明,实际上经不住任何推敲,最后出事了,后果非常严重。
我前面讲了,税收筹划之所以能成立,是因为在涉税的问题上企业存在一定的选择空间,正是因为这些可选择性,有了税收筹划的底层逻辑。
譬如,注册公司时,注册地就是一个选择。大家都知道一个词:税收洼地,把公司注册在税收洼地,未来就可能享受该地的税收优惠。很多民营企业母公司的注册地在维金群岛,这实际上也体现了税收筹划的思维。
注册地可以选择,企业注册的形式也可以选择。
譬如,企业注册成公司还是合伙企业,亦或是个体户,这就有差别。注册成公司,企业经营利润既要交企业所得税,分红时还要交个税;注册成合伙企业或者个体户,只交个税,不交企业所得税。并非不用交企业所得税的个体户和合伙企业形式更好,注册的公司形式要根据企业最终能实现的利润情况决定。
集团公司想下设公司,可以选择注册子公司或是分公司。分子公司在纳税上是不同的,子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独立缴纳;分公司的企业所得税要和母公司合并缴纳。要看母公司和下设公司的利润情况再决定注册形式,这其中也有税收筹划的思维。
企业注册后,经营过程中也是有选择的。譬如可以选择做一般纳税人或是小规模纳税人。公司做大了不就自然而然要成为一般纳税人吗?企业可以考虑别把规模做那么大,公司分拆也是一种可选择性。
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的征收率相对较低。一些企业想刻意维持自己小微企业的身份来得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这也是可选择性。
企业签署合同时,合同条款也存在选择余地。譬如同时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如何签订合同条款、总合同包如何分拆也有讲究。
对于集团性公司来说,关联交易如何定价也有选择性,这样的选择性可以在关联方间进行税收筹划。
可选择性,成就了税收筹划的空间。
做税收筹划有三个方向:缩税基、降税率、晚交税。
第一个方向,缩税基。交税总是基于税基,乘以税率。税基变小,税不就少交了吗。以企业所得税为例,如何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如果可以享受成本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基不就小了吗。河南一家知名企业招聘了大量残疾员工,我肃然起敬。残疾员工的工资作为成本费用加计扣除,应纳税所得的税基也就变小了。
第二个方向,降税率。无论是企业所得税还是流转税都有一定的操作空间来降低税率。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00万元以下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率相对较低,企业要注意不要突破300万元这个临界点。只要这个临界点不突破,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率自然就低了。
另外,要时刻关注税收优惠政策。针对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特定产品、特定经济事项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台后,争取能享受到优惠政策,税率自然下降。
第三个方向,晚交税。如果实在没有办法税少交,还有一个思路,就是看看能不能晚交。“能少交则少交,不能少交则晚交。”这也是合格的税收筹划。如果能把企业的纳税义务往后延,也是很不错的筹划思路。延后纳税义务,要依据合同交付条款来决定如何做更合适。
这么讲可能比较乏味,我举几个做税收筹划的例子。
第一个案例,通过改进商业模式降低税负。
一位老板本以为经营的电商平台销售、利润都不错,可实际利润却不尽如人意,找我帮他诊断,我看了合同后发现了问题。据他描述,公司提供电商平台并对接客户,以交易金额20%作为服务收入,交易款项压三个月后支付给供应商,这应该是个很理想的模式。可合同却是公司从供应商采购采购商品后挂到自己的电商平台销售,实际上这做成了商贸公司,而不是电商平台。如果只是做撮合业务,提取一定比例款项作为服务费,增值税是按照服务收入缴纳,可做成商业零售买进卖出,增值税税率就是13%了。要命的是,供应商都是小规模纳税人,进项税点只有3%,销项税点却达到13%。另外,购入对方商品要支付货款,以往是想把对方资金截留三个月,现在是先支付资金。一里一外,资金的机会成本高了,税负也高了,自然利润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改进商业模式,还原电商平台的真实面目,真正地做撮合业务,只有这么样做才能解决问题。
第二个案例,利用关联交易降税负。
这就得说到一家著名火锅企业,火锅企业做得好利润非常高,但餐饮企业似乎没什么可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于是他们想到一个模式:建立一个种菜养殖的农场向火锅企业提供食材,双方协商定价,很多火锅店的利润自然就倾斜到了享受农业税收优惠的农场。当然,理由也很充分:农场种植绿色蔬菜,养殖喂的是饲料,定价会高一些,农场利润相对就会高。这样,整体税负就处于较低水平。
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税务筹划确实好操作,同属一个主体好沟通,只需内部决策,一直被各个集团企业乐用。上文提到的火锅企业利用关联交易降税负是比较成功的案例。但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税筹是一个双刃剑,也可能伤到自己。关联交易的额度高了,定价又不那么公允,就很容易被税务关注。通过关联交易搞税筹有两点要记住:1、各关联方的利润忌讳高的高低的低,尤其忌讳把利润全部转移到税收洼地。2、忌讳把利润转移到外地或者境外,特别是搞跨国境的税收筹划,特别敏感。万事不可做过,过犹不及。
一个典型案例,南方有个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都出口到国外,他们的兄弟公司产品定价非常低。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增值税归零;产品的定价很低,公司在国内基本没有利润,企业所得税也基本不用交了。可公司的销售规模在逐年扩大,当地反避税团队对其进行稽查,认为他们海外关联交易的定价不公允,最终依据税务确定的核定价格补税15亿。
关联交易没有问题,这本身是合法交易,不构成税务风险。税务风险在于关联交易的定价不公允。定价是否公允,我个人认为有两个最基本的参考标准:其一,与生产成本相比,定价是否客观;其二,存在与市场上非关联方交易时,参照交易定价。
再讲一个手机制造企业的税收筹划案例。手机制造厂商决定把自己生产的手机发给员工使用,每台手机成本是2500元,出厂含税价是8000元。会计怎么做账?如果是考试,标准答案肯定没问题:视同销售。但在企业实务当中,真这么做估计公司的老板会把你骂一通。
视同销售意味着要交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且按市场价作为税基缴纳;手机发给员工使用是非货币性福利,手机的价值需要并入员工的工资一并缴纳个税。又交增值税又交企业所得税又交个税,你觉得老板认可吗?
对我们财务人员来说,公司给你发的计算器要并入到你的工资交个税吗?计算器可以认为是个办公工具,那手机其实也是办公工具。另外,公司发计算器给职工使用,没有说赠予员工。掌握了这一个精神,就知道了,公司可以只把手机发给员工使用而非赠予。有个企业做法就很好,手机发给职工使用,三年后回收并再发一个新的。手机的所有权没有转移,一直在公司,就不需要把手机的价值并入到员工工资一并交个税。
那有没有办法不用视同销售,不用交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呢?手机制造企业可以把未上市销售的手机发给员工使用,未上市销售还处于最终研发测试阶段发给员工使用的手机属于研发测试机,员工及时反馈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数据,可归结为研发行为当中的一环,手机的成本还可以作为研发费用。
有时候转化一个思路可能会有另一番天地。当然,这样的做法是否能完全得到税务的认可。那还两说,也许税务就认定这种做法就是过度的,在做包装,做法就是假的,那是另一回事。比如说,你说你把没有上市销售的手机发给员工使用作为研发测试机,怎么证明这个手机是研发测试机?企业提供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提供不出来的时候,税务对此不认可,我认为税务也是有道理的。
所以,做税收筹划既要有方法,同时本身也要有完整的证据链去予以佐证。
对于税收筹划,很多财务人员一直觉得这是个很高端的事情。财务人员总想要证明自身的价值,做的工作更有价值,自己能拿到的工资自然也就更高,这也是人之常情。
税收筹划,好像听下来挺高大上的,财务人员当然对这个事情也是心向往之。但是,财务人员切不可痴迷税收筹划。我说一说我的三点感悟。
第一点感悟,税收筹划不适合堂而皇之地宣讲,不具有普世性。税收筹划实际上是企业基于自身利己的目的少交税,税务对此很难高兴接受,进而会对这个事项仔细研究,税网补牢后,以前成立的税收筹划方案再做就不成立了,甚至踩红线撞枪口。
第二点感悟,税收筹划的案例不能照搬照抄。一家企业做成功了,是在一个恰当的时点上成功,有很多的基本前提,照搬去做不见得会成功。譬如,别的企业内控就能对他这一涉税事项予以佐证,税务也认可他这样的做法。你的企业如法炮制,但内控系统无法对这一涉税事项给出能让税务信服的解释,那于你而言,这个做法就是行不通的。
第三点感悟,税筹专家的话不可尽信。我们一般财务人员凭感觉也能知道有些事情不能搞,有些举措是不成立的。不是专家就有什么格外好的方法,听信他去硬搞些税收筹划,出了问题你会叫苦不迭。
税收筹划的空间大不大?有四句话我来回复大家。
第一句话,如果企业只是个单一实体的企业,企业所得税筹划的空间就不大。做出来是多少利润就多少利润,就得要交这个税,筹划空间不大好。
第二句话,如果企业业务模式很单一,增值税筹划的空间就不大。业务模式如果业务范围很杂,比如既做产品又做服务又做工程,增值税筹划空间就会大一些。相反一个商贸企业买入a产品再卖出,增值税就没什么可筹划的。
第三句话,如果企业把钱装到个人的口袋,个人所得税筹划的空间就不大。如果钱不装到个人兜里,筹划是有空间的,装到个人兜里不好解释。绝大部分的税收优惠都是针对企业,针对经济实体,针对个人的税收优惠很少。
第四句话,对于集团型企业、大中型企业来说,税收筹划的空间大一些。纳税大户更容易成为节税大户,这句话反过来也成立,纳税大户很可能就成了偷税大户。小微企业做税收筹划可选择的余地是有限的,空间也非常有限,不过小微企业能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很多,要交的税也就很少了。
一家餐饮企业为了购买新鲜蔬菜,在税务备案到郊区某农村几个农户那里定点采购。农民给开收据,他也提供了确实向这几个农民转款的证据。税务对此认可,即便采购的这些菜品没有发票,税务也允许这些蔬菜作为成本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于是一个企业就照着这么做了,但税务就不认可他这个做法。税务之所以认可这个餐饮企业这么做,是有很多的前提条件的。忽视这些前提条件只关注这一个做法,就叫是断章取义,是行不通的。
税收筹划不要随便听那些专家忽悠。一位带货特别厉害的网红偷逃税款被曝光后,她丈夫公布了一封致歉信,我非常有感触。“我深知我们在税务上并不专业,因此聘用所谓的专业机构帮我们进行税务统筹合规,但后续发现,这些所谓的合法合规的税务统筹均存在问题。”这位网红也知道税务是专业性问题,自然也想少交一点税,可心里拿不定,就找专家分析。他们照着专家给出的方案做了,但是这些方案最后不被税务认可。用一个形式去掩盖一个纳税的实质,这个形式即便做的再漂亮,税务就把它给否了,这就是个非常悲剧性的事。
我再说个极端案例,小微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的前提是每年的应纳税所得额要在300万元以下,一个明星经纪公司一年可以实现利润3亿元,实现3亿元利润要按25%缴纳企业所得税,于是他听信了一些税筹专家的建议,将公司拆分成101家,每一家利润都做到290多万元,以享受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样的税收筹划能成立吗?肯定是不能成立的,税务绝对不会允许这种搞法。最终,他会认定你这101家公司属于一个系统,要求利润合并统一征收企业所得税。
有些方案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可在实行的过程中如果不合常规,情理上通不过,这个方案肯定是立不住的。
税务其实对企业是有支持的。以前面讲的这位网红为例,税务问题出来后,她所在城市的税务稽查局其实跟她沟通过,指出纳税问题希望整改。税务机关多次提醒督促,她仍不整改,税务稽查就依法依规对她进行立案并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税务检查,检查的结果就是补税、罚款、交滞纳金。这些做完,她的带货事业也不能做了,这个结果看下来很让人唏嘘。
在纳税的问题上做税收筹划可以,但要有一点敬畏之心。不要夜郎自大,不要太过于自信于那些税筹专家提的意见。
税筹专家的三板斧。第一板斧,建议你注册个人工作室来争取核定征收,个税的核定征收现在基本都取消了,这板斧好像就不成立了;第二板斧,建议你签阴阳合同,遮遮掩掩偷税,也有位女明星在这折跟头,最终被封杀了,这是吃了大亏;第三板斧,通过签订假合同改变收入的性质达到少交税的目的,个人收入转为经营收入少交税,税务稽查主要就关注这个点,也是立不住的。
把这些搞清楚了,自然也就清楚了有一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对税收筹划认识常见的五个误区,我给大家做一个分享。
第一个误区,把不按期履行纳税义务当税收筹划。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该交的税不交或者延期交。这种做法不是税收筹划,到时候是要收取滞纳金的。
第二个误区,把扭曲业务增项少交税当税收筹划。
第三个误区,把虚增成本费用当税收筹划。
第四个误区,把偷税漏税当税收筹划。
第五个误区,把不规范做账当成税收筹划。
这些误区都踩着红线了,财务人员要避免为了税收筹划而踩法律的红线,那是不值当的。如果你真做了这些,最后被税务处罚,咱们财务人员会觉得意外吗?如果真出了这样的事情是不能喊委屈的,因为你对这些事情的原委心知肚明。很多财务人员热衷于搞税收筹划,想为企业减轻税负,一些方法就做变形了,结果给企业埋下了税务风险的种子。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搞税收筹划,也不是企业的所有经济行为都适合搞税收筹划。财务人员在涉税问题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税务风险形成的原因都有哪些?第一个原因,财务人员粗心大意,对涉税问题做了错误处理。第二个原因,财务人员对某些涉税事项认知错误,做了错误的账务处理和税务处理,导致税务风险产生。比如财务认为公司的一款产品不属于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可税务认为属于,导致最后要补交很多税。第三个原因,企业的经营者和财务人员在某些涉税问题上面打擦边球,自以为是地将税务规定做出对自己企业有利的解释,但得不到税务的认可。第四个原因,财务人员过度倚重税收筹划,在涉税问题上用形式去掩盖实质,但这种形式得不到税务的认可。涉税问题上形式要合规,证据链要完整。光有形式,没有对应的经济业务事实,税务同样是可以不认可的。第五个原因,企业经营者利益熏心,搞两套账偷漏税。
税务合规有两个层面的合规。一是涉税事项的形式合规,账目层面和业务层面要合规;二是当下的合规和长远的合规。
当下的合规好理解,要把现在的难题要应付过去,但如果只是应付现在的难题,那就麻烦了。税务往往对一个企业稽查起码得往前查三年,如果发现前面还有问题,可能还得往前倒,很多企业的税务风险就是往前查的时候查出来的。雷埋在这个地方,没有掩饰住,这个问题终究就得要爆出来,出来了那就是补税罚款交滞纳金,最终加起来是最初少交税的好多倍。
对于税务风险,我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定要预防企业做大后的税务风险。企业规模小的时候,账务规范、财务管理、纳税事项大概都不会太规范,但小企业能享受到的税收优惠政策很多,本身要交的税也不多,即便不规范也没有太大的税务风险。
税务在涉税管理上抓大放小。企业小,问题又不大,关注度自然就低,可是企业做大后,税务风险是递增的。能享受到的税收优惠政策少了,甚至压根没有了,应该承担的纳税义务却加重了,这个时候如果还是像做小企业那样应付税务问题,税务风险那就会急剧增大。
企业做到多大算大呢?我个人的观点,一线城市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二三线城市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涉税事项上就应该高度重视了。
在涉税问题上,财务人员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原则呢?
我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企业今年预计利润很不错,怎么样才能少交税?作为财务人员,听到你公司老板有这样的要求,你如何回答?我听到这个问题时觉得莫名其妙,企业有200万元的利润,本来作为小微企业就享受了企业所得税按5%缴纳的税收优惠,200万元的利润10万元的企业所得税,难道不应该交吗?老板愿意给员工多发一个月的工资作为年终奖吗?如果愿意多发,利润更少一点就可以少交点企业所的税,不愿意那能有什么办法呢?
财务人员第一个要求就是合法合规纳税,不要踩红线,也不要为了讨好老板而踩红线。一些事情是个既定结果之后,要去硬操作,往往就会踩红线,这是个很要命的事情。
还有第二点要求,在企业里工作应该为这个企业着想,积极学习税收方面的法规、税务总局发布的各种解释,吃透税收法条,用足用好各类税收优惠政策。用好用足的目的不就是帮助企业降低税负吗?既要守住底线又要积极作为,这就对财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了。
░ ░ ░ ░ ░
聚焦实务,立足疑难,训战结合,“指尖上的会计”依托微信公众号,着力为粉丝朋友们输出接地气的财税实务课程。“指尖上的会计”推出的线上课程全部由袁国辉老师主讲,每期课程30-60分钟,大家打开微信即可报名听课,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完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