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下一个刘慈欣就算了?中国科幻,为何没有自己的“太空歌剧”

文摘   2024-11-10 21:44   重庆  

之前写了关于《三体》,刘慈欣和太空歌剧的文章,结果反响还不错,当然骂的还是挺多的。大概就是不管你把《沙丘》《星战》,外国科幻吹上天什么的,反正大家认为它就不是科幻,《三体》才是王道。

实际上,难道你们没有发现吗?中国科幻除了《三体》和刘慈欣,另外三大天王和别的科幻作家作品也有点地位,但不多。中国科幻是很弱的,真的。

中国科幻除了《三体》还有什么?大概只剩下刘慈欣了

《三体》是一部披着华丽精致的礼服的,内核是此前300年与此后30年的,以中国史与未来可能性为基底的艺术作品。 所以他能红极一时,因为此后30年所有懂历史的人都会有所共鸣,热潮不退。 所以他能永世流传,因为哪怕魔法晋书目录这种故意为之的作品,也不会为难一篇小说。

我们不是喜欢科幻,我们只是喜欢那个将上下330年时光与思想用墨水镌刻在纸张上的大刘。三体的热潮终究退去,因为欧美在80年前抛弃了进取,我们现在也在存量时代中逐渐鄙夷奋斗逼。 但是《三体》的热潮也终究不朽。

我们仍然能在《三国》中汲取忠义智勇,将来人们也能从《三体》中汲取进取与发展的力量。

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读《三体》是一种幸运,你能跟随主角一步步解开谜题,里面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突然宇宙披头盖脸的砸向你,所感受到的震撼真的无法言喻,这样的震撼是你哪怕提前知道一点都会被削弱的,因为被剧透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

幸运的是我读到三体时就只知道这本书而完全不知道内容,对三部曲的震撼没有一丝一毫的折扣,不幸的是随着三体的大火,现在的人哪怕完全没看过三体,很多内容已经潜移默化的接收到了,再去看就大概率少了些味道。

其实吧,说三体开创了新型宇宙战斗方式,放弃了大枪大炮的套路的人。我可以百分百肯定你们没怎么看过科幻作品,或者说看的都是如《吞噬星空》之类的科幻修仙网文,亦或者漫威类商业电影。

这类作品为了商业性很大程度上抛弃了科幻内容,只为了提供更好的体验。也别觉得看《三体》就比看别的东西的人高贵,可能某某教授轻松一下放松心情,就喜欢看这些商业性质不用脑子的东西。然后一部分《三体》粉丝,某种程度上真的已经魔怔了。

他们到处刷三体,什么“傻孩子快跑”,“水滴”,“黑暗森林”,“降维打击”。

到处贬低别的电影,小说,故事,别的科幻都不行之类的。

其实能理解,秀优越感这种心理任何人都有,特别是智力上的优越感,所谓一群高学历高知识分子也没见有几个人能摆脱“人在美国,刚下飞机”这种心理的。但尽量克制一点自己真的很难吗?

《三体》在国内属于中二重灾区,发东西前仔细想想,别给自己留下黑历史。

《三体》和刘慈欣对于中国科幻?有害吗

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观众把“科幻”两个字抬的太高了。不管是什么科幻故事,只要还是给人读的,那就离不开是在讲人的故事,包括三体和沙丘,所以从根上就没必要讨论是中世纪故事还是别的什么故事,也不用批判讽刺的人。

把科幻两个字换成玄幻,很多问题都不用讨论了,事情就变成简单的,这个玄幻故事老不老套或者白不白,如果是负面的,那么观众的负面评价也很正常。老的故事现在去评价也没什么不合适的。

观众评价的本来就是基于当下环境下的,不推荐也是基于当前环境下的。把一个过时的,不受现在环境待见的作品在这个时候捧出来,受攻击我觉得合情合理。传世的作品,不是因为它传世的名声,而是因为它能适应漫长岁月的考验。

《三国演义》七百年的作品了,仍然能受到现代人的认可和喜爱,有谁去纠结它是什么流派,去强调它的时代局限性吗?

你说《沙丘》《星战》不是科幻,那么艾伯特的《平面国》是科幻吗?老舍《猫城记》是科幻吗?卡尔维诺的《宇宙奇趣全集》?莱姆的《完美的真空》《索拉里斯星》,奥威尔的《动物庄园》《1984》,贵志佑介的《来自新世界》,铃木光司的《午夜凶铃》(新译本为《环界》),洛夫克拉夫特的《星之彩》,米歇尔的《云图》,文奇的《真名实姓》,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时震》,福沃德的《龙蛋》《星震》,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等等。

可以有故事也可以没有,故事发生地可以是太空也可以不是。太空科幻只是科幻的的一小部分,就这样,太空歌剧也是。

现在科幻界太空歌剧的定义真的就是这么广阔的。一定程度上,只要是太空背景,有复数的势力发生文明间都交流与冲突,都可以算是太空歌剧。甚至现在太空歌剧已经不一定需要宏观的视角,微观的也行。

至于要说还能有什么作品不是太空歌剧的话: 非太空背景的一些科幻还是可以明确排除的。

比如某些赛博朋克、蒸汽朋克、生物朋克、后启示录及他们的一些变体。

虽然是太空背景,但故事可能纯粹是外太空探索、生存、救援,不涉及复数势力斗争的。比如《火星救援》。但是同作者的《挽救计划》不好说,存在与外星文明的接触,但故事主体主要是太空探索与救援,主要角色也不算多。

还有一类,是存在外星生命或文明的同时,描述人类与外星文明之间无法形成有效交流互动的,这类作品往往是反人类中心主义。

比如莱姆的《索拉里斯》《其主之声》,克拉克的《与罗摩相会》,还有像斯特鲁伽茨基的《路边野餐》。这些作品里无论是高等还是低等文明,互相之间都存在各种客观因素而无法互相理解,更谈不上交流与冲突,也可以说是独立于当今主流太空歌剧之外的一种写法。

评价一个作品当然不能脱离他的时代创作背景,但是同样的,一个作品被评价也不能脱离读者的阅读时代背景。无论当时是否经典,如今读者看腻了也是事实。两者没必要互相否定,也没必要相互理解。

为其解释背书的和批判局限性的,两者的出发点从根本就是不同的,甚至两者理解的名词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旧时代的东西遭人唾弃的是自然规律,而让人厌恶的是,不去想着创作新东西的创作者们,反而硬要按着头告诉新时代的读者们,这是经典,不懂不要评价。

然而事实是,这些作品脱离了点子和当时的实效性,完全无法媲美真正的名著,无论是东方的四大名著,还是西方的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因此才被现在的读者观众唾弃,而不是纠结于某个名词是否从一而终的符合刚创造时的含义。

与《三体》相比,中国观众,需要自己的“太空歌剧”

我相信很多观众去看《沙丘》,还特地买了IMAX的票去看,就是想去电影院看超乎现实般科幻大场面,以及爆米花特效和故事设定是不是那么牛逼。 然后呢,没有丰富生态的沙漠星球,完全不像是星际时代并且充斥着宫廷式、宗教式的美学设计的建筑和服饰。

再用设定硬拔掉的计算机相关技术和热兵器,缓慢的叙事节奏,玄乎的台词对话。 每个点都踩在了中国观众不喜欢的点子上,这倒是跟太空歌剧没啥太大关系,给个太空宫廷剧或者太空宗教性质片的定义来吐槽可能更恰当一些。

对中国观众而言,最起初接受的太空歌剧概念,是吕克贝松的那部《第五元素》,太空、歌剧都有了,确实太空歌剧,科幻要素也齐全,外星飞船、外星人、飞行的士、宇宙歌剧院,小小年纪哪看过那么充满幻想的东西。

虽然现在看来这部的很多设定也是很玄乎,但是用了很多直观能接受的科幻点子和背景塑造。 再往后,太空歌剧就刷新成了《星球大战》《星际迷航》《质量效应》那样的存在,有众多外星人,不同生态的外星球,不同的政治势力,在太空来回闯荡冒险,以太空为背景,以战舰、太空站甚至是星球级爆炸摧毁作为背景板的壮观的大场面。

所以,当你看到《沙丘》的时候,你能接受太空时期的宫廷斗争、冷兵器战斗,看不到那些你想要的科幻要素和场面吗?

答案是很简单的,我一直的说法是,中国观众不喜欢星战,沙丘和太空歌剧都没问题。

问题是中国没有自己的星战,沙丘,基地和大量其它太空歌剧,因为我们除了三体和刘慈欣,真的没有别的了。



令狐伯光
伯光君带你看影视娱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