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到底有“多落后”?除了《三体》和刘慈欣,还剩下什么

文摘   2024-11-07 22:05   重庆  

之前写了不少关于刘慈欣,《三体》和西方科幻比较的文章,还是有一定反应。今天继续写写,其实中国科幻迷目前还不多,不管写多少文章,每次都会有人说《三体》最好,西方太空歌剧如何如何。

这其实就是一个定义,好像刘慈欣和《三体》是硬科幻,其它都是软科幻。

这件事情本身是贻笑大方的,好比刘慈欣还学克拉克呢,那克拉克《太空漫游》系列难道不是硬科幻?而且,《三体》也不是特别硬,真正的硬科幻是没人看的,比如《龙蛋》《盲视》那类,真的够硬。

但是这件事情也引起我的兴趣,到底什么是科幻小说?

硬科幻,软科幻,到底什么才是“科幻文学”

这件事情没有深入思考过。但知道这个定义一直挺模糊的,各种解释,还经常不兼容。不过因为文科领域模糊的东西本就多,也就无伤大雅了。经常感叹人的局限性和多样性,个体的不幸,类群的大幸。时空之下,一个特定时间区间一个特定地点下,作为个体只能以一个角度作为切入点思考问题,因为找到答案的时候往往只能是盲人摸象。

所以,我们不断总结创造了很多切入点并且进行分类归纳。

比如社科和理科,以人为对象、根本和以物质世界为对象、根本。放到科幻那里,常常觉得科幻,那是一类理工科宝宝把小手手塞进了文科领域的口袋。而推理类却经常相反。或者兼而有之。闲扯一句,夸专业永远潜力无穷,毕竟排列组合是个永恒的巨坑。

又比如上面提及的时空理解,脱离当下现实的时间和空间,可能过去、现在、未来,可能地球、太空、架空…于是诞生了各种类型小说。其中无论脱离的多遥远,但凡构思切入点基于科学认知,与客观现实与科学认知具有千丝万缕关联的,往往就是科幻了。

毕竟,科学的科字本身就是具有现实属性的。如果毫无关联凭空而出,那就是魔幻奇幻玄幻甚至神话或者杂谈故事了。而为什么还是小说呢?如同作者所说,因为落脚点在人和人类社会。至于硬科幻软科幻啥的,其实我倒觉得吵吵更健康吧。

所谓的硬科幻似乎与科学二字联系更紧密,与现实也更紧密。或许可以理解成理工宝宝的科幻自留地?而软科幻更多的是横跨。可能因为跨越成功而成为大佬,也有可能因为步子太大扯着蛋疼。挺热闹的,热闹才有火花,远比一潭死水好。

那么什么是主流?什么的主流?个人理解,主流应该是人的主流文化吧。而文学、艺术类作品,如果不以人为接受对象,那存在的价值也就归零了。毕竟假设有外星人的话,我赌五毛钱他们丝毫不会在意人类的这些脑回路结晶。

所以,多数人的主动接受和认可就是主流的标准了。

我不知道诸如《三体》之类的小说,在人群里的接受传颂度是多少。如果多数人看过并且认可那么他就是主流了。至于传统文学小圈子喜欢自定义主流也是人之常情,但那只是一种想象,那是幻觉。想象需要与现实合流,这样才能灵魂归位。

如果做不到,那么这种撕裂最终会让人幽怨甚至精分,如同深闺怨妇天天一个个祥林嫂了。

为什么很多人在说严肃文学死了,是不是可能你早就不是主流了?还假装穿上了皇帝的新衣?甚至还硬要强加主流二字给他人?真想做主流得从人下手,从概念下手你这不是本末倒置么。这显然步入一个误区:非主流文学作品上不了台面,也谈不上对社会产生多大的作用/做出多大的贡献,事实是这样吗?

中国科幻文学病了?除了《三体》和刘慈欣,好像没了

这里说的是科幻文学,当然科幻电影就更差,除了《流浪地球》能拿出手的不多。科幻文学好点,那我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主流文学?相较其他类型的作品(书籍、音乐、影视)而言文字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力是不是最大的?

再拓展一下范围至所有的类型的作品(哲学的、社会学的、科学学科的)究竟怎么得出哪一种是主流?

我觉得从人类的思想、知识体系而言,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只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那么显而易见所谓的主流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是其中的更小的部分。主流文学的那种自嗨的传统恐怕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同,按照作者的观点,恐怕影视作品例如电影同样难以进入主流文学的视野。

这就如同当年美国成长为全球第一的GDP经济体的时候,也正是欧洲文人们种种看不起美洲及美国的一切的那个时代,可惜的是所有的文艺作品,思想、知识体系都需要根植于现实世界,依附于社会经济活动,也即马克思论述过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用白话一点的说法即大到一定程度就是美。

所以,不论你欧洲文人态度如何傲娇,你的作品仍需要放在市场经济这杆秤上,被市场评价,你的作品是否能称的上是主流,还是要看能否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即获得市场价值或者说买单者。哪怕是如同《共产党宣》《资本论》这样一度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视如洪水猛兽的作品,最终在世界范围内的发行量也能将其推送至主流这样的位置上。

从这个意义上,《三体》是否是主流科幻,是否是主流文学作品,以及是否能入主流文学视野我觉得都不是很重要,我们只需要看看世界范围内的买单者的总量,即社会传播的广泛程度这个指标(世界各国合计发行总)就可以知道,《三体》够不够资格称为主流。

再说一个点,社会变迁,不论是科学技术造成的,还是人为因素例如战争造成的,都会造成原先的主流价值体系的变迁,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终结了地心说,人们关于世界的图景关于宇宙的想象全部崩塌了,在此基础上的文学作品呢?

除了还有文学史研究价值,对社会的影响必然是越来越低的;再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世界体系的确立,都不可避免的影响原有的文学体系及价值观,欧洲在文学方面的逐步衰落以及美国霸主地位的确立,使得美国自然而然成为文艺、音乐、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心,也成为了作者口中的主流。

《三体》里面的一个金句来说明:陆地动物进化自鱼类,上了岸的鱼还是鱼吗?由此拓展一个问题:陆地动物的文学需要进入鱼的传统文学视野吗?阿西莫夫的《基地》需要进入传统主流文学视野吗?霍金的《时间简史》需要进入传统主流文学视野吗?《三体》需要进入传统主流文学视野吗?这恐怕也是雨果奖一直不屑于和传统文学奖项搞在一起的原因吧。

中国科幻最大的问题,是刘慈欣太少,严肃作家“太多”

现在文化更大的问题在于,哪怕是电影这样的作品,在Z时代都快要成为陈旧的代名词了,未来究竟什么样的作品(还有没有文字、需不需要文字/音频/视频)将成为主流,这都需要讨论讨论了,作者却还在故纸堆里自封为王。

所有的作品都是作家创造的。因此,作家受何种问题激发而产生创作欲,才是认清科幻和传统文学区别的根本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幻是包含传统文学的。或者说传统文学是科幻的一个子集。

大刘如果出生在豪门,也可能写出《红楼梦》。但曹雪芹绝不可能写出《三体》。

一个没系统性学习和思考过科学问题的人,是不可能从"物理上各向同性,而银河系竟然TM的是平的"为思考原点(激发),从而展开想像。搞纯文学的人,由于只能使用自然语言,注意是"自然语言",进行思考,工具受限,也就只能讨论"激光"也是"光"这样的问题。但凡问一句:激光为什么是激光?对不起,没法回答。

没法回答就没法展开想象,甚至于展开想像的工具也没有(如数学符号体系)。

其实,上述问题的讨论,大刘在其出版的创作日记中已经阐述得很清楚了。只是,他不好意思自吹自擂,说得很含蓄。文学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类,而科幻小说属于浪漫主义小说,以浪漫主义大师雨果命名的雨果奖就是显证。

作者站在现实主义文学角度审视科幻文学,本质就是以偏概全。事实上,从创作的难度讲,科幻小说的创作要比现实主义小说(包括主流文学、传统文学)的难度要大很多,其决不仅仅是以一个单一的技术概念来构建一个庞大的科幻世界。

就高度而言,科幻作家需要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去俯视、审视人类命运,乃至反思,所涉及的已不仅是科学本身,还包括了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军事诸多方面,而其他文学作品通常只是具象地通过某一点、某一线、某一面来表现。

简单说吧,科幻表现的是包含整个世界的三维球体,而其他文学作品仅展现该三维球体中的点、线、面,其间差别殊大。

而中国科幻就像中国文学一样,好像除了刘慈欣做到了,其它人都没有做到,这才是最悲哀的事情。



令狐伯光
伯光君带你看影视娱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