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快收藏~
脐部异常是很多家长来看新生儿科门诊的主要原因。
脐带内有脐静脉和脐动脉(和胎儿体内的血管相连接,出生后闭锁——成为肝圆韧带),以及卵黄管(和胎儿的小肠连接)、脐尿管(和胎儿的膀胱连接)等结构。正常情况下,这些结构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和断脐后,或闭塞、或纤维化、或消失,最后仅残留一皮肤瘢痕凹陷——脐。
脐异常主要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常见先天性脐异常包括脐茸、脐窦、脐肠瘘、脐尿管瘘、脐膨出等。前三者属于卵黄管发育异常。脐尿管瘘属于脐尿管发育异常。而脐膨出是一种常见的腹壁发育缺损。后天性脐异常较常见的有脐疝、脐肉芽肿、脐部感染等。
本文仅详细介绍脐外观异常疾病的诊治,有部分卵黄管残留与脐尿管畸形疾病脐外观正常,往往是因为其他症状或手术无意发现,本文不做详细介绍。
图1:新生儿脐异常及相关疾病
图2:卵黄管残留疾病分类
脐茸
又称为脐息肉(umbilical polyp),是由残留于脐部的肠黏膜构成,外形呈红色息肉样组织,分泌少量透明黏液或血性浆液。一般通过使用无菌钳夹除、电灼、硝酸银腐蚀等方式处理,保持局部干洁,很快就能痊愈。
脐窦
是卵黄管在脐部残留一段较短的管道,窦道内黏膜分泌黏液,常使周围皮肤糜烂,经久不愈。脐窦感染时应行脓腔清创引流抗感染处理,感染控制后行窦道切除术。
图4:脐窦合并美克尔憩室
脐肠瘘
是连接脐孔与回肠的卵黄管残留管道,脐部可见鲜红色黏膜,中央有小孔,间歇排出黏液、肠气或粪便。漏出的粪便刺激周围皮肤可使周围皮肤产生湿疹样变,有时瘘管较粗大时小肠可经瘘管脱垂,脱垂肠管如牛角状,两端各有一管腔。脐肠瘘患儿需行全麻下瘘管切除及肠吻合、脐环重建术。
图5:脐肠瘘伴脐周围皮炎
图6:脐肠瘘伴肠脱垂
脐膨出
是指因胎儿期脐及腹壁组织发育障碍而使腹腔脏器疝入脐带的外膜。典型的脐膨出畸形表现为腹部中央脐带处有透明的囊,内含物为小肠等腹腔脏器。脐带位于囊膜的顶端,透过囊膜可以见到囊内的器官。小型脐膨出可出生后全身麻醉下行一期修补;巨大的脐膨出由于腹壁缺损面积大,腹腔容积小,脏器直接还纳腹腔困难,需行延期或分期手术治疗。
图7:巨大脐膨出
脐尿管瘘
是指出生后脐尿管全程未闭锁连通脐与膀胱,是最为常见的脐尿管异常类型。通常表现为脐部间歇性溢尿液,若感染可出现脐部红肿疼痛。体检时,挤压膀胱区,尿液可经脐部溢出。通过脐孔插管注入美蓝溶液,若有蓝色尿液排出,或经膀胱美蓝灌注若脐部出现蓝染,则证实诊断。一般需通过住院手术闭合脐尿管方可治愈。
脐肉芽肿
是指断脐后脐孔创面受异物刺激或感染在局部形成小的肉芽组织,门诊最为常见,常被与脐茸混淆。肉芽肿颜色较脐茸浅,为淡黄色或浅红色,增生脐肉芽组织表面湿润有少许黏液或黏液脓性渗出物。脐肉芽肿处理方式与脐茸类似,亦可通过无菌钳夹除、电灼、硝酸银腐蚀等方式处理。
图8:脐肉芽肿
脐疝
俗称“气肚脐”。新生儿脐带脱落后,由于脐部疤痕薄弱,当哭闹过多、肠胀气等促使腹内压力增高时,便会导致小肠,连同腹膜、腹壁皮肤一起由脐部逐渐向外顶出,形成脐疝。一般小型脐疝随着腹肌发育,脐部筋膜环的逐步收缩在1~2岁内自愈;少数较大的脐疝需手术修补治疗。
新生儿脐炎
是指新生儿脐带脱落后脐部伤口出现感染,主要表现为脐部有黏液、脓性分泌物,脐窝周围皮肤发红的轻症者除脐部有异常外,体温及食欲均正常,重症者出现腹壁水肿、发亮,形成蜂窝组织炎及皮下坏疽,可伴发热、奶量减少等全身感染症状。脐炎患者应当积极全身及局部抗感染处理,若出现化脓与坏疽,应积极清创引流。
图10:脐炎
图11:脐炎并皮肤坏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