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仁道代代传

乐活   2024-11-21 09:28   湖南  


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

孙希旦《礼记集解》:“遂,成也。以仁遂,言民之仁无不成也。然此非民之皆能仁也,由禹好仁,故民皆化于仁尔。”“遂”,成。

孔子说:“禹即位才三年,人民在仁德修养方面都有所成就,难道他们原本就是仁人吗?”老百姓是效法禹做仁德之事,并不是说他们本来都是仁人。这也是讲在位者言传身教的影响,确实是如影随形, 潜移默化。

禹确实非常有仁德之心,《群书治要·说苑》记载,禹王有一次出门,遇到被押解的罪人。禹下车询问状况,痛哭流涕,左右大惑不解:“这是他们自己不走正路,君王您何必如此伤心?”禹说:“尧舜时期,人们都以尧舜之心为心,但是我当了国君,百姓都以各自的私心为心,各自以自私自利的态度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私心生起来了, 我为此感到伤痛。”古人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古圣先贤确实做到了。

子曰:“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

孔子说:“上面的人爱好仁,下面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去做仁德之事。《古文观止》有一篇文章叫《义田记》,说的是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在世时兴办义田,当时的义田有一千亩。范仲淹乐善好施,有仁慈之心,影响后代子孙。传到清朝,义田扩大到四千亩。范仲淹生活清苦,对自己要求也非常严格,过世后连棺材都没有,更没有留下任何钱财,只留下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现代人可能会嘲笑范仲淹,说他太傻了。事实上,现代人自认为聪明,但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观历史,范仲淹的儿子做到宰相、公卿、侍郎,而且都道德崇高,能够守住父亲的遗志和家风,把好的风范代代相传。

范仲淹的大儿子叫范纯仁,有一次从京城把五百斗麦子运回江苏老家,路上遇到父亲的一位好朋友,也就是父亲的故旧。朋友把自己家庭的状况告诉范纯仁,父亲去世却没有钱安葬;女儿到了要出嫁的年龄,也没有嫁出去,因为生活窘困。范纯仁听后,马上卖掉五百斗麦子,把钱全都给这位长辈。结果钱还是不够,就把运麦子的船也卖了。范纯仁回京之后向父亲报告,当他讲到卖了五百斗麦子,钱还是不够,范仲淹抬起头说:“那你把船也卖了呀!”范纯仁说:“我已经卖了。”父子同心,全是一片仁德之心,所以家道经久不衰。
范家这种淳厚的仁德之心,让他们家吃亏了吗?古人说:“吃亏是福。”其实根本没有吃亏,而是得了大福。有人统计,范家到清朝出了七十多位做到相当于部长以上级别的官员。不仅如此,范家的家风一直承传到现在,代代都有贤人出现。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明白“忠孝传家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

现在人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孙贤达昌盛,但是教导孩子自私自利,结果适得其反。所以,学习传统文化有什么好处?好处就是四个字:“趋吉避凶”。让人用正当、合适的手段达成愿望,想追求成功、追求财富、追求幸福,都可以办到。没有正确的方法,不仅追求不到,还会给自己以及儿女埋下祸根。

——摘自《群书治要·礼记》讲记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

东安慈孝文化
慈孝我先行,慈孝一家人的理念。宣传表扬言最美孝顺儿女、少年、婆媳的优秀典范。推动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致力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每日分享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儒释道文化、民俗文化、修身养性、子女教育等精彩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