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工言论】六尺之巷 何以最“宽”

文摘   2024-11-08 17:57   青海  

一条笔直窄巷,不过两米宽、百米长,既无小桥流水,也不蜿蜒深邃,却凭借一首诗,一段跨越三百年的“张吴礼让”故事而成为华夏大地上最“宽广”的巷陌。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今天,这条六尺之巷如同一隅被点亮的灯火,再次吸引国内外关注目光,也引发我们的新思考,六尺之巷,何以最“宽”?

千古回望,无论是儒家提倡的“礼之用,和为贵”,还是道家主张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谦恭礼让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流淌在炎黄子孙血液中的温润气质。六尺窄巷天地宽,此“宽”蕴含着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如浩瀚星辰,深邃而辽阔,无法以凡尺度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要求我们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这就意味着要让更多人读懂更多像“六尺巷”这样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也要积极探索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让“自带流量”的文化瑰宝声名远播,让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等传统美德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当然,六尺巷“小典故”之所以成为基层治理“大智慧”,是因为人们从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经验,形成了“听、辨、劝、借、让、和”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基层各类矛盾冲突的本质大多是利益冲突,稍不注意就容易激化升级,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从来不是党员干部的“独角戏”,而是社会群体的“协奏曲”。“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之“宽”在于将“礼让和谐”文化与司法实践相融合注入基层治理,潜移默化涵养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最大限度让群众对“以和为贵”精神产生价值认同,凝聚网格员、“五老”人员、驻村工作队等基层一线力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同时,把乡贤、致富能手等纳入调解组织中,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当好“和事佬”,切实让矛盾化解在源头、纠纷调处在基层。
石板为纸,岁月为墨,这条六尺小径,宛如一位沉默的智者,书写着一个关于智慧与胸怀的故事。放眼未来,中华儿女将同心同向,不断返本开新、汲古言今,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让基层治理换发时代新风貌,永葆生机与活力。


作者:2020年选调生,门源司法局干部   刘嘉敏

编辑:海北州委组织部办公室

海北党建
发布组织工作动态信息,宣传组织工作重大政策,传承组工文化,弘扬青海组工精神,讲述组织工作“好故事”,传播组织工作“好声音”。
 最新文章